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业银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跨境联动虽然已是近年来海内外中资银行间合作的主要方式,但在全口径跨境融资的新规下,能抓住机会的国内企业和海外中资银行机构,必将能通过不断创新,再建新功。
文/薛键 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贸易金融部总经理
来源:《贸易金融》杂志12月刊,首发:贸易金融公众号,(ID:trade_finance),华贸融出品
跨境联动虽然已是近年来海内外中资银行间合作的主要方式,但在全口径跨境融资的新规下,能抓住机会的国内企业和海外中资银行机构,必将能通过不断创新,再建新功。
随着人民币利率,汇率近年来的逆转,当年轰轰烈烈控流入的宏观方向,已悄然发生180度大转向,2015至2016年来,随着发改委,人民银行和外管局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在制度层面,已然为资金流入搭建好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
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发改外资[2015]至2044号文,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与借贷从审批制改为了备案登记制,为企业从海外直接发债及借贷提供了便利。之后,201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此文出台以后,一贯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海外融资对象一下拓展到了除政府平台及房地产企业之外的全体国内外资及中资企业。同年6月,外管局发布了《关于改革和规范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汇发[2016]-16号文),按此文全面实施外债资金意愿结汇管理,按负面清单管理,大幅放宽外债资金的使用条件。
上述三个文件,基本解决了境外资金及外债资金“谁能借?手续怎么办?借进来怎么用?”的三大问题,为境外资金的流入整理出了一套逻辑明晰的流入通道及外债使用方法。
更为给力的是,之后不久又有一份更高层次的文件为上述制度安排做了更强有力的背书。2016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中共中央文件名义发布的第一个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的文件,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在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稳步放宽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赴境外融资,做好风险规避。完善境外发债备案制,募集低成本外汇资金,更好地支持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多层次投融资合作。”上述表述,无疑为在操作层面已经初步定型的借入境外资金制度框架再度加持。
“全口径跨境融资”政策下,国内有海外融资意向的企业,除了规模庞大,有实力去境外向海外金融机构及投资人发债的大型企业外,真正数量众多的政策受益者,还是大量尚不具备直接融资条件的企业,对他们而言,境外融资的主要方式还是以银行贷款。既然要向海外银行借款,那么究竟应该向海外的哪些银行借款呢?
境外当然有“花旗”“汇丰”等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典型”境外金融机构,但稍加分析就能明了,由于隔着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真正能为内地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便利的,一定是海外的中资银行机构。两年来的政策转向,给之前对海外便宜资金垂涎欲滴的国内企业提供了充足的通道,在境外,为此政策最应感到欢欣鼓舞的无疑也就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海外的中资银行机构了。
随着中资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在海外的中资银行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底,国内共有22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5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98家分支机构,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而且,中资银行的境外业务普遍增长较快,贡献度持续提升。2015年,五大行境外资产、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4.2%、17.0%和8.5%,虽然较2014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集团10.0%、5.2%和0.1%的水平,境外业务贡献度分别提升至12.0%、8.0%和8.3%。
遍布于海外的中资银行机构,与国内广大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境外投融资渠道的放开,为大部分初涉海外的中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最好的初始业务对象。而且,由于国内企业普遍接受国内银行为海外银行开立保函,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获取海外贷款,这为海外中资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大的安全保障,跨境融资对境外行来说一般为低风险业务。
除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长期以来拥有海外机构的中资银行外,目前刚踏足海外的中资银行机构业务不少还是依靠海内外联动来启动业务,甚至主要靠海内外联动来支持。两年前的境内外资金价差为跨境融资提供了强有力的动机,也一度使部分拥有“投注差”、“外债指标”、“租赁通道”等跨境资金通道的国内企业大获其利。如今,跨境资金通道已经打开,这为海外各类对资产同样如饥似渴的中资银行分支机构提供了充足的备选客户。几乎所有的国内企业,同样也成为了海外中资机构的潜在客户。
由于海外中资机构所处国家地区的不同,虽然跨境融资的大门已经打开,但在不同的监管政策下,除了资金成本,不同地区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和监管便利程度,也将成为海外中资银行机构在为国内跨境融资提供服务中重要的一项考察指标。以提供企业授信报告为例,不同国家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在英美等国,无疑需要英文的报告,在德法等国,一般也需要当地语言的报告,而新加坡等地,中文即可接受,以一项“内保外贷”业务为例,在不同国家叙做,仅信贷报告的翻译时间,可能就要相差一两个星期(因一般国内可以提供借款人中文版授信报告作为参考)。
同时,境外借款的审批速度,也会是全口径跨境融资中国内借款人不得不考虑的最关键一项。由于海外不同的监管,海外不同国家地区的审批所需时间短的可以在数天,长的两三个月都有可能办不下来。所以,境外中资银行分支机构能否在当地监管政策允许范围之内提供高效快捷的审批,也是赢得全口径跨境融资业务机构的关键所在。
虽然目前的境内外资金价格差已没有两年前那样具有吸引力,而且随着人民币及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波动,市场上目前较难掌握低成本跨境融资的机会,但无论如何,全口径跨境融资毕竟已为极大数目的国内企业打开了跨境融资、全球融资的鸿篇巨制。在此背景下,同样在海外蓬勃发展的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如能抓住此次机会,必将与国内经济共度时艰,同发展,共成长。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跨境联动虽然已是近年来海内外中资银行间合作的主要方式,但在全口径跨境融资的新规下,能抓住机会的国内企业和海外中资银行机构,必将能通过不断创新,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