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涉足消费金融融资 合作从资金存管向业务协同升级
2017年伊始,专注消费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便掀起新一轮融资大战,只是这次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的,不再是传统创投机构,而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下称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银行系投资机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年伊始,专注消费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便掀起新一轮融资大战,只是这次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的,不再是传统创投机构,而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下称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银行系投资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麦子金服正在酝酿B轮股权融资,可能会引入银行相关机构作为新股东方。
记者向麦子金服人士求证,对方表示目前B轮融资已进入签约打款阶段,相关入股机构将在合适时机公布。
资料显示,麦子金服作为一家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穿透型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泛年轻人群体的消费金融资产、房产抵押资产、供应链类资产等,主要为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优质资产。
“其实,银行系投资机构入股这些科技金融公司的热情相对更高。”多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过去2-3个月,已有多家专注消费金融业务的科技金融公司开始与银行洽谈投资入股事宜。双方最初是围绕资金存管开展合作,随着银行对这些平台风控能力与场景化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有了深入了解,双方开始尝试洽谈入股投资协议。但是,由于相关法规规定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企业机构,这类投资入股谈判主要由银行关联投资机构出面操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正进入新的阶段。以往多数科技金融公司主要借助创投机构提供的大量资金,迅速发展P2P等业务,但随着监管趋严与消费金融场景化的崛起,这些平台更渴望吸引产业整合投资方,布局更多消费场景做大业务规模。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未来决定这些平台发展上限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更多场景化布局、二是不断完善的信用风险控制,三是更低的资金成本。”一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创始人直言,如果这些平台能通过BAT与银行入股,获得更多消费场景与更低资金成本,加之自身风控能力完善,更容易在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占据有利位置。
“此前我们与BAT关联投资机构有过接触,发现能纳入他们投资范畴的科技金融公司并不多。”一家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说。究其原因, BAT本身设立了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投资同类机构的意愿并不高,除非双方合作能产生1+1远大于2的协同效应。
在他看来,由于BAT自身具有很强的风控能力与大量消费场景,要形成这种协同效应,通常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具有多年的消费金融信贷数据积累,历经了不同经济发展周期并形成长期稳健的坏账控制策略,才有可能打动BAT。“另一种协同效应,就是双方能在最短时间形成业务互补,为上市做铺垫。”他分析说。
“相比而言,银行投资入股的热情相对更高。”前述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直言。究其原因,不少银行缺乏信用卡与个人信贷业务经营数据沉淀,难以切入消费金融市场做大零售业务蛋糕,抵御经济增速放缓给对公业务带来的坏账压力。若能通过投资入股消费金融机构获取详尽业务数据与风控模型,银行就能迅速弥补自身消费金融领域的业务短板。
一位了解麦子金服B轮融资进程的知情人士坦言,这家机构之所以能获得银行系投资机构的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方面相当看重麦子金服相对成熟的风控体系。此外,前陆金所CRO李晓忠、前陆金所CTO翁明军、前平安一账通产品总经理范震先后加入麦子金服担任要职,也让银行看到其充足的风控人才储备。
上述麦子金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麦子金服已为逾600万人群提供线上金融服务,坏账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银行系投资机构之所以产生浓厚的投资兴趣,还有另一个目的,以往银行与这类专注消费金融业务的科技金融公司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资金存管与风控技术共享环节,但这种合作范围未必能满足不少银行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的“雄心”。于是银行更倾向采取投资入股模式,与后者先绑定“利益共同体”架构,联合开发不同消费场景信贷业务做大客户数量,甚至双方还可以创新业务模式——由消费金融公司先对特定消费场景客户群体进行风险定价,再交由银行进行业务对接,让银行能在较短时间获得大量业务数据,构建自身核心的风控模型。
对这类科技金融公司而言,这也是从银行获取更低成本资金的最佳契机。
“相比平台资金端的融资成本约在年化7%-8%(不包括近千元的获客成本),而银行资金年化成本约在4%-5%,若平台能引入银行资金,就能大幅降低消费金融信贷产品整体利率。”上述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直言。
在他看来,越来越多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整个市场存在着客户逆向选择规则,即优质借款人更愿寻求低融资成本的信贷服务。若消费金融机构能够不断降低信贷产品利率,不但有助于获得更多优质借款人,还能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降低坏账风险,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这些科技金融公司也不愿错失BAT或银行系投资机构抛来的橄榄枝。毕竟,与之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合规经营程度。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比侧重财务投资的传统创投机构会提出较高的业绩增长要求,银行系投资机构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则更多扮演业务协同者与战略投资者的角色,比如他们不会对平台短期业务发展速度提出很高的要求,让平台有充足时间完善自身合规经营,何况这些股东方自身也比较重视合规经营,由此带动平台更好地落实相关业务合规操作流程。
“随着旅游分期、购车分期、家装分期、医美分期等新型消费金融业务涌现,不排除某些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忽视合规经营问题,此时股东方若能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也能令平台在业务快速发展与风控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
在他看来,BAT或银行投资入股这些科技金融公司的另一个多米诺效应,就是帮助平台更快地完成银行资金存管,达成相关部门提出的合规经营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银行方面依然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存管需求设定较高的准入门槛,其中包括P2P机构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作为股东方,缴纳2000万-3000万元保证金作为产品兑付准备金等。
“一旦平台拥有银行或大型互联网公司股东背景,准入门槛会变得完全不一样,银行方面不但会主动加快推进资金存管业务落地,还可能免收数千万元产品兑付准备金。”一位正与银行洽谈资金存管业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人士向记者直言。
“我们的规划,是今年一季度正式落地银行资金存管业务,并尽早获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全面落实合规经营要求。”这位麦子金服人士直言,一旦B轮融资能吸引到大型互联网平台或银行投资入股,这些业务落地还会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