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场外市场谁唱主角?
目前全国各类电子交易平台累计在1000家左右(按监管部门相关课题资料,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归属场外市场)。其中,今年新增加了60至80家。
目前全国各类电子交易平台累计在1000家左右(按监管部门相关课题资料,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归属场外市场)。其中,今年新增加了60至80家。
为啥在清理整顿的今天还在不断“冒泡”?日前,笔者曾在本报刊发的《大宗商品场外市场的“命门”在哪里?》一文中道:“除却市场需要,抢占蛋糕是乱象的根源。”为此有云:“弄个平台,转手就是千万。”
弄个平台转手值不值千万暂且不说。在笔者看来,此类平台的疯长并不是好事儿,且有角色错位、燕巢于幕之嫌。
众所周知,这类平台的资本背景非常复杂,有国有的,有混合制的,有合伙制的,也有“找个关系”个人出资“玩”别人的。不过,这类平台的主要“演员”,大都有在期货行业的历练,不然,谁也不敢来趟这潭浑水。所以,那些急功近利的不规范平台深谙期货交易之道,也“创造”了五花八门的“准期货”交易方式,甚至自设赌局,行诈骗之实。
于是乎,在当下法规缺失,监管不力的情况下,风险事件动辄发生,屡次清理整顿依然“遍地开花”。
这是顽症?显然不是。既然正在制定的期货法已经把场外衍生品交易纳入其中,相信届时这类市场的发展定能走上正道儿。
但现实的问题是,在还没有实现中央对手方清算(区域性为宜)、保证金监控中心监控(区域性为宜)的情况下,显然不能用“交易方式”的硬约束一棍子将其打死,毕竟构建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这一块儿不可或缺。
那么,在很多相干、不相关的权力部门都在插手其中“攻城略地”的时候,与这个市场关联度最高的期货行业却对这个市场的平台搭建显得步履蹒跚、甚至有点茫然无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谁最有资格和能力搭建这类平台?谁该在这类平台上唱主角?
笔者直言,显然是期货经营机构的风险管理公司。说白点儿,这是轻车熟路,这是近水楼台。
试想,假若那些资本雄厚的期货经营机构联手搭建一些大宗商品场外市场平台,把风险管理子公司已有的仓单融资、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基差交易、互换、掉期、点价等业务移植于自建的这些信息报价平台之上,再根据实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创设产品,岂不把场内与场外两个市场有效对接了起来?岂不更能贴近产业客户和实体经济的需求?“创新意见”所倡导的期货公司由单一经纪商向全方位衍生品投资咨询综合商的转型岂不水到渠成?
好在,鲁证期货和平安银行已经“春心萌动”。其中,鲁证期货的风险管理公司联合相关机构成立了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合作联盟,离搭建平台一步之遥。而平安银行将在明年3月份宣布成立的“金橙商品期货俱乐部”,最终可能会演绎成中国版的“摩根式”场外市场交易平台。
一石三鸟,事半功倍,法无禁止即可为。这等好事儿,何不大干快上?同行加油!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场外市场的主角,并赚个盆满钵盈。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