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专访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十年跨越,跻身一流现代金融服务集团

马传茂 |2017-03-28 23:0415196

迈入2017年,距离兴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挂牌恰好十周年。这十年,是兴业加速发展、蜕变跨越的十年,是兴业深耕集团综合化经营、扎实推进多元金融布局的十年。


迈入2017年,距离兴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挂牌恰好十周年。这十年,是兴业加速发展、蜕变跨越的十年,是兴业深耕集团综合化经营、扎实推进多元金融布局的十年。


如今,兴业银行成功跻身国内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以银行为主体,涵盖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基金、期货、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研究咨询、数字金融等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集团”已经形成并激发新的经营发展活力。


兴业银行如何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跨越发展和多元布局?对未来又做了哪些战略规划?带着这些疑问,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


十年跨越

证券时报记者:上市十年,兴业银行实现从地方性银行到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转变。作为兴业银行的主要规划者和建设者,您如何评价这十年的发展?公开上市在兴业银行成长进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高建平:现在回头看,2007年成功上市是当时资本市场对我们多年规范经营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保持稳健成长的有力促进。借助上市契机,我们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与业务创新。


这十年来,兴业银行牢牢把握稳健发展主线,始终坚持转型创新驱动,着力提升服务多元金融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资产规模、产品服务、核心指标、市场地位均实现了全面跃升。资产总额在去年9月末达到5.82万亿元,是上市前的9倍多,2015年净利润502亿元,是2006年的13倍。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把握经济发展及金融改革进程中的战略机遇,稳步推进集团化、综合化经营,构建起覆盖全国、衔接境内外的完善服务网络,各类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日臻成熟。2010年开始,我们先后收购或成立信托、金融租赁、基金管理、消费金融、经济研究咨询、数字金融服务等机构,形成了以银行为母体、涵盖各类金融牌照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集团。


正如前不久我在北京与媒体交流时所表达的,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创造的大好发展局面,归功于广大股东和客户的信赖支持,归功于全体兴业人的拼搏奉献。


回顾十年来的历程,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倍加珍惜资本市场与股东的信任,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继续坚定不移打造一家把社会责任、坚守绿色理念始终放在第一位,受客户信赖、受股东喜爱、受同业尊重的一流金融服务集团。

 

证券时报记者:兴业银行十年前或者更早的先天条件其实不算突出,但登陆资本市场后的这十年,发展令人瞩目。从您的视角,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高建平:从兴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之所以能够抓住金融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大的机遇,实现从区域性地方银行到主流银行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坚守的一点就是坚持走市场化、差异化道路,主动拥抱市场。这些年来,我有几个切身的体会:


一是明大势。就是要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势而变,顺势而为。比如,金融市场化改革总体方向是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把中国经济金融的这些特点研究透、琢磨透,才能知道要往哪个正确方向去发展。一方面,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明确导向,要有清醒的认识,认真对待,严格落实;另一方面,我们是商业银行,是市场的独立法人主体,也要真正回归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不忘初心,扎扎实实做好客户服务,依法合规地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中求进,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是布大局。近年来国内经济缓中有升,金融改革纵深推进,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根据大趋势来确定发展战略和经营重点,有所取舍、有所作为。比如最近几年,我们认识到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由此大胆突破传统业务发展模式,以银行为主体,重点从集团化多元经营与业务创新两个维度积极介入多个重点业务领域,打造提升了多市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三是抓特色。兴业银行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很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采用适合自身特点与能力的经营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在细分市场上做深做透客户,确立比较竞争优势。


四是促改革。业务发展要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要顺应市场实现转型发展,不仅业务模式要转,体制机制也要跟着转。兴业银行是国内最早明确提出经营转型的商业银行之一,2003年就提出要推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两个战略转变。上市以来,我们又先后启动了零售事业部制改革、企业金融、金融市场专业化改革以及配套的风险、计财和人力资源改革,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探索与转型

证券时报记者:刚才您提到“差异化”,其实业内都有这个意识,也都在探索。结合兴业银行近年来的实践,如何理解兴业“差异化”的模式和经验?


高建平:各家银行的经营理念、资源禀赋不尽相同,经营发展策略也有所差异。作为起步于福建、各项先天条件不占优势的股份制银行,我们一直有种危机意识,注重差异化经营,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弯道超车的机会。总结这些年的实践,我们重点做了几方面的探索:


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始终贴近市场,大胆创新,率先布局,持续耕耘,打造拿得出手的经营品牌。我们企金条线的绿色金融、投资银行,零售条线的养老金融、私人银行,金融市场条线的银银平台、人民币做市交易等特色业务都颇具市场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们坚持差异化策略,一步一步试出来、闯出来,逐渐发展成我们的特色业务门类。


二是业务模式的差异化。比如在企业金融业务模式上,“大投行”转型尤其得到市场认可。历经十多年的耕耘,我们的投资银行业务增长很快,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并购贷款、PPP基金、产业基金等业务屡有突破,多项业务创新属于市场首单或首批,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长期限的资本性资金。


三是资产运营和管理策略的差异化。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化、脱媒化、综合化等方面的趋势,我们非常看重培育多产品、多市场、综合化服务的能力,在风险可控、可识别并且可量化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和发展资本占用较少、效率更高的业务。


四是企业文化的差异化。兴业企业文化坚持理性、低调、务实、进取,干部及员工队伍比较稳定、团结,富有闯劲。多年来形成的“勤跑市场”、“勤跑客户”和“爱拼会赢”文化,使我们对市场保持比较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新的市场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市场发展的方向是,虽然牌照依然是分业监管,但集团综合化的布局和优势越来越被看重。兴业银行目前已经是业内牌照资源最多的金融集团之一,未来这方面的策略是怎么考虑的?


高建平:目前兴业银行旗下拥有4家直接控股子公司以及多家间接控股子公司,覆盖多类金融牌照。


未来几年,我们将持续完善综合化布局,释放集团化发展产能。具体来说,主要考虑从三个方面推进综合金融建设:


一是完善牌照布局。根据业务战略布局特别是养老金融布局的需要,择机申请对应牌照;以推动在香港设立兴银国际控股为契机,申请证券、期货等业务牌照,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二是实现双轮驱动。“一轮”是以银行为核心发力点,推动集团成员在各自牌照业务领域,以及与银行母体功能互补的领域,快速做大做强,形成与银行母体相匹配的客户服务能力。“另一轮”是鼓励集团成员积极作为,争取在各子行业主流业务中的领跑地位,为集团贡献利润、服务、专业平台和客户资源,实现对集团的反哺。


三是强化集团协同。过去几年,我们已获取多项金融牌照,手中掌握了一副好牌,而要将这副牌打好,集团内部的高效协同和业务联动是关键。未来几年,我们将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机制建设,包括加强客户资源统一管理和渠道品牌资源共享,在集团层面建立以统一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业务决策机制,引入“统一货币”手段,对集团成员进行内部收益核算,鼓励协同联动等,真正形成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的专业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经历前期的跨跃式发展,您认为银行业下一阶段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兴业银行有何应对之道?


高建平: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处于爬坡过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市场化进程持续加快,社会融资结构演变,利差空间和盈利空间收窄,加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迎来更广泛、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当然,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蕴含着的结构性机遇。能否有效应对当前挑战,同时把握好发展机遇,就要考验银行个体的真本领。


过去我们的惯性思维模式是“高歌猛进、跑马圈地”,现在我们已经转变思路,提出把“稳发展、保安全、促转型、强基础”作为贯穿未来几年的长期任务,更加强调内涵增长,提升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经营指标规划上,我们主动下调了规模增速,不再追求表内业务的高速增长,但仍需 “跟上大势、优化结构”。


所以,我们新一轮五年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求自己以“轻资本,高效率”为转型方向,增强结算型、投资型、交易型“三型”业务能力。具体来说,要在客户中心理念、业务转型升级、数字金融智能、体制机制改革四个方面抓实推进:


首先是基于客户和产品两条主线开展集团层面的业务架构重组和建设,实现集团内部“一个客户、一套账户、多种产品、综合服务”。


其次是聚焦重点区域、行业、客户和产品,强化集团协同和多市场联动,打造同业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供给侧金融、综合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等集团七大核心业务群。


再次是要顺应数字化金融潮流,对金融要保持敬畏,对科技要怀抱热爱,不断探索利用科技改善金融,形成数字化金融的新特色、新优势。


最后是持续深化改革。除了今年启动的基于客户和产品的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未来我们还将在建立强化集团协同联动方面,以及建立健全与新型业务格局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薪酬考核和激励、人才选聘机制等方面,开展更多探索和尝试,努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释放更多改革发展红利,为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可持续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资本补充是银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兴业银行上市后有过配股、定增等股权融资行为。可能有些中小股东对银行再融资不太理解,您如何看待资本补充的必要性与实际运用?


高建平: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是用做银行经营的“本钱”,匹配业务发展与资产增长。伴随着经济发展,资本补充是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满足日益趋严资本监管的长期性课题,只有适时补充资本,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布局核心业务,有效抵御经济发展周期的风险和冲击。


近几年,在宏观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导致银行不良资产集中暴露,极大削弱了银行依靠内生积累补充资本的能力,同时银行又要求保持一定的规模增速,以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


所以,我们建议监管部门加强研究,银行业界共同探索,一方面鼓励银行创新资本工具,合理补充资本,另一方面按照逆周期监管精神,适时调整资本监管政策,在稳发展、扶实体与防风险、强监管之间取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平衡。


对兴业银行来说,我们一贯坚守“内生积累为主、外源补充为辅”的资本补充原则,包括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在内,十年来我们累计通过三轮股权融资募集资金575亿元,同时通过利润留存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超过1900亿元,远远超过了外源性融资。


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资本补充工具创新,是首家发行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补充资本的银行,也是国内首批优先股试点银行,2014年、2016年又先后发行合格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共计500亿元。这些资本工具的科学运用,使我们保持合理的资本杠杆,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回报,对研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年间我们不断强化全面资本管理与资本集约经营,努力提高资本收益和股东回报。自2007年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兴业银行累计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2945亿元,实际派发现金分红529亿元,还先后实施每10股转增8股、每10股送5股,这些回报可以说是非常可观而且是持续的,取得了银行发展与投资者回报的共赢。

 

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包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了绿色金融,但市场很多人认为这对于银行而言是一个“虚”的概念。作为国内第一家赤道银行和绿色金融领域的标杆,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在绿色金融方面有何量化指标?


高建平:在国内绿色金融领域,兴业银行可以说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从2006年与IFC合作在国内首推能效融资开始,通过与政府、企业以及国内外先进同业、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互动,我们对绿色金融及其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理解越来越深刻,创新探索也越来越深入,绿色金融业务也经历了从单个产品创新推动,到采纳赤道原则全面发展,再到集团化发展等多个阶段,不断成熟完善。


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体现银行对环境资源保护的主动责任担当,也是革新传统业务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蓝海”。一方面,绿色金融业务要求考量和筛除项目的环境社会风险,确保了业务和项目的可持续性,符合社会以及银行自身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和采纳国际上成熟的绿色金融业务规则,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规模扩张、减少个别项目收入,但长期看,却能显著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业务管理和风险管控水平。


总的来说,绿色金融不仅不“虚”,更没有成为兴业银行的财务负担,反而成功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增长点,提升了银行的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我们创造了业内诸多“第一”,形成了覆盖银行、信托、租赁、基金、消费金融等各个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现在,我们已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累计提供绿色融资超过1万亿元,绿色融资余额近5000亿元,所支持的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264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408万吨,相当于关闭170座100兆瓦火力发电站,或740万公顷森林每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定绿色金融理念,强化绿色金融创新和发展方向,争取在2020年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



兴业银行
十年大事记


2007年2月5日


兴业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2007年12月1日


宣布在国内推出银银合作业务品牌“银银平台”


2008年10月31日

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2008年12月31日


资产总额达到1020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2010年8月26日


兴业金融租赁获银监会开业批准,综合经营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2011年1月30日


银监会批准收购联华国际信托51.18%股权,成为国内第三家控股信托公司的商业银行


2013年3月27日


证监会核准设立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6月3日


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业


2013年12月11日


推出互联网理财品牌“钱大掌柜”,发力互联网金融


2014年1月8日


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获得央行批复,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以来首家获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4年2月27日


推出新一代余额理财工具——“掌柜钱包”


2014年3月17日


首家境外机构——香港分行开业,国际化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4年3月27日


进一步拓展互联网金融市场,正式上线直销银行


2014年12月23日


国内首家由股份制商业银行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成立


2015年6月28日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公司成立,为国内首家银行系专业法人研究机构


2015年12月22日


兴业数字金融服务公司正式开业,规划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主要平台


2016年1月28日


成功发行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金额100亿元




来源: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4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铝保理以“金融+科技”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

2024-11-22 10:43
2956

“跨境易融”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在中国(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

2024-11-19 12:42
23865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

2024-11-19 12:12
23172

第九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场景化创新,金融服务无缝嵌入企业运营

2024-11-18 17:12
73628

重庆“跨境易融”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上线

2024-11-13 11:47
60808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以优质数字金融服务助力上海供应链金融示范区建设

2024-11-11 15:09
5927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