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当金融科技遇到泡沫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是最热的概念,而随着P2P网贷领域的风险频发,已经影响到国民金融安全并危及到正规金融体系,国务院于今年4月组织多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
文/蔡浩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是最热的概念,而随着P2P网贷领域的风险频发,已经影响到国民金融安全并危及到正规金融体系,国务院于今年4月组织多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在那以后,金融科技就代替了互联网金融,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概念和话题。6月26日,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于天津举行,“金融科技将遭遇泡沫?”闭门分论坛立刻吸引了市场的眼球。那么,什么是金融科技,它与互联网金融有关吗,它是否存在或即将遭遇泡沫,应如何预防?
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关联
金融科技(FinancialTechnology,简称Fintech)一词属于舶来品,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是,“由那些提供技术使金融服务更有效率的公司所组成的经济产业”。国内将2014年称为金融科技的元年,2015年这一概念逐渐兴起,而到了今年4月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开启之后,过往顶着互联网金融、P2P等专有名词标签的诸多市场机构唯恐避之不及,纷纷将标签改成“金融科技”这个更为“高大上”的名词,金融科技大有取代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势。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在国外很少作为单一概念出现过,而是被归为金融科技之中。而从金融科技的定义来看,“提供技术使金融服务更有效率”含义更加广泛,确实包含了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转型成”金融科技企业,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近年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了大规模的跑路、倒闭现象,有关互联网金融泡沫的研究很多,《人民日报》甚至专门于今年4月28日刊发了《互联网金融,挤尽泡沫是春天》的时评。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处于泡沫时期是一个被普遍公认的现象。由此推断,将互联网金融包含在内的金融科技领域似乎也难以幸免。
区块链概念存在泡沫吗
从金融科技领域其它概念来看,目前最火的要数“区块链技术”了。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凭借其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的技术特点,被渲染为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具有可靠性、安全性、透明性、可数字化等多项优点。有炒作者甚至将其称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支付体系变革技术。不过在现实中,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仍多只存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现实的检验,目前应用的领域很少,与金融体系的合作更是空白,预计短期内都难有实质性进展。
然而,不知道是比特币的火热带动了区块链技术,还是两者互为带动,近两个月来,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涨幅超出50%,而区块链技术一时成为“风口上的猪”,与其概念沾边的上市公司都录得了远超沪深指数的涨幅。截至6月27日,万得咨询区块链指数60日增幅达29.37%,同期上证综指仅录得0.83%的降幅。更有甚者,作为区块链指数成分股之一的鲁亿通在端午之前发布公告,拟以14倍溢价共计30.6亿元的价格购买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初创公司,而这家初创公司的主营业务居然是为比特币“矿机”制造芯片。在缺乏实际应用,缺乏与金融业真实合作的基础上,这种表现很难不让人将其与泡沫联系起来。
泡沫的定义
金融泡沫是指某一类或某几类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连续涨价后,市场价格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的现象。泡沫的滋生往往依附于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预期,由此带来供不应求的局面,推动价格快速上涨。而临界点则往往是市场冷静之后,随着价格越高,需求越少,资产交易供需开始失衡,价格泡沫难以维系,最终破裂、坍塌。产业泡沫是部分市场参与者对某一产业的发展前景预期过高,或是因为一个概念的炒作,而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投机者,节节推高了产业相关要素的价格,包括公司股价、技术专利、人员工资等等。随着时间的沉淀,当市场发现行业发展远远不如预期,或者概念的炒作化为虚无时,该行业就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况,泡沫必然会出现破裂,公司价格下跌,大批公司破产或同业兼并就变得不可避免。
某种程度上说,金融泡沫也是产业泡沫的一种表现。历史上著名的几大泡沫,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的密西西比阴谋、英国的南海泡沫和本世纪初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后三者严格意义上都属于从产业泡沫转向金融资产泡沫的例子。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泡沫,和即将遭遇(或已经存在)的金融科技泡沫,都应引以为戒。
预防金融科技泡沫
事实上,放任泡沫不理,任由其生长和破灭,市场自身也有调节能力,也能出清泡沫,只是这样一来,势必会对部分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冲击。如果经济社会不希望承受泡沫破灭、市场自动出清产生的“痛苦”,那么就应该在泡沫滋生之前进行预防,在泡沫发展壮大之前进行干预,甚至在泡沫较小时主动挤破泡沫,以短痛换长痛。这对政府监管、引导乃至投资者自身素养的提高都有较高要求。
从历史上来看,每一个滋生泡沫的行业或领域,都必然存在市场参与者的过高(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预期,而这种预期的出现往往源自一个概念的炒作,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贸易和淘金概念、英国南海公司的南美贸易和金银矿藏概念、美国互联网兴起时产生的新商业模式概念、中国近年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概念,无不是如此。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都是对海外殖民地蕴含财富的炒作,由于其政府及其不明智的参与其中为其担保,导致市场参与者疯狂,滋生并吹大了泡沫。而后两者属于新兴业态,属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监管部门一方面对新兴事物有个接受的过程,一方面出于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未能及时向市场参与者提示风险并出台相关监管政策。
就当前的金融科技领域而言,有相当部分的领域实际上已经滋生泡沫,政府应就此向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提示和引导,对故意炒作概念以投机获利的行为加以惩戒,及时制定相关监管法规,加强对投机危害方面的宣传,培养市场参与者投资素养的提高。不得不说,本次达沃斯“金融科技将遭遇泡沫?”的分论坛的举办就有非常积极的风险提示意义,不过若是能将闭门的形式改成公开形式,效果应当会更好。如此一来,这次分论坛的风险警示意义就不仅仅限于行业之内,还能将行业问题透明化,暴露在媒体和其他参会人员面前,再通过媒体渠道和参会人员的口口相传,让市场参与者充分意识到金融科技领域面临的风险,为“金融科技”的概念降温,同时也起到教育、警示投资者的目的。
(作者介绍:蔡浩,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中心负责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注:本文首发于2016年6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