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重塑银行体制机制新优势
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署名文章《重塑银行体制机制新优势》,阐述“十三五”期间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经营转型方向和思路。
来源:中国金融
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建平
未来五年,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速换档、动力更新、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银行业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以多元、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改进和完善金融供给,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继续在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新突破、新发展。
“十三五”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经济处于新旧模式切换、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转折期。“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换档,传统的发展模式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型。内外需求受抑、制造业成本升高、环境约束趋紧、资源消耗过重、企业和政府负债率较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诸多矛盾突出,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构建发展新体制,破除增长困境,回归增长本源,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正因如此,2016年适度下调了经济增速目标至6.5%-7%,既表达了正视困难、顺势而为,不再以政策强力刺激经济的意图,也明确了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决心。与此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
在短期,改革将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切入点,着重解决当下产能过剩和活力不足的问题;在中远期,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高端升级转型;在长期,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增长驱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二是金融发展面临市场化深入推进的巨大变局。今后五年,将是中国金融市场化、脱媒化、综合化、数字化、国际化等进程持续加快的五年。
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依然需要金融给予更丰富更全面的服务支持;中国金融深化的进程仍在持续,经济社会活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仍在不断的增长,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而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市场竞争者爆发式涌入、新技术广泛应用等的叠加影响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范围更广、方式更为灵活、程度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存贷业务空间受限,息差收窄,规模和盈利增速下降都是必然的表现。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了要求,明晰了路径。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在维护金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等,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再平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共容共生,以及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上讲,金融体制改革就是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市场化手段淘汰服务旧产业、旧经济的金融“产能”,培育能为新产业、新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新“产能”,更好的发挥金融在社会资金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小康社会全面实现。而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将激发新的金融需求并带动金融业发展,形成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三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危机并存。经济新常态、金融大变局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危”与“机”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短期来看,旧产能旧库存尚未去化完成,新增长新动能仍待精心培育,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四降一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改革需要付出的“代价”、需要经历的“阵痛”,最终会反映到银行的经营上,给银行的资产质量、业务和盈利增长带来巨大挑战。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到位,中国经济会迎来新一轮更加健康、持续的增长,并最终惠及银行。
就眼前来看,一些结构性机会已经出现。比如国家“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区战略推进带来的跨境投融资需求;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量业务机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企业的兼并重组需求增加;企业和居民金融资产增长带来更多的投资、交易和避险需求;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债权、股权承销、交易和转让需求;汇率、利率波动加大和信用利差扩大带来更大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机遇;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为金融企业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模式选择;金融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可能会有新的转机;等等。这些金融服务的“需求侧”,都需要有相应的“供给侧”去匹配,去服务。
因此,商业银行只有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势进行战略布局,培育与新的经济业态和新的金融环境相匹配的金融服务能力,使金融服务更好地契合实体经济的需求,才能在转型创新中实现浴火重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确把握经营转型的总体方向和思路
压力带来动力,挑战孕育机会。面对经济新常态、金融大变局,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应对,以转型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探索新型业务,拓展服务群体,优化经营管理,提高专业能力。通过战略观念、策略方法和经营实践全方位的合理转变,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就兴业银行而言,着重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一是要更加强调稳健经营。稳健经营是所有发展的根本,特别是银行业,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要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金融新格局对银行业发展的长期深远影响,加快转变过去十多年“高歌猛进、跑马圈地”的惯性心态、思维、作风和模式,把“稳发展、保安全、促转型、强基础”作为贯穿始终的长期任务;要充分估计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造成的冲击,特别是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在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加大前瞻性调整力度,保证经营和资产质量的总体平稳;要主动调整发展节奏,根据内外发展条件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在规模增长跟上银行业整体发展步伐的同时,适变而变、扬长补短,在应对严峻挑战中,把握新的机遇、融入新的业态、形成新的模式;要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高发态势,重塑审慎、稳健、合规文化,改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机制,严守风险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资产质量、经营安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更加强调创新趋动。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增强市场敏锐性和发掘能力,以发展路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内部营运管理的不断创新,打造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专业能力,在有效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业务和盈利增长渠道。要高度重视数字化金融浪潮的巨大深远影响与挑战,加快引入数字化金融的基因和思维,以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平台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生态圈链对接等为重点,探索创新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具有市场生命力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智慧集成、形成金融智能,建设智慧银行。
三是要更加强调转型发展。从大的趋势看,提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相结合、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相结合、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相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是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应真正实现从传统的间接融资业务向新兴的直接融资业务转变,从持有资产向管理资产转变,通过多样化的业务,为经济社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使经济金融波动的风险向银行体系外分散,由市场各参与主体按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共同分担,减少经济金融波动、结构调整对银行的冲击;坚决贯彻金融监管要求,全面推进业务的规范治理。通过彻底转变,真正走资本节约、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是要更加强调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开展基于客户行为的量化分析、资产负债多元化产品模型分析、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动态分析等,提升管理的精确度。增强针对不同客群的差异化存款定价能力和基于风险的差异化贷款定价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息差收窄幅度。精确识别和量化流动性风险,通过FTP手段,将流动性成本、潜在流动性风险成本纳入产品定价、绩效评价,引导业务经营行为;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基础建设及颗粒度精细的数据库建设,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多维度盈利分析体系,以及多维度成本核算与分摊体系,实现区别客户、产品、条线、机构、客户经理、渠道、流程等多个维度的透明化成本和盈利核算,以精细化的管理推动成本集约、效率提升、流程优化以及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
五是要更加强调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银行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调整,不仅在战略理念和思路、业务经营方向和策略方面要推进转变,而且在中、后台管理和支持保障方面也要配套变革,前、中、后台进行整体战略布局。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与银行发展相适应、有市场竞争力和差异化的新型激励约束制度,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
找准重点业务领域优化服务树立特色
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衍生更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各家银行应当基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摆脱一个模子、一套标准的束缚,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找准发展道路,在细分市场上做深做透客户,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服务,既有利于提升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和谐共生、健康发展。具体到兴业银行,将从七大领域打造自身的特色业务和优势业务。
一是同业金融。持续巩固和强化金融机构客户服务全市场优势地位,加大同业客户合作深度与广度,拓展业务合作对象,不断提高与客户的合作黏性、对重要客户的钱包份额等;深挖金融市场业务内涵,扩大业务外延,加快产品创新,建设全面的金融市场产品体系,增强增值服务能力,提升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二是绿色金融。在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和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专营体制机制建设和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引领市场开拓和专业创新,参与行业资源整合和规划标准制订;将绿色金融理念和业务延伸到集团所有成员和业务领域,积极打造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集团绿色系列产品与服务,形成环境金融集团品牌。
三是养老金融。着眼养老产业大市场,以服务于整个老龄产业为目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养老金融的专业化运作,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打造以专属理财、信用融资、便利结算和增值服务为主体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将金融服务及产品渗透到养老产业的上下游,形成成体系、可推广、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通过金融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向养老产业配置。
四是供给侧金融。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针对改革的难点和需求,制定并完善供给侧金融服务方案。一方面,整合信贷资源,优化融资结构,加大对改革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投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以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核销等多种方式稳妥退出,腾挪和盘活存量资源;把握去产能过程中的增量机会,积极争取并购重组、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新兴业务机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业务布局。
五是综合金融。充分发挥集团牌照资源齐全、市场反映敏锐、市场机会把握较好等优势,整合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市场交易等业务,统筹一、二级市场资源,强化协同作业,提供跨市场、跨机构、跨币种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从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向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从主要为客户提供单一阶段的金融服务向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转变,从服务单一客户向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转变,显著提升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实现转型发展的新突破。
六是跨境金融。顺应客户经营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与潮流,依托境内自贸区机构和香港分行等境外机构平台,通过联动机制构建、产品组合创新、流程优化再造、资源重点倾斜等手段,稳步推进跨境金融业务,加大对高净值个人客户、企业、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的投融资服务支持,并伴随资本项目开放的推进,大力开展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形成泛投行业务能力,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七是普惠金融。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整合全行服务零售客户、小微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产品和渠道资源,包括小微贷款、养老金融、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产品和品牌资源,银银平台、社区银行等渠道资源,直销银行、钱大掌柜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资源,形成完整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践行社会责任,下沉重心,将金融服务触角向更多金融服务薄弱区域和环节延伸,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内涵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