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服务供应链金融如何实现零的突破?
在汽车服务环节,整个供应链链条更长一些,但供应链金融渗透基本为零。通常供应链金融需要物流方监管实物,或者按照期货的逻辑实施仓单质押,但配件并非类似整车、钢铁、谷物等标准化商品,物流监管复杂程度高。
在汽车服务环节,整个供应链链条更长一些,但供应链金融渗透基本为零。我希望能推动这个产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每年车险大约是4000亿保费收入,其中至少2000亿用于支付维修费用,这笔钱大约占整个狭义后市场收入的40%左右,这意味着狭义后市场大约在5000亿的规模,这5000亿中,需要的配件至少占60%,这意味着大约3000亿的市场规模。目前基本没有金融资本渗透这3000亿的市场。
目前的流通模式是,零部件制造商生产配件,有可能拿得到信贷资金。然后按照15~90天的账期赊销给经销商,然后经销商囤货,分销给二级分销商或者维修站,这其中账期大约30~120天不等,看谁强势。然后维修站给车主修车,或者给保险公司修车,收取现金。
分析这个产业链,很多金融工具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1)作为制造商,要扩大自己的产品品类,提高市场份额,需要信贷资金维持生产,通常这类零部件制造商一边做OEM给主机厂供货,另一边向后市场供货,主机厂方面可以拿到信贷,后市场方面有没有信贷无所谓。但未来这类制造商会过剩,有没有信贷决定生死。
(2)汽配经销商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按时给制造商回笼资金,不存在坏账风险,否则制造商就自己做B2C生意了。但经销商要提高收入规模,要批发更多货,需要现金,不然制造商不会发货。通常这类经销商只有租来的仓库,自己也没有其他资产,去贷款的话抵押品不足。但它每天都有真实交易,只不过这些交易都是线下的交易,阿里巴巴们还没有办法把这个生意搬到线上去。
(3)对于维修站而言,这边拿车主、保险公司的现金,那边可以从零部件公司账期,所以维修站老板总有余钱,他存在理财需求,这是至少5000亿的理财市场,没听说谁去动这个市场。
(4)对车主而言,每年固定会支出3000~10000元保险费,固定会支出2000~10000元车辆保养费,固定会支出5000~10000元加油费。这些固定会支出的1~3万元支出,总计大约是个1~3万亿的金融池,随着这部分后市场电商的介入,什么时候车主会支出,支出多少,都是可以提前数据化的,而且可以诱导车主提前支出,这里就存在一个类似年金的现金支出序列,可以设计金融产品来提高车主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车主的支出水平,节约养车成本。
上面提到的这个生态里,产业机会非常多,时间有限,我只能讲比较成熟的配件经销商供应链融资问题。对于处于中间环节的配件经销商,它需要库存才能让生意转起来,虽然近年来已经有类似期货交易平台的配件电商诞生,但归根到底,还得有现货市场作为基础。对于现货配件经销商而言,需要资金来维持和扩大库存,它自身没有可抵押物,但它确实可以证明自己是盈利的,只不过盈利都在动态交易过程中。
通常供应链金融需要物流方监管实物,或者按照期货的逻辑实施仓单质押,但配件并非类似整车、钢铁、谷物等标准化商品,物流监管复杂程度高。为此,我认为设计“数据质押”产品模型来解决更靠谱,要解决配件供应链金融,需要的参与方大约有这么几个:
(1)银行或者信贷资金提供方,必须具备自动化批贷功能的互联网银行平台。
(2)数据监管方,提供在线数据风控技术,必须具备电子数据交换服务能力,与工商的发票平台可以数据打通,否则没法取得可信依据。
(3)零部件制造商,愿意接受电子订单,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感兴趣,比如一年有多少火花塞被销售出去,卖到哪里去了……
(4)零部件经销商,销售毛利虽然不高,但对于临时周转的利率敏感度没有那么高,多数希望实时获得贷款。通常配件经销商能够控制物流和仓储,这套系统的在线化非常重要,数据离线就不再具备质押价值!
目前上面4个条件基本具备,但各方必须聚在一起合作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但遗憾的是,过去很多年,金融行业没有汽车和后市场资源,数据监管技术公司的也不懂后市场,更没有资源,零部件制造商赚整车的钱都忙不过来,没空管后市场经销商的死活,爱买不买。零部件经销商一直是苦活累活,根本没有办法与金融公司的高大上资源信息交流。所以整个产业链要转起来需要一个听得懂四方需求,能够把四方聚起来的人。
总体而言,要实现供应链金融,关键不在于钱,在于如何建立可信的交易信息流,在没有类似淘宝或者京东电商的情况下,如何监控经销商和配件制造商之间的交易,如何根据这个交易数据设计风控模型,降低信贷风险,这个是配件供应链金融能够运转的根本。
来源:网络
欢迎关注微信:供应链金融 sinos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