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渐行渐近
2009-03-25 13:54614
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渐行渐近,遥望人民币金融中心。
随着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渐行渐近,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中心的计划也将前进一步。
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关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成,经国务院批准以后,将尽早实施。
此前3月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加快推进与港澳地区的人民币结算业务,这对于上海与港澳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是有利的。上海市政府已向国务院提交在上海成立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希望能尽快推进。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这也是上海期待已久的机遇。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论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时曾表示,第一步确立上海是一个人民币的金融中心,即所有重要的以人民币计价、交 易、结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在上海成交和发生;第二步,在确立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地位后,一旦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上海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人 民币贸易结算渐近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即允许进出口企业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
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曝光于媒体,始于2008年8月上海市向国家发改委报送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意见》的第三稿,提出上海要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
彼时,一位银行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和广东对首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资格的争夺几近白热。
2009年2月中旬,上海金融系统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上海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有关文件已上报给国务院。
撇开谁先拔得试点头筹的话题,国内银行人士表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并无技术难度,惟待政策放开。
《财经》记者获悉,由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下称中行)和交通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28,下称交行)两家银行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几成定局。
一位交行分行国际业务部门人士表示,交行国际结算系统是总行集中制,所有的后台都在总行,已听说总行在研发相关的系统,但并未见到实际的更新。“我想只 是多一个选项而已,对前台操作上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从流程上来说,应当是交易对手在国外可以开设人民币账户,实现人民币的跨境流动。”
这位人士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外汇管制方面的配套政策,以及交易对手的接受程度。“香港方面对此可能更热情一些,而东盟地区还不是很好说。有一些香港银行已经开始调研,明确表示将要开发一些人民币的衍生产品,帮助他们的客户规避人民币的汇率风险。”
此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通常以第三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中国境内企业和外国企业都要承担汇率风险,其中主要是美元的汇率风险。当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时,中国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部分消除。
对中方企业来说,使用人民币结算,规避了美元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是该项新政的直接受益者。“客户最关心的是能否降低成本,第一方面,最直接的是购 汇与结汇的时候付给银行的手续费与汇兑损失;其次,进出口业务以外币结算,会产生汇率风险,特别是一些收款期较长的企业。有些企业使用外汇的套期保值工具 降低风险,但还是会承担一定成本。”普华永道税务部合伙人李军对《财经》记者表示。
此外,交行一份研究报告称,根据调研,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
“对于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如果能节省1个百分点,也已经是非常大的成果了。”李军说。
外方贸易对手则需要承担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李军说,占据市场份额比较大的企业,拥有较强议价能力的企业,可能更容易劝服贸易对手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
亦有不少受访人士认为,虽然此次中央批准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为立足点,但对出口企业恐怕短期内见效有限,其最重大的意义是在宏观层面。 遥望人民币国际化
与纳入试点的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上海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规划,一直是放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布局下。
早在2004年起草、2006年11月出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下称《规划》)中,上海市就已盯住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机遇。
《规划》中提出,上海将“积极争取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试点和设立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上海在未来五年内将研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和被周边国家作 为储备货币的趋势,探索发展全球人民币回笼、管理业务”,“要研究国内外币清算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清算所”,“使上海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币 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结算中心”。
据一位参与起草《规划》的相关人士介绍,当时上海已是国内的市场交易中心,如能在此基础上发 展成为国内人民币产品的定价、交易、设计中心,那么上海的地位就将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挂钩”——如果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要货币,那么上海就将是亚洲的金 融中心。由于目前亚洲的强势货币仍是日元,因此上海在亚洲的竞争对象实际上是东京。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键看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最近大家关注上海能否成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其实这个问题是个技术问题,关键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自由兑换及资本项目下彻底放开,才是长远的最大价值所在。”上述人士表示。
2008年4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曾表示:“上海背靠一个统一监管的、没有内部壁垒的、基于人民币的巨大金融市场”,“可以肯定,谁是现 在人民币金融业务的中心,谁就是今后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将来世界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规划》中提到的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已在2008年8月 实现。在2008年8月初《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在北京和上海进行试点。上海张江艾西益外币兑换公司被允许在 规定的年度总额内办理境内个人结售汇业务和境外个人结汇业务,并可为境外个人办理每人每日累计不超过等值500美元(境内关外网点限额为1000美元)的 人民币兑出外币现钞的业务。
《规划》中提到的“清算所”,也随着人民币即将迈出国门而提上议事日程。2009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呼吁在上海设立清算银行(或机构),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吉晓辉说,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国际支付清算中心,支付清算体系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平台”作用。以清算公司(银行)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
坐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海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外资金融机构云 集,为上海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奠定了基础。但根本上,只要人民币未能完全放开,国际金融中心就无法名正言顺。
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关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成,经国务院批准以后,将尽早实施。
此前3月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加快推进与港澳地区的人民币结算业务,这对于上海与港澳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是有利的。上海市政府已向国务院提交在上海成立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希望能尽快推进。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这也是上海期待已久的机遇。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论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时曾表示,第一步确立上海是一个人民币的金融中心,即所有重要的以人民币计价、交 易、结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在上海成交和发生;第二步,在确立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地位后,一旦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上海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人 民币贸易结算渐近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即允许进出口企业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
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曝光于媒体,始于2008年8月上海市向国家发改委报送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意见》的第三稿,提出上海要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
彼时,一位银行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和广东对首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资格的争夺几近白热。
2009年2月中旬,上海金融系统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上海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有关文件已上报给国务院。
撇开谁先拔得试点头筹的话题,国内银行人士表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并无技术难度,惟待政策放开。
《财经》记者获悉,由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下称中行)和交通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28,下称交行)两家银行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几成定局。
一位交行分行国际业务部门人士表示,交行国际结算系统是总行集中制,所有的后台都在总行,已听说总行在研发相关的系统,但并未见到实际的更新。“我想只 是多一个选项而已,对前台操作上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从流程上来说,应当是交易对手在国外可以开设人民币账户,实现人民币的跨境流动。”
这位人士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外汇管制方面的配套政策,以及交易对手的接受程度。“香港方面对此可能更热情一些,而东盟地区还不是很好说。有一些香港银行已经开始调研,明确表示将要开发一些人民币的衍生产品,帮助他们的客户规避人民币的汇率风险。”
此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通常以第三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中国境内企业和外国企业都要承担汇率风险,其中主要是美元的汇率风险。当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时,中国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部分消除。
对中方企业来说,使用人民币结算,规避了美元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是该项新政的直接受益者。“客户最关心的是能否降低成本,第一方面,最直接的是购 汇与结汇的时候付给银行的手续费与汇兑损失;其次,进出口业务以外币结算,会产生汇率风险,特别是一些收款期较长的企业。有些企业使用外汇的套期保值工具 降低风险,但还是会承担一定成本。”普华永道税务部合伙人李军对《财经》记者表示。
此外,交行一份研究报告称,根据调研,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
“对于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如果能节省1个百分点,也已经是非常大的成果了。”李军说。
外方贸易对手则需要承担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李军说,占据市场份额比较大的企业,拥有较强议价能力的企业,可能更容易劝服贸易对手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
亦有不少受访人士认为,虽然此次中央批准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为立足点,但对出口企业恐怕短期内见效有限,其最重大的意义是在宏观层面。 遥望人民币国际化
与纳入试点的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上海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规划,一直是放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布局下。
早在2004年起草、2006年11月出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下称《规划》)中,上海市就已盯住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机遇。
《规划》中提出,上海将“积极争取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试点和设立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上海在未来五年内将研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和被周边国家作 为储备货币的趋势,探索发展全球人民币回笼、管理业务”,“要研究国内外币清算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清算所”,“使上海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币 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结算中心”。
据一位参与起草《规划》的相关人士介绍,当时上海已是国内的市场交易中心,如能在此基础上发 展成为国内人民币产品的定价、交易、设计中心,那么上海的地位就将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挂钩”——如果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要货币,那么上海就将是亚洲的金 融中心。由于目前亚洲的强势货币仍是日元,因此上海在亚洲的竞争对象实际上是东京。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键看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最近大家关注上海能否成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其实这个问题是个技术问题,关键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自由兑换及资本项目下彻底放开,才是长远的最大价值所在。”上述人士表示。
2008年4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曾表示:“上海背靠一个统一监管的、没有内部壁垒的、基于人民币的巨大金融市场”,“可以肯定,谁是现 在人民币金融业务的中心,谁就是今后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将来世界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规划》中提到的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已在2008年8月 实现。在2008年8月初《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在北京和上海进行试点。上海张江艾西益外币兑换公司被允许在 规定的年度总额内办理境内个人结售汇业务和境外个人结汇业务,并可为境外个人办理每人每日累计不超过等值500美元(境内关外网点限额为1000美元)的 人民币兑出外币现钞的业务。
《规划》中提到的“清算所”,也随着人民币即将迈出国门而提上议事日程。2009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呼吁在上海设立清算银行(或机构),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吉晓辉说,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国际支付清算中心,支付清算体系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平台”作用。以清算公司(银行)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
坐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海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外资金融机构云 集,为上海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奠定了基础。但根本上,只要人民币未能完全放开,国际金融中心就无法名正言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