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不振贸易融资大规模收缩 风险大银行谨慎前行
贸易融资难,正成为阻碍全球贸易复苏的一大难题。
世贸组织预计,当前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10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则更悲观地预测缺口高达300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目前国际贸易大概70%都需要通过贸易融资得以进行,巨额缺口必然影响各国经贸往来,不利全球经济复苏。
而作为第三大贸易国的中国,贸易融资缺口又会有多大?一个较为简单的分析是,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不足10%,缺口也将占相应比重。但据记者了解,实际融资缺口比重远大于该数字。
仅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3月26日,我国已签约机电成套设备出口订单价值高达611亿美元,并急需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但银行人士表示,其中30%的订单能获得银行融资支持就已经不错。另外有企业表示,当前申请贸易融资难度加大,获批比例较金融危机发生前下降了20%-30%。
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业信贷高歌猛进,创下了4.58万亿投放天量,然而,其中贸易融资同比则呈下降趋势,环比也不乐观。
除了全球贸易缩减是贸易融资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外,金融危机带来的商业信用与金融信用甚至政府信用风险,则是让银行更为谨慎,导致贸易融资量进一步缩减的重要原因。
外需不振 贸易融资需求减少
“市场环境太差,一季度进出口同比下降超过20%,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把贸易融资量做上去”,中国银行一位高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显无奈。
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为贸易融资,这也是进出口商融资的主要渠道,其中包括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打包放款、出口买方信贷等业务。由于资金用途及还款来源、期限明确,贸易融资相比一般性贷款风险相对可控。
以占据我国贸易融资市场30%份额的中行而言,尽管去年该行贸易融资不良率略有上升,但该行高层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中行贸易融资不良率仍不到1%,远低于该行截至2008年末2.65%的不良贷款率。
不难理解,在银行风险控制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贸易融资会成为各大银行竞争的重点之一,但也正是这样一项备受推崇的业务,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高歌猛进的同时,同比则呈下降,环比也不容乐观。
据招商银行人士表示,一季度该行贸易融资量同比下降20%-30%。而另一股份制银行某东部城市分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同期该地区银行业贸易结算业务同比下降21%,其中进口下降28%,部分银行下降幅度甚至高达70%-80%,因此贸易结算项下的贸易融资自然也会下降,而该行一季度贸易融资量比去年年底则下降了40%,仅完成计划任务量的50%。据记者了解,包括工行、进出口银行、浦发等银行,一季度贸易融资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近期中国进出口银行就贸易融资所进行的调研显示,贸易融资下降是因进出口订单下降,与此同时,因为境外买方银行缩减了对买方的授信额度,原来用信用证的方式结算,现在都改成赊销等方式来结算,增加了卖方的风险,导致卖方有单也不敢接;另外信用保险公司也调低了相关国别和客户的额度。原来在买方赊销项下,还可通过信用保险增加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便利,而当前信用保险调低额度也导致企业获得贸易融资的难度加大,且需求减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导致贸易融资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进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比如铁矿石进口价格一度下降幅度高达50%左右,那么同样的进口量,体现在贸易融资量上也会有相应的收缩。
世行预计今年全球贸易活动将下滑6.1%,为80年来最大降幅,贸易额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不足,贸易下降额中不到10%与融资问题有关。但对贸易融资仍有较大需求的企业而言,则又有另一番感触。北方国际集团总裁助理孙占军告诉记者,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风险加大,目前公司申请贸易融资的难度加大,获批的比例下降了20%-30%。
如果说,贸易融资需求是源自客观的外部需求环境,对于北方国际集团而言,融资难度的加大则源于银行的谨慎。实际上,各银行在表示无意收紧贸易融资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在商业风险、金融风险加大之时,对贸易融资的谨慎态度。
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林志洪对记者表示,由于国外形势不好,银行对客户的选择和市场定位都会相对谨慎,也因此,当前银行对待贸易融资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该行一季度贸易融资整体比去年年底仍有超过30%的增长,但他仍然表示,会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留给风险充分释放后的几个季度。他认为二季度经济会回暖,三季度经济会有好的发展,相应,贸易融资业务拓展力度也会随之加大。
而另一银行人士则毫不讳言,目前该行接到很多贸易融资业务的申请,但其中很大部分他们并不准备给予融资,因为买方风险太大。
风险加大 银行慎对贸易融资
银行的审慎态度可见一斑,但似乎也无可厚非。
李氏集团公司(化名)位于某沿海城市,并以生产某类电子产品出口为主,也进口部分原材料,年销售额高达200亿元左右,在该领域,该公司位列全球几大制造商行列。正是这个在银行看来颇有价值的公司,也面临海外买家申请破产保护,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困局,加之公司前期对经济预期较好,存货较多,导致这个几年前便已成功登陆港交所的优质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为之做贸易融资的银行也随之面临风险。
这期间,至少有7、8家银行与李氏有业务往来,涉及总的贸易融资额度10亿元左右。
颇为庆幸的是,相关银行认为李氏仍是个有价值的公司,因此对李氏转换融资品种,并延长融资期限,协助李氏渡过难关。而今李氏又显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公司以及提供贸易融资支持的银行而言都是一个希望看到的局面。
日前,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发布的《2008年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状况调查》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超过90%的中国企业在去年遭遇了买家拖欠付款,而且被拖欠货款的时间更有延长趋势。
此时,提供贸易融资支持的银行遭遇的风险自然也会相应增加。由于贸易融资涉及买方及买方银行、卖方及卖方银行,还有中间商等多个环节的信誉,任何一个链条断裂,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但并不是每项风险都能得到如同李氏集团所遇到的难题一样较为完美地解决,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不仅仅来自境外买方。
长三角某市一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去年该行为国内进口商进口电解铜提供贸易融资支持,该进口商交付20%的保证金之后,该行开具了信用证。然而当运货船仍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该进口商便称不接收该笔货物,原因在于当时电解铜价格暴跌,如果接收货物并销售,损失远超拒绝接收货物后所缴纳给银行20%的保证金。
此时,该银行作为开证行,则逃不掉第一付款责任,必须垫款对外付汇。因此,银行只获得该批货物价值20%的保证金还有该批价格暴跌后的电解铜。银行俨然成了货主。
该人士告诉记者,大型企业会考虑到与银行的长远合作而承担进口产品价格暴跌后的损失,但中小贸易商则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些风险,也因此,其风险转嫁给了银行,也因此,在贸易融资领域,银行也出现垒大户的倾向,而大量的中小进出口商面临无法取得贸易融资的困境。
实际上,很多产品的出口或进口因为价格暴跌都曾给进出口商带来一定风险,比如铁矿石每吨进口价格曾一度下降50%左右。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方才曾告诉记者,因为价格暴跌,去年很多原材料进口商倒闭,只不过,他们不像出口商那么获得市场的广泛关注。
孙占军则告诉记者,公司一个合作有20多年的英国客户,目前也出现延期付款甚至拒付款的可能,涉及金额为20万欧元。也因此,在抱怨贸易融资难度加大的同时,孙占军对银行的谨慎态度也表示可以理解。
短期贸易融资风险尚且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商业银行对中长期贸易融资更为慎重的态度。
以机电成套设备出口为例,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3月26日,我国企业已签约机电成套设备出口订单价值高达611亿美元,并急需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但一银行人士毫不讳言,其中30%的订单能获得银行融资支持就已经不错。
由于机电大型成套设备都是采用延期付款的方式,且期限3-5年,甚至8-10年,因此,尽管生产该类产品的大型企业自身在银行融资很容易,但大型企业通常不愿意作为卖方借款,一来这将占用其在银行的授信资源,二则要承担未来几年后收汇的商业风险和汇率风险。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银行通常用对境外买方或买方银行提供融资来解决这些资金需求,比如出口买方信贷、福费廷、应收账款买断等。如此一来,设备出口之后,出口企业不用承担收汇风险,改由银行承担并做应收账款管理,而企业则提前拿到资金用于投资其他项目。
而今,银行对中长期贸易融资态度悄然生变,按上述银行人士的说法,目前金融机构并不意愿给境外买方提供融资支持。
孙占军的说法进一步印证了银行人士的表态,据他称,如果该公司机电产品的出口能得到银行的融资支持,该项业务量能得到成倍增长。
据称,机电商会曾为该行业的融资需求多方呼吁,并上报国务院,也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并有批示,但依然很少有银行愿意出头承担该行业境外买方的商业风险。
机电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近6成,尽管3月机电出口环比增长25.6%,但是同比下降了18.8%,而自去年11月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已连续4个月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4.8%、8.3%、21%和22.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告诉记者,实际上在G20峰会召开前,中国相关部门便接受了有关贸易融资的咨询,对贸易融资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并认为,G20计划投入2500亿美元支持贸易融资,对中资行开拓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显然,金融危机导致境外买方及买方银行信用风险加大,“风险控制第一”对很多商业银行来说都是必然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对外方的授信额度缩减也在必然。
政策性金融机构 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商业银行的谨慎被视为理所当然,也因此,业界均认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述中行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即表示,确有很多机电成套设备得不到融资支持,但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很多成套设备出口的目的地在风险偏高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很难独自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比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但他也表示,中信保限于资本金有限等条件限制,对中长期贸易融资和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信用限额审批在收紧,也因此,商业银行利用中信保给企业提供融资的能力也被削弱。
但企业对信保的需求则在增加,孙占军说,因金融危机导致银行开具信用证风险加大,因此目前银行在提供融资前,希望企业获得中信保的支持。企业需求的增加加之中信保的谨慎,无疑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融资支持的难度。
据称,危机发生以来,中信保赔付率骤然上升,据报道,2008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赔款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赔付率高达85.9%,国内贸易信用险业务 “入不敷出”。仅原本赔付量很少的浙江一带,去年9、10月至年底,赔付金额便猛升三四千万美元,这使得中信保在响应中央政策为企业化解风险的同时,也开始采取了审慎态度,门槛无形中有所提高。
实际上,中信保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已然承担了较多的风险,仅以广东为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陈连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该分公司2008年加大了对企业的赊销支持力度,全年新签保单数同比增长75%,其中仅第四季度就新签保单超过100张,占全年总数的三分之一,约定年度赊销承保金额超过100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98.5%。
据陈连从介绍,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广东外贸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明显上升。由于大量欧美等海外买家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普遍出现银行融资额度收紧、经营现金流偏紧的情况。进入2008年下半年,广东企业可争取的海外订单中,赊销订单比例已经超过70%,原有海外买家预付款或者海外银行信用证等订单采购方式加快向赊销采购方式转变。
而根据2008年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实际承保的数据测算,海外赊销的风险概率已经大幅上升,超过10%。因此,没有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企业出口后将面临巨大的收汇风险,几乎不敢进行赊销交易。但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则不得不加大支持的力度。
该分公司一人士对记者表示,上层已经给中信保下达了任务量,因此即使风险加大,其全年承保的任务量依然在大幅增加,因此,当记者问及公司今年的赢利预期,该人士戏称,“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赔多少。”
但企业显然觉得中信保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孙占军告诉记者,中信保由于受大环境影响,赔付率很高,同时,该保险公司也在进行商业化转型,因此对企业的投保需求也更为谨慎。部分因此,他认为中信保政策性功能已经弱化。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则明确认为,政府对贸易融资的专项支持力度不够,这其中包括政策性保险公司,还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与此同时,银行贸易融资产品与外资行比较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也制约了贸易融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对贸易融资尤其中长期贸易融资颇有专长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无疑也被寄予了更多期望,但据相关人士称,尽管该行属于政策性银行,但贸易融资则属于自营业务,风险自担,财政部并不会给相应的风险予以补偿,因此,对待信用风险加大时的贸易融资,进出口银行同样多了一些谨慎。
与此同时,进出口银行与中信保同样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上述人士告诉记者,进出口银行接到很多该项业务,其中有些业务想做且风险可控,但却受制于资本金不足以及人员配备欠缺,与此同时,员工薪酬相比商业银行的较大差距也影响了其积极性。
据悉,进出口银行即将与亚洲开发银行就贸易融资签署合作协议,这并不是该行第一次就贸易融资与他行签署合作协议,但具体到落实则存在很多问题,人力欠缺与资金不足仍是主要原因。
2008年,该行贸易融资余额约为2000多亿人民币,主要用于3-5年期中长期贸易融资。2009年,该行计划贸易融资新增额度约为100亿美元,对于庞大的需求而言,似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