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分析
今年以来,受经济结构调整、市场需求下滑、金融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本报告对16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16年三季报进行分析,据此研判当前银行业发展与竞争态势,供参考。
作者:王雅娟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原文刊载于《中国城市金融》2016年第11期
今年以来,受经济结构调整、市场需求下滑、金融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本报告对16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16年三季报进行分析,据此研判当前银行业发展与竞争态势,供参考。
2016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全部正增长,共实现净利润10748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7768亿元,同比增2.5%;8家股份制银行共实现利润2702亿元,同比增长5.6%;3家城商行共实现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12.4%。总体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好于去年同期,净利润增速提高1.3个百分点,但较今年上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二季度业绩表现好于一季度,三季度则比二季度稍差。
五大行中,工行仍是盈利最多的银行,净利润比建行高出288亿元。农行和工行净利润增速最低,均为0.5%。中行净利润增长9.9%,为五大行最高,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行完成了南洋商业银行的出售交割,投资收益增长543%。五大行净利息收入均有所下滑,平均下降7.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均增长3.1%,其中中行下滑4.2%;营业收入平均值保持不变,但工行、农行的营业收入分别减少1.3%和5.2%。五大行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压缩1.2%,拨备计提增加10%。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招行分别实现9.8%和7.3%的净利润增长,表现较为突出。招行继续保持股份制银行盈利第一,其与交行的净利润差距缩小至6亿元,利息净收入仅比交行少1亿元,拨备前利润超过交行257亿元。
自2016年一季度开始,部分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就开始出现负增长,且增速下滑的趋势逐渐明显。这是继2010年之后,第一次出现利息净收入负增长的情况。尽管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目前占比仍在60%以上,仍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利息净收入的减少会对营业收入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截至2016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资产余额达13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2万亿元,增长9.5%。大型银行中,交行和建行扩张较快,总资产较年初分别增长13.1%和11.7%。中型银行中,民生、光大的扩张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几行,民生的资产和负债扩张速度是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增速比二季度还高出8.6个百分点,显示出加速扩张态势。城商行扩张速度较快,是大型银行的近两倍。
与整体扩张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招行主动放慢扩张速度,资产仅增1.6%,资产余额为5.56万亿元,资产规模从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第三降至第四。中信银行的资产规模本季度有所缩减,比二季度末减少643亿元,但比年初还是增加了4192亿元。
2016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261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7.4个百分点。除中行外,其他15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实现正增长,但大部分银行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去年同期资本市场相关收入较好抬高基数、传统手续费收入调降等。浦发、农行、北京、宁波四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逆势上扬。其中浦发同比增长46.7%,较去年同期多增11.1个百分点。
从占比看,16家银行中民生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最高,达34.3%,较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较第二名招行高出3.6个百分点。五大行中,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最高,为22.0%。股份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均值为27.7%,较五大行高出8个百分点。
2016年前三季度,16行成本收入比降至26.3%,为近年来的历史低位。其中,五大行平均为26.2%;城商行成本收入比有所上升,主要源于机构扩张及信息科技类投入增加。其中兴业和建行在上半年的成本收入比一度已低于20%,分别为18.7%和19.7%。成本收入比的下降,一方面是上市银行面对不利环境主动控制各项开支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社区银行、直销银行、智能网点、智能机具等升级改革节约人力成本,以及在互联网大趋势下电子银行等渠道大力发展对成本节约效应的体现。
从业务及管理费的增速看,2016年前三季度,五大行的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减少1.2%,其中农行(-3.6%)、工行(-3.0%)、建行(-2.9%)均压缩了业务及管理费。8家股份制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增加4.9%,增速的减缓趋势明显,其中,民生(-4.0%)和平安(-0.7%)压缩了业务及管理费。
图1 2016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
从已披露息差的银行来看,上市银行息差持续收窄,NIM在上半年平均收窄27.6BP,前三季度收窄幅度扩大至30.3BP。其中,中信银行NIM收窄幅度最大,同比收窄63BP,降至2%。中行、交行NIM均已低于2%。平安银行前三季度息差为2.73%,为已披露数据银行中的最高水平,且是唯一一个NIM未收窄的银行。
不良贷款整体仍呈现“双升”态势。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共计1.1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40亿元;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提高1.8个百分点。光大、民生、建行、宁波四行的不良率较年初有所下降,农行与年初持平。工行、建行拨备覆盖率低于150%,三家城商行、兴业、浦发的拨备覆盖率仍超过200%。从2016年以来的各季度表现看,一季度不良率上升0.05个百分点,二季度小幅下降,三季度又攀升0.0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二季度各行加大了清收核销力度,而资产质量预计还未见底。
2016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增长9.5%,尽管比去年同期降低了不少,但目前规模增长仍然是银行利润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换而言之,银行业对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仍未转变。
但规模扩张面临的约束正在不断加大。截至三季度末,大部分上市中小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在9%以下,在资产质量恶化需要耗费大量资本的形势下,资产扩张的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可能会越来越高。由此,商业银行高速粗放的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从“做大”到“做强”转变不仅是转型的必由之路,而且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尽管这一转型过程还需要一定时间,但从三季度财报看,商业银行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规模战略分化:一方面,民生、光大等银行继续快速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以招行为代表的部分银行已经开始推进“轻型银行”战略,主动降低规模增速,中信银行在下半年也开始降低资产扩张的步伐。未来,随着不良资产的进一步暴露、资本约束的进一步加强,将会有更多上市银行开始“节食健身”。
分季度看,二季度不良率改善较为明显的大型银行三季度并没有继续改善,而二季度不良率上行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继续上行。四季度作为银行核销处置及不良确认的集中时点,单季不良生成率将有所回升,而逾期不良剪刀差、关注类贷款占比也有扩大趋势。在国内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的拐点并未到来。但从不良率上升的幅度看,可能不会像2015年那么猛烈。工行、建行、交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民生、光大拨备覆盖水平有一定压力,若需维持目前的拨备水平,未来还需计提大量拨备。
受连续降息、贷款重定价、营改增等因素影响,2016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息差较上半年继续下行,拖累净利润增速15.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三季度收窄幅度较二季度有所趋缓,主要原因是贷款在上半年集中重定价,5月份开始的营改增也给生息资产收益率带来一定压力。展望2016年四季度,贷款重定价的影响将进一步消除,这将使得银行息差收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但考虑到银行对于优质资产竞争加剧可能会加速资产收益率的下行,对息差仍有一定收窄压力,再加上营改增的影响,预计四季度息差仍将继续小幅收窄。
展望四季度,考虑到9月份银行卡手续费调整、理财业务监管升级等来自政策面因素的反应以及业务基数的扩大,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增速或将持续下滑。前三季度的一个亮点是非息收入中的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保险收入等),随着银行综合化经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化战略的逐步显效,这一块收入将对净利润产生更大的贡献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原文刊载于《中国城市金融》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