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安全的票据业务P2P存在哪些硬伤?

2015-01-04 16:19687

新浪微财富接入了深圳一家做票据业务的P2P,结果这家P2P出现了问题,许多人跑到新浪去闹事,要求新浪兜底解决,最终新浪联合第三方全额兜底,给事情划了个句号。P2P平台要获得这张票的权利,一般选择就是质押给P2P平台或者就是大量造假背书受让这张票据,拿到这张票的权利。

  新浪微财富接入了深圳一家做票据业务的P2P,结果这家P2P出现了问题,许多人跑到新浪去闹事,要求新浪兜底解决,最终新浪联合第三方全额兜底,给事情划了个句号。此事对票据业务P2P行业来说具有极强的案例价值。

  先谈一个票据以外的问题,就是这种通道模式的P2P的未来在哪里,我很早在全球创新论坛上有一篇演讲稿讲了P2P的四种模式,这个通道模式其实就是第四种,自己没有资产,也无能力建立资产,然后就联合大量的资产生产方来提供资产,他作为通道帮助这些资产更好的在线销售,通道模式的本质其实是非标资产的证券化的过程。

  如果能真的实现真正的证券化的话,其实是挺好的一个事情,但是难就难在中国是很难实现所谓真正的证券化的。所谓证券化,一般都是接受金融资产风险的自我定价的,也就是说出了问题以后,是投资人自己承担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中国只是一个债权的信贷化流转,无论经过多少橱窗,看过多少风景,流转多少人之后,回到最后,风险点还是集中在源头,风险无法转移,也谈不上分散,一旦源头出现问题之后,每个流转都可以层层追索自己的上游,最终问题不断递延到下一个接盘方。

  深圳中汇盈出现问题,被立案之后,问题就集中到了渠道方来了,这种渠道模式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入大量的资产来销售,另外一方面又要为这个资产进行金融风险审核,如果无法有效审核就要承担风险违约的责任,就使得这种通道模式很容易陷入赚了白菜的钱,却担了白粉的心的境地,单独从风险和收益看是极为不划算的。

  但是现在这个所谓的通道模式却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模式,为何会如此呢?我自己想来,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的资产方重新构建一个互联网销售方的实际意义不大,没有一定的规模情况下,互联网的成本是极高的。第二个方面现实的原因是,互联网的玩法和逻辑跟传统线下的玩法逻辑截然不同,所以,传统金融公司构建的互联网渠道,在流量不断集中的互联网上,也很难做的好,所以干脆外包给成熟的互联网公司进行流量获得。

  无意评判这种通道模式的是非对错,只是感觉最终要走出一片天地的互联网渠道公司,最合适的道路就是不断的扩大资本和规模,对冲系统性风险。单纯精耕细作,在互联网上貌似是不可行的,很难做的好,但是规模其实是双刃剑,容易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容易让自己逼入死局,且看且珍惜吧。

  至于如何评价新浪微财富这次联合第三方兜底的行为,总的来说,我感觉通道方所谓的刚性兑付,其实目前可能暂时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虽然这种行为是一种伤害未来的行为,但是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你又不得不承认刚性兑付又真无法打掉,因为一打掉意味着投资人会流失,没人愿意在不兜底的平台上进行投资,这个是业务发展问题,行业内是无法形成有效统一意见,虽然看上去开这个会,那个会,但是有现实意义么?各自情况都不一样,行业标准,很难成为通用标准,自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他律为前提。

  另外,我也还是觉得在中国没必要妖魔化P2P跑路的事情,压根没必要,回头去看看美国的金融史,信贷危机的美国倒闭近千家银行,次贷危机倒闭四五百家,银行都会跑路,更何况P2P机构?有那么恐怖么。

  我觉得所谓的新常态的概念就是要告诉大家,社会进入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了,下一个阶段,金融格局来看,违约会成为常态,大家要学会适应这样的常态,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形成资产配置能力,别动不动就被忽悠投资了全部身家性命,没人逼着你让你投资,很多人说中国投资渠道狭窄,老百姓没办法,其实我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我们看看,美国人大部分人都是把金钱花费在消费上,寅吃卯粮很正常,典型高消费高负债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恰恰相反,有点钱都想着省下来,去投资,今年买一个包,明年就可以买两个包了,以前我们有极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或许这个逻辑还行,但是现在跑路违约成为常态之后,你就会发现,钱,这东西,你省吃俭用到最后,全给人家跑路去了,何必呢?既然如此,干什么不给家人多买点东西,给自己多买点东西,好歹总是开心了,总比被骗要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趁能花钱的时候,多花钱吧。我最烦每天在讲投资收益的事情,投资本身永远不会出现暴富的可能,尤其是屌丝群体,本来钱没多少,你理财理来理去,多不了多少钱。反倒容易被骗,不如努力工作,加强学习,或许赚得更多。

  所以大量P2P跑路从某个意义上看,其实是反应了我国金融改革自由化的一个进程,促使社会更好的进行金融风险定价和自我违约,在这样的格局里,我们期待平台能兜底,但是也要做好平台兜底兜不了的准备,而不是动辄指责这个,指责那个,都没意义。

  就事论事谈下票据业务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票据是什么。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太专业的用词,我就简单的解释下,专业人士就别来较真了,必然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是基础常识是不会错的。

  简单来说常用票据分两种,第一种银行承兑汇票,第二种商业承兑汇票。前者就是企业缺钱,跑银行开张票,然后,无论是谁只要拿了这张票,就可以跑银行去拿钱,银行必须无理由的给你钱。后者就是一般的商业公司自己开了一张票,任何人拿到这张票,都可以跑这家公司去要钱,这家公司必须无条件给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看了这个解释,我们就应该知道,所谓票据业务的安全性,指的是第一种票,而不是第二种票。商业承兑汇票这东西吧,其实就是企业自身的信用,取决你信不信而已。而银行承兑汇票,则是银行信用,按照目前我们民众对银行的理解,基本认为风险度是较小的,虽然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小银行破产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我们姑且建立在银行的信用是没有问题的基础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定没有风险了?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看到很多人都把问题纠结在票据的真假之上来解释为什么票据不安全,其实并非是如此的。这里的核心在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流转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不符合这些要求的票据,其实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这里面就是所谓的流转过程中的操作环节问题,同样一张票,不同的操作流程结果是不同的。

  讲到这里,我倒想起了一件心酸的事情。2004年,我第一次进入信贷科,操作了一笔业务,当时这笔业务是珠海一家钢铁厂开具给浙江一家很小的企业,金额大概是几十万吧,因为我当时自己本身也没多少经验,然后带了一个实习生,自己都不太懂,所以也不太可能把人教得多少好,结果,有一次在票据贴现的业务中,他把印鉴章给盖错了(其实盖章这种事情,是不能我们客户经理来盖的,但是因为这家企业当时也刚起步,办事员也不懂,就让我们帮着给做了),结果使得这张票作废,需要原先这个钢铁厂开具说明才能有效使用,我怕领导责骂,就找我当时的信贷科长借了钱,连夜飞到珠海,第二天一早跑到钢铁厂去想办法换票,在人家钢铁厂门口苦等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财务室的负责人,想尽办法求情,哀求人家能不能给我解决下这个问题,一个人苦兮兮的在人家办公室门口,从早上待到人家快下班,一天没吃东西,后来,财务室一个女领导估计看我可怜,第二天,安排让人开车带着我,从珠海到了番禺招商银行,重新开设了一张票据交给我,我宝贝一样怀揣着带回了杭州。算是妥当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概几天后,我们行里一把手不知道哪里听说了这个事情,就叫我去谈话,问我怎么回事这个事情。我大概说了以后,领导就问我说,你觉得是谁的责任?企业的责任还是我们的责任?我说,不是企业的责任,也不是行里的,是我的责任,是我业务不熟悉,盖错了印鉴章,领导说,你是我们员工,你的责任就是我们行里的责任,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就要承担,然后让我把飞机票去拿来报销。我说,我不好意思让行里给我贴钱,我自己的责任,我自己承担。领导就教育我说,我们国际业务部,都是做大事情的人,这么点钱都要让你员工来省,我们还做什么大事情!你以后工作努力,就是最好的责任承担。

  其实,这件事情本身,我已经很模糊了,如果不是很多年后,这家小企业上市了,我估计可能已经淡忘这件事情了,但是我们领导跟我说的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勇于承担责任的同时,要有大格局看问题的方法。

  这个事情,本身其实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一张票据那么简单的事情,会弄的那么复杂?其实想起来,这里恰恰就是票据业务最大的风险点了,流程风险是受限制于很多因素的,既定的操作流程下,也是要靠人去操作,而凡是依赖人的能力,包括经验、道德等一系列外在条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难批量复制,往往都无法做大的,同时风险会不断产生。

  正常的票据流转,第一步是企业跟银行申请,跟银行说,我要给一个企业付钱,但是不想用现金,想开张承兑汇票来支付,为什么这么做呢?两个原因,目前比较严重的原因是许多银行都给企业承兑汇票的额度,而不是流动资金的额度,为什么呢?说的好听点是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向,可以降低风险,实际上呢?都是扯淡罢了,因为现实情况下,企业拿到了汇票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贴现成现金,白白再增加一笔额外的费用,没啥区别,所以真实的原因就是银行迫切需要存款,通过开汇票可以增加很多存款。同样给一千万的贷款,如果开票的话,可以开成两千万,企业自己缴纳一千万的保证金,然后开一张2000万的承兑汇票,这样企业是拿到一千万的现金,但是,银行存款增加了一千万。而且在银行体系内,承兑汇票属表外业务,是不受存贷比限制的,毕竟承兑汇票更多是未来的现金,而不是现在的现金,所以,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都喜欢给企业开承兑汇票,而不是给流动资金,尤其是在流贷资金额度紧张的时候。

  但是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成本,需要50%的保证金,同时还需要去黑市贴现,(这个就是目前票据P2P的主要大市场),另外一方面加剧了流动性压力,承兑汇票最长期限半年,也就是企业每半年就要周转一次资金,就要去黑市里找掉头资金,一般千分之三一天,成本极高,这块也是很多P2P在准备蚕食的领域。

  这里就不细说了,总的来说,承兑汇票和流动资金贷款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对银行来说规则是不一样的,也算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下的产物,都不是企业本身的自发性需求,受制于监管而产生的很多畸形需求。

  这个环节中,承兑汇票开设流程中,本质是企业去银行交了一笔保证金,假设交了500万现金,然后银行给了他一张1000万的票,然后企业拿到了票之后,就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真的用了这张票,交给他需要支付货款的企业,例如给了上游企业,这个时候票据扮演的角色是支付工具,我买了你的煤,我该给你一千万现金的,但是我没钱,我就跑银行去开了张票,然后给你一千万的票据,这个是真实交易。煤炭企业拿到票据以后,也是两个选择,如果不缺钱,就留着票据到期以后,直接委托银行托收这笔钱。如果缺钱,就拿到票据之后,立刻去找一家银行贴现拿钱。无非就是扣点利息。

  第二个选择是什么呢?就是我其实是没有货款要支付,我就是需要钱,本来要的是贷款,你们不给贷款,只给承兑汇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拿到汇票之后,立刻找黑市换成钱,这类其实是市场的主流模式,我们现在的市场可以说每天将近有上百亿的票据在这个市场里流转,这里反应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金融政策一定是有问题的。催生了那么庞大的黑市票据交易。谁都不想去黑市,但是不得不去,这个问题就要反思了。不继续喷下去了。

  那么在这个模式里,问题出在哪里呢?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出在法律层面的,我国的票据法里第十条规定,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这条规定,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中间是和字,不是或字,这个规定的意思是用票据给人家付钱的时候,必须建立在真实贸易背景关系之上,所以以前银行在给企业开设票据之后,企业都必须提供增值税发票,来确认这种关系。对于前面的第一种情况,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我向你买东西,付给你票据,完全符合票据法规定,但是对于拿承兑汇票就是为了换成钱的企业,这个问题就很麻烦了。因为没有贸易背景,也没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况下,压根无法使用这张票。这个时候,企业就去找一些票据掮客,他们是专业从事票据贴现的工作的,他们的主要工作设备就是剪刀加浆糊再加复印机。

  你不是规定要贸易背景嘛,简单,我给你造就是了,所以承兑汇票所需要的增值税发票,通过剪刀、浆糊、复印件就如同流水线一般的生产出来,企业把票据给他们,支付一定的价格之后,企业的票据就成了钱,而这些潜客就收到了大量的票据,收到了票据之后,他们形成了规模,然后就集中通过几家银行定向贴现,赚取其中的差价。这个中间的利润其实是非常可观的。基本上可以做到当天进票,当天贴现。一转手就是千分之几的利润。年化收益极为可观,一年做个几百亿真不是啥大问题。

  在浙江票据鼎盛时期,大量的西部、北方银行都跑到浙江来主动寻求掮客合作,提供低成本的资金,让他们集中收票,为什么会如此呢,是因为这些银行所在区域的经济不好,大量银行资金不敢发放贷款,又同时受限制我国的区域监管政策,无法离开当地发放贷款,只好变相在江浙地区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的方式来暗地收购票据,别的他们也不敢做,因为票据是最安全的信贷资产了。

  过去传统的票据产业链其实很明晰了。企业缺钱,找银行开票,然后开完票找掮客贴现拿现金,掮客回头再找银行贴现掉,是非对错,没啥好说的,现实就是如此存在了十多年了,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也抓过不少人。风险度其实一直不大,因为局限在相对封闭的圈子,且流程能被锁定,所以虽然有大的诈骗案件,主要集中在假票,或者联合设计骗局等方式,还算是比例较低的。

  但是,现在互联网出现了,这个业务开始走出相对封闭的圈子,也从一定的人群中脱离出来,成为了大众所要接触的信贷业务了,那么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个业务,变化了么?产业链重整了么?

  我们先看看目前互联网理论上应该玩的玩法,理论上互联网该如何玩呢?企业缺钱,找银行开票的阶段,无法改变,因为票据总归还是要银行开的,无非第二条要发生变化了。企业拿到票据之后,原先找掮客,现在不需要了,直接找个P2P平台说,我要用钱,我有票据,我给你票,你给我钱,然后P2P平台拿到票之后,发一个标的说,我这里有张票,你们给我钱,不用怕,到期之后,票据贴现拿到钱就还给你们。

  这个流程看上去很清晰,逻辑也很清楚,这个也是为什么每个平台都说自己无风险的原因了。因为不得不承认银行出具的票,的确风险是最小的。但是问题是,很多东西想像都是美好的,真操作起来就不是如此了,现实的问题出现了。

  第一个问题是企业拿到票据之后,如何交付给P2P平台,前面说了要么企业跟P2P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关系,直接付钱给P2P,要么就是P2P本身做成掮客,大量造假,形成真实贸易背景,获得了这张票的权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企业把票质押给P2P企业。

  这里估计得解释票据背书和票据质押这两个事情,企业拿到了票之后,是可以背书转让的,就是盖一堆乱七八糟的章之后,可以不断的转让下去,一旦转让了之后,权利就交给下一手了,就是说你拿到了钱,票就跟你没关系了,而对于拿到票的人来说,不管前面转了多少手,其实跟你都没关系,你直接找到出票的机构,直接要钱就是了。人家不能找任何理由来抗辩。

  票据质押,则是票据还是企业的,只是暂时质押在我这里,到时候企业可以拿钱来赎回这张票,一旦质押以后,这张票据其实就不得转让了,不能进行再流通了。现实中质押这种行为很少使用,因为质押往往会出现重大纠纷之后无法处理的问题。

  所以P2P平台要获得这张票的权利,一般选择就是质押给P2P平台或者就是大量造假背书受让这张票据,拿到这张票的权利。无论何种方式拿到票据,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么?其实也不是的,解决不了。

  为什么呢?P2P平台拿到了票之后,权利是获得了,但是他怎么去别的地方拿钱呢?以前掮客拿到钱一般都直接跑到银行去贴现的,现在互联网出现了,开始要向一堆老百姓去要钱了,问题就来了,贴现这个事情啊,票据法规定了,只能跟金融机构贴现,不能跟老百姓贴现,这个我估计都还算小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法律总是滞后的,不突破点法律问题,做什么互联网金融呢?那么大问题是什么呢?

  大问题是票据的权益,谁来替这些给钱的老百姓保管?一个P2P平台放出一个票据的标的物,一千万,然后一千个人,每人一万块钱投资进去了,必然是要获得这张票据的权利的,现实的情况是一张票据不可能背书转让给一千个人,所以,背书转让在这个环节就不现实了。这个时候只能怎么办呢?只能是投资人相信P2P平台的确获得了票据,且委托了银行保管了票据,但是,流程确认呢?

  谁来确认P2P平台获得了真实的票据,且委托了第三方保管了这些票据?又同时因为掮客收上来的票据会非常的零散,这个时候,逐个审核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实现,谁来确认,都成为了麻烦的问题。最后的最后,只能取决于你信平台么?信的话,啥都不懂都无所谓。不信这个平台,懂再多也没用的困境。而对于平台而言,如何操作是不需要透明公示的,这个时候,平台就会出现很多现实的问题了。

  由于平台获得了票据之后,对外发布时,对于票据的托管这个事情,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很多平台都说有银行托管票据的明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银行托管这个事情,很难被银行接受,银行只能确保进来多少票据,甚至连这个事情,估计都很难,许多银行的托管都在总行,按照目前我国大银行的工作效率而言,基本上不会去理这个事情,尤其是加盖公章确认托管这种事情,我觉得可能性基本为零。

  很多所谓票据托管盖章都是支行的业务用章,第一无法律效力,都是为了贪图业务,私自行为。第二,真实性也缺乏,很多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对票据的真实性审核也难度很大。这个时候,没有所谓的明确的票据托管的时候,你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个标,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那么这样的平台就很容易演变成为了虚假标的物集中的平台,而且道德困境也会产生,逆向选择的出现,大量票据平台的出现之后,你说要成为一个有良知的好平台,坚持本心,做真票,做真托管,你会发现,你就死了,因为别人不这么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真假是无法辨别的,你大成本的去做真的事情,而很多平台作假是不需要成本的,他们在宣传上花大成本,从而使得看上去比你更真,于是,你压根活不到大家知道你是真的那一天,这种无法辨别真假的行为,最终使得平台在票据领域很难成为一个商业模式,我个人估计深圳中汇盈公司估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我猜测就有很多压根不存在的票据标的物存在,你新浪来检查的时候,我就给你真的做视察,然后暗地有不少压根不存在的票据。这里还是备注下,我只是猜测,存在错误的可能,一切还是以公检法的结论作为最终结论,我的仅仅只是猜测。

  其实验证有无真假票的办法理论上是很简单的,因为票据的基础是企业拿票来贴现,作为P2P平台拿到票,就要给一笔钱,然后形成债权卖给投资人,理论上P2P赚取的只是一买一卖的利差而已,那么意味着平台是不可能出现问题的。每个票都是真实的情况下,投资人到期之后,银行直接会兑付,怎么可能会跑路呢?就形成了两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压根没有票在手,彻头彻尾是骗局。第二个可能性就是我想说的票据流转中的最关键一个问题,就是黑市交易的票据兑付环节是有很大漏洞的。

  2006年左右,浙江票据市场很庞大,许多人做两个生意,第一个是保证金交易,第二个才是收票交易,企业去银行开设一张一千万的票,需要交纳五百万的保证金,但是企业连这个钱都没有,怎么办呢,直接找高利贷要五百万,然后打入到银行,银行开设好一千万的票之后,企业贴现掉,拿到一千万不到点的现金,然后还给高利贷五百万多点。这个业务做的很大,理论严谨,安全度高,但是就是如此操作都出过很多问题,很多人问,为什么这都会出问题,那说明很多人不懂成败在细节这个道理。我们还原这个流程就会发现,其实里面有好几个漏洞。

  第一个漏洞就是银行开设票之后,给的是企业方,这个时候,所有的权利都是在企业手里,他拿着票以后,贴不贴,都是他的事情了,他也可以把这票完全拿去支付掉,就是不给高利贷,或者拿去还给别人。控制权都在他手里了,所以,为了控制这个风险,很多做高利贷的人,都要冒充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去银行办理业务,或者全程陪同,寸步不离,连厕所都要陪着上,确保能拿到票,就立刻后续跟上,立刻把他贴现掉,拿回自己的五百万加上利息后,再把剩余款项打给企业。

  这样的操作,其实纠纷也很多,我这十几年金融信贷生涯工作中,碰到过很多比电影还暴力、残酷的事情,人生如戏,远比电影要精彩,我曾眼看着一个企业主被高利贷逼着无路可走,然后宁愿银行骗贷把高利贷的钱给还了,然后主动走到公安里去自首。如果那天我觉得我人生快结束了,我会写一本厚厚的书,记录那些过往的人和事。金融的风险,往往不在大局,不在逻辑,不在宏观,都在细节和微观之中,点毫之差,决定生死。

  第二个漏洞就是按照我们说的P2P平台,无论是质押方式还是背书方式拿到了企业的汇票,回到最后,都需要到银行贴现的,谁去贴现,法律规定,谁是持票人,谁去贴现,这个时候,如果是质押方式就是企业去贴现,银行款项是打入到企业中去的,你这个时候就要控制好企业的账户,确保企业把钱支付给投资人,而不是挪用,但是网络支付这么发达的今天,你能控制的好么?压根控制不住,全凭道德约束,有时候就是你能控制好自己,也控制不了别人,万一这个企业涉及纠纷了呢?被冻结了呢?都使得控制毫无意义。

  而如果通过背书方式进行的话,那么P2P这个平台,你就会发现,他是个极大的黑色地带,他自己成了一个极大的收票方,需要造无数的假才能实现,这样的公司价值有多大?而且,他自己觉得没有问题了,对于通道方而言,其实还是无法控制,除非通道方,像新浪这样的公司,难道真去造假做成收票的公司?把他的票据也放到新浪来,进行集中管理,这现实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新浪而言,即使控制了全部,只要收款账户无法控制,前面做的多好,一切都还是白搭。

  我很早前写《也谈宜信》的时候说过,

  “我一直的观点就是道德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或许唐宁是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规章制度很难确保不发生问题,没外部监管的情况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现实击垮。宜信就需要不断的在现实利益和道德约束之间做平衡,这种风险点,不管宜信如何来宣扬,我都不能简单的认为风险点不存在。我想唐宁不应该不明白这个行为的巨大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也希望,这些也仅仅只是我的假设而已。”

  其实,这句话适用任何的P2P平台,目前的P2P平台,真真假假,只有自己才知道,都是靠内心那颗道德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这种每天挣扎在内心和现实的商业逻辑,我个人并不喜欢,可能只是因为我过于悲观,也不喜欢过太过挣扎的生活吧。这个世界,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做个好人,事实上,也都是好人,但是现实会一点点逼迫得你慢慢从好人变成一个人,也未必是坏人,什么是人呢,人就是好的时候是好,坏的时候坏。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选择,无法归罪别人和社会,本性使然。

  最后谈谈,宏观上票据面临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庞大的票据贴现市场,我前面说过,属于典型的监管套利的范畴,现行的许多监管规定都催生了这个市场,但是从票据本身来看,应该是属于萎缩性业务,票据的支付功能来自于信用扩张,纯支付功能很大角度上,票据的现实意义基本已经没有了,互联网支付的不断兴起,新型支付工具的诞生都在使得票据支付成为边缘化业务,离开了信用支持,票据业务毫无意义,而金融改革很大程度上会使得票据的信用支持这块核心都会被弱化,现实中,我个人感觉票据的业务萎缩是趋势性的,不可能逆转。所以定位票据的P2P的价值只有阶段性机会。

  第二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任何安全的业务,收益率只会越来越低,票据的背后是银行信用的支持,因此有较高的安全度,所以票据的现实收益是不高的,所有的P2P里面价格最低的就是票据业务,达到8%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还在持续不断的走低,这个时候,P2P走到最后,票据业务的可维持性优势也在丧失,任何安全性强的东西,最终比拼的就是流量本身,而流量本身这个东西,背后其实就是拼爹的过程,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基本不可维系。

  作者:风吹江南来源:i黑马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北京银保监局出监管意见,重拳出击票据空转套利行为

2019-07-25 18:40
75220

最新票据中介套利模式揭秘

2018-12-18 21:28
33724

票据术语行话大全解析

2018-09-03 17:52
32722

票据资产证券化全解析

2018-07-29 20:28
16381

银监会重查的票据空转套利是如何操作的?

2017-05-31 14:59
5112

典型票据承兑产品案例解析——保兑仓

2016-12-30 14:52
9871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