聚焦招行金融科技变革:3.0 时代金融业务不再高冷繁琐
《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
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
《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今年3月15日表示,银行3.0时代已经来临,银行业要利用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提升整个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更先进、更灵活、更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以招商银行为例,依托创新基因,招商银行拥抱银行3.0时代,正在推动一场金融科技(FinTech))的变革。2017年3月初,招商银行与英国央行、波士顿联储等11个组织加入了“超级账本”,这意味着招行区块链技术应用进入加速度模式。所谓超级账本(Hyper ledger),是由Linux基金会在2015年12月份发起,旨在推进区块链最前沿技术发展的开源合作项目,其目标是共建开发区块链基础平台,创建分布式账本的公开标准,以便支持各种各样的商业应用场景。当前,超级账本的122位成员,几乎可以组成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梦之队”,既包括IBM、埃森哲、Intel、思科、华为等顶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有JP摩根、富国银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老牌金融大鳄。“事实上,这仅仅是招商银行拥抱金融科技塑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步骤”,一位招行人士对记者直言,相比不少人将金融科技视为洪水猛兽与颠覆者,招行内部更愿意将金融科技看成是业务再次腾飞的助推剂。在他们看来,如今的招行同样正蜕变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因为金融科技正让银行成为一部高速高效的服务者,随时随地解决用户的任何金融服务需求。
区块链、大数据、智能投顾、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最具前沿性的金融科技技术,早已融入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血液里,让金融服务不再高冷,变得更具人情味与温度;让业务流程不再繁琐,变得更加高效与专业;让产品创新不再呆板,变得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
金融科技:变革就在身边
3年前,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佣了逾600名交易员,依据投资银行大客户的订单进行股票交易。如今,这个柜台只剩下两名股票交易员。这背后,是基于金融科技技术的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网程序化交易迅速崛起,夺走了投行传统交易员与分析师的饭碗。
在业界看来,这也是金融科技向传统金融机构发起新一轮冲击的征兆。2016年9月,全球大型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报告称,随着金融科技崛起不断取代传统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未来能活下来的银行只有五分之三。事实上,这种变革趋势已经在美国成熟金融市场悄然蔓延。2016年第三季度起,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关闭了至少400个线下网点,原因恰恰是金融科技的崛起,令越来越多标准化的金融交易服务完全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端渠道完成,因此由砖瓦砌成的线下网点变得不再重要。更何况,基于金融科技发展起来的移动端银行业务运营成本要远远低于线下网点。
随着银行网点的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断言,未来数年之内,金融科技将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生态的颠覆者。“
但是,如果将金融科技简单地视为银行业的洪水猛兽与颠覆者,或许有点片面”,上述招行人士直言,事实上,金融科技的兴起,源自传统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存在诸多痛点。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更关注高大上企业与20%高端市场,对小微企业与个人普惠金融缺乏足够的重视,让金融科技有了发展的空间。目前,无论是P2P网贷,还是智能投顾等新兴金融科技业态,抓住的恰恰是银行此前很少关注的80%大众人群金融服务需求。
其次,传统金融业务操作存在流程长、手续繁琐等诸多服务效率低下的痛点,让金融科技有了成长空间。金融科技恰恰是成功利用多元化的互联网科技手段,提供简单、便捷的金融操作流程,让银行原先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的信贷业务,通过金融科技只需1天、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完成,由此创造了全新的业务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的高透明度、酷炫便捷的操作方式、配合场景化等诸多亮点,俘获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心,这等于让金融科技拥有了未来。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金融科技给银行业态带来的每一项冲击,就会发现它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解决传统银行服务客户体验不佳、业务流程偏长、信息核对耗时过多、普惠金融缺失等环节,难以撼动银行最强的一项优势——风险管理”,上述招行人士对记者坦言,这恰恰给予银行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如果银行能将自身风控管理优势与金融科技的人性化服务体验进行融合,将彼此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那么银行所拥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会更强。
事实上,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的更大意义,在于改变了以往国内银行以拉存款为主的零售银行经营思路模式,开始转向客户财富管理领域,通过赚取中间收入而不是利差,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
区块链技术:在银行首次实现应用
当国内部分银行依然对区块链技术持谨慎态度时,招商银行却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7年2月,招行自主研发的跨境直联清算区块链项目成功投产。2月23日,深圳分行蛇口支行办理了首笔正式的区块链跨境支付业务,由蛇口某公司通过永隆银行转汇10000美金至星展银行同名账户,区块链平台在几秒内即实现报文交换,成功完成该笔业务。
这笔貌似不起眼的业务,却开启了中国银行业与区块链技术对接融合的新篇章。这是国内首个区块链跨境领域项目,而且首次实现亚太范围内跨境区块链概念验证。
所谓区块链,本质是一个公开的分布式账簿系统。在不少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通过构建全新的交易信息溯源方式,区块链等于构建了全新的信用体系——一方面通过链接密码保证借款方信息数据安全且不能篡改,另一方面将每笔金融交易信息程序化记录、储存、传递、核实、公开,因此信贷双方可以随时得到以往完整的信贷记录和信用状况,最大限度避免金融机构主观因素带来不正确的信用评级(间接降低道德风险发生概率),从而构建出一种低成本、覆盖面广、安全可靠、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
正是区块链能解决银行在业务操作环节所碰到的客户信息收集涉及面广、环节多、链条长、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成本高、决策程序冗长等诸多痛点,也令业内人士相信,它可能是改变未来银行业务生态与操作模式的关键力量。
IBM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未来4年全球约66%银行将拥有颇具规模的、可实现商业化用途的区块链金融技术。
不过,要让区块链融入银行业务体系,绝非易事。由于技术极具前瞻性,区块链技术也存在一些应用层面的问题,例如单链数据结构对于某些场景不适配、分布式共享账本带来的安全隐私问题、智能合约难以统一规则以及核心共识机制待优化等,都严重制约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务操作领域的应用落地。
据了解,2016年初,招商银行已经高度关注到区块链技术对银行业务带来的业务机遇,在总行层面由交易银行部、信息技术部共同组成区块链研究小组,深入研究,参与多个国内外区块链创新应用的合作联盟,积极探索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在交易银行业务办理与服务当中的应用场景使用,最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跨境资金归集等三大场景,成为首家将区块链技术成功运用在现金管理领域的银行机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取得如此高的成果,殊为不易。以往,不少银行的跨境直联清算系统或多或少存在操作难题,比如系统只支持总行与海外分行之间的交换,海外分行之间没有办法直接进行交换;手工审批环节多,系统操作复杂;新的海外机构加入困难,实施周期很长等。导致跨境直联清算业务看似前景广阔,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沦为不少银行的鸡肋业务。“
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业务操作的痛点,恰恰是这项业务能否腾飞的切入点”,上述招行人士直言,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招行实现了6个海外机构加总行的跨境直联清算——只要在区块链上,任何两个机构之间都可以发起清算的请求,任何两个机构都可以进行清算。
何况,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跨境直联清算系统正呈现诸多此前不曾拥有的新优势:一是高效率性,在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业务操作“去中心”后,报文传递时间由6分钟减少至秒级;二是高安全性,处于一个私有链封闭的网络环境中,报文难篡改难伪造,大幅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三是高实用性,分布式的架构没有一个核心节点,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故障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确保整个交易能够最大限度按时完成;四是高扩展性,新的参与者可以快速便捷地部署和加入至系统中,无需要求银行投入资金资源在后台增加相应的新操作系统与数据输入模型。
据了解,招行正与境外同业深度合作,进行跨境支付概念验证,并共同制订同业间跨境报文技术标准。此外,二期项目也在持续跟进研发中,全球账户统一视图和跨境资金归集场景将于近期进行POC验证,年内上线。此外,招行还在票据与供应链金融领域尝试引入区块链的应用,将这类应用更广泛地扩展到同业间、银企间、企业间等各种业务场,形成一个区块链金融业务应用生态圈,将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金融操作便利性普及给每位用户。
智能收支记录:破除个人财务管理痛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衡量银行能否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抵御金融科技的冲击,关键在于其零售业务能否成功突围。
毕竟,金融科技对银行的最大冲击,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其中,支付环节无疑是重灾区。究其原因,随着移动支付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群无需前往柜台付款,只需使用手机点击,几个步骤,在极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付款。这意味着,留给银行POS支付渠道的生存发展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
为此,招商银行也尝试引入最新支付技术,全面切入客户“医、食、住、行、玩”等生活场景所衍生的各个金融需求,打通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移动支付生态圈。在NFC芯片支付方面,招行信用卡相继推出一闪通·云闪付、Apple Pay、Huawei Pay、小米支付等,也是国内率先拥抱芯片支付的商业银行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旦通过卓越的支付体验获取大量用户支付信息与数据,银行在金融科技与大数据分析领域的想象空间就变得无穷大。
一项市场调研发现,高达65%的人经常错估自己的收入,86%的人无意间忽略自己的支出,进而难以做好财务管理。究其原因,尽管如今市场出现很多线上记账工具,但它主要记录了用户的支出明细,难以将收、支两项记录全面整合起来,向用户还原最全面的财务状况。
招商银行APP5.0版本运用金融科技带来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个“痛点”。在新升级的APP5.0版本里,招行推出了国内首个360°全视角“收支记录”功能,对银行的传统查账功能也做了大幅升级。该功能依托银行数据优势,按消费、投资、转账与收入四大类别帮助每个用户进行自动分类汇总,全方位自动记录用户资金流向,让每个用户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收支财务状况。“
为了实现这些卓越的客户体验,我们内部的确花费了大量精力”,前述招行人士对记者透露,由于银行业数据系统庞大且复杂,实现数据开发整合应用相当不易。但在总行领导的管理下,各个部门都贡献自身数据,由专业团队对这些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最终实现了全视角智能化的收支记录查看提醒功能。这也让招行成为国内首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银行业独有的收支两线数据的银行。
智能投顾:用智能化引领银行财富管理新潮
招行还有一项秘密武器,就是将摩羯智投引入其APP端口,成为国内首家推出智能投顾系统的商业银行。
所谓摩羯智投,实质是一种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融入银行十多年的财富管理实践及基金研究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公募基金为基础的、全球资产配置的智能基金组合配置服务操作系统,概括而言,就是让具备学习能力的机器(即人工智能)帮客户理财。
具体到操作环节,用户只要设定收益目标、对风险的最大容忍度、预计投资期限后,智能投顾系统根据该需求自动计算构建投资者所需的投资组合。
这背后,考验着银行智能投顾系统深度学习的能力。“为了让摩羯智投拥有最佳的机器学习能力,我们考察了全球最先进的机器学习智能投顾模型及其参数,再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不断更新优化,确保机器学习的效果最佳”,上述招行人士透露,目前摩羯智投系统已经对3400多只公募基金进行分类优化和指数化编制,每天还要做107万次计算,确保系统能给予适合投资者的最优风险收益曲线与投资组合方案。
当前国内公募基金多达3500多只,客户往往眼花缭乱,难以找到最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更重要的是,一旦理财顾问推荐不合适的基金产品导致用户投资亏损,往往会发生客户问责事件,影响整个金融机构的声誉。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投顾的面世,正在彻底改变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运作思维——以往,传统银行更多会将竞争优势体现在对优质资产端的获取环节,而现在,银行开始将业务重心转向基于人工智能的投资组合优先配置。
“事实上,未来的银行业竞争,与其说是业务创新的同台竞技,不如说是金融科技的大比拼,谁能让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风险管理优势融合得越好,谁就能创造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上述招行人士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