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的“跨境红利”
在沪港通、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互联互通战略下,中国银行正迎来其成立百年来最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像中银香港这样的人民币海外清算行,可以发挥沟通在案市场和离岸市场的枢纽作用。
在沪港通、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互联互通战略下,中国银行正迎来其成立百年来最大的机会。
作者:由曦
职业媒体人,央行观察特约撰稿人
在沪港通、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互联互通战略下,中国银行正迎来其成立百年来最大的机会。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直观感受谈我的看法,并首次提出中行“跨境红利”这个概念。
上周刚从新加坡出差回国,在工作的间隙,我参观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凑巧的是,与该博物馆一河之隔就是中行新加坡分行。亚洲文明博物馆展示了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众所周知,新加坡的发展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作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天然水道,马六甲海峡千年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枢纽。此外,大洋的季风(“THE MONSOONS”)也功不可没。在每年1月份时,季风从东北方向和南中国海刮来。而到了7月份,季风则从印度洋刮来,这就使得来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商贾能乘风破浪,进行货物的运输和贸易。贸易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宗教、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新加坡的繁荣和发展。
以上的描述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枢纽节点的作用很重要;这个节点可以是地理上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但无论如何,它应是两个市场沟通的渠道和中枢。当资金流和货物流来来回回的由你而过时,你不想富都难。二是做事情要顺势而为,试想,如果商船上的水手想在1月-6月刮东北风的时候从南往北航行,必然费力不讨好,相反,从北往南的航程则顺风顺水。
讲完了新加坡的例子,我们就可以把同样的思考框架放在理解中国银行的“跨境红利”上。
首先,中国银行在海外有众多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作为重要的节点,既可以沟通国内国外,又可以作为感知当地商业机会的触角。作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行在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及3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支机构。
更重要的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像中银香港这样的人民币海外清算行,可以发挥沟通在案市场和离岸市场的枢纽作用。别小看了清算行,要知道其他银行如果做人民币业务清算,除非用国内代理行,否则都要在清算行开立清算账户,光沉淀的资金就不在少数,有了这笔资金,既可以为同业客户做基础的清算服务,也可以贴近客户做其他的服务,想象空间不小。
晚近的消息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选定中国银行为“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由中银香港和上海市分行分别担任香港和内地结算银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同意中国银行“港股通”跨境资金结算业务资格申请,并指定中银香港作为中国结算在香港结算的开户银行,办理相关结算业务及换汇业务。至此,中国银行获得“沪港通”全部业务资格,成为“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和“港股通”结算银行及独家指定银行。
简单说了说节点优势,我再谈谈“季风”。其实,中行海外分支机构的优势早就有,但过去几年都没有显现出来。为何今天被资本市场追捧呢?
这和大势有关。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都为中国企业的跨境经营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我们说,早期的走出去是中国的货物走出国门,而现在的走出去则意味着中国的资本和生产能力的输出。如习大大这样具有大格局的政治家,更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纵横捭阖,他在APEC和G20等场合宣示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从中韩、中澳等自由贸易协定的进展看,中国正以一个更快、更开放的速度融入全球经济,并与主要经济体发生更紧密的联系。
昨天,我看了习大大在澳大利亚国内的演讲,他说,未来五年中国将有5000亿美元的资本输出,这是什么概念?即使像我这样对金融一知半解的人都知道,资本输出必然经过银行,而企业在跨境经营中也必然需要配套的多种金融服务,由此产生的市场需求可谓巨大。
那问题来了,跨境金融服务哪家强?现在看来中行的优势和卡位最好,但与此同时,工行等其他国有大行也在国际化战略上衔枚疾进。如此竞争格局下,需要决策者因势利导、监督执行,好的一方面是田国立已经把跨境业务作为中行最重要的战略方向,未来就看执行了。
文/央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