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两大机会:海外并购+制造业转移到非洲
2014-10-05 18:25892
林毅夫表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考虑到后发优势,中国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8%增长速度的潜力。他认为,从可实现的条件来看,明年可以在7%到7.5%之间。
【编者按】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9月19日在“201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论坛上,驳斥了国外盛行的“中国经济崩溃论”。
林毅夫表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考虑到后发优势,中国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8%增长速度的潜力。他认为,从可实现的条件来看,明年可以在7%到7.5%之间。
在未来7%到7.5%的经济增长当中,对企业家来说应该留心什么机会?林毅夫建议:一个是海外并购的机会,一个是中国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转移到海外的必要性。
以下是林毅夫演讲的部分内容:
中国企业家的两个机会
在未来5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在7%到7.5%的经济增长当中,给我们企业家什么机会?今天有银行家,有企业家,有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家,我只讲两点,一个是海外并购的机会,一个是中国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转移到海外的必要性。
海外并购的机会为什么重要?因为如果说我们要维持每年7%到7.5%的增长,前提是技术不断地创新、产业不断地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就是研发、互联网、基因工程、纳米、新能源,给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的机会。包括阿里巴巴在美国,这些都是机会。我想跟各位说的是,在传统的制造业上面也有非 常多的机会。为什么?我们现在人均收入6800美元,德国4.5万美元,日本3.8万美元,韩国3.6万美元,这代表我们整个制造业平均水平跟它们还有差 距,有差距就代表着我们生存空间大。
我们前面谈到国外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状况,投资火爆,企业经营非常困难。我们跟它有差距。我们每年出口非常多,我们每年进口也非常多。进口除了原材料之外,很多都是技术水平、资本含量比我们高的这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那些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卖 给我们,我们的企业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我觉得现在应该是风险最小,而且回报可能最高,产业升级一个好的方式,国内研发、培养技术,到国外去嫁接。在国外 新常态非常低迷,国内的新常态还是非常高速增长的状况下,我觉得海外并购这块会是无限的企业发展空间。你并购了以后就不用在国内重复投资,像钢铁,所以不 会有过剩产能的融资,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现在被称为世界工厂是因为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们的工资水平,是一个月500 美元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收入翻一番,我相信到2020年工资水平至少翻一番,也就是说现在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每个月现在是 500美元到600美元,到2020年是1000美元到1200美元。这种情况下,我们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必然要失去竞争优势。失去竞争优势是怎样 的?留在国内,必然死在国内。所以这种情况下应该像日本1960年代,亚洲市场1980年代那样,加工出口的服装、玩具、制鞋的企业可以留下少数企业,留 下两端,去做品牌、做营销、做研发,大量的加工部分必须到海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去利用当地工资水平低的优势创造优势。
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转移到什么地方去?大家直接想到的是越南、柬埔寨,还有印度尼西亚,再远一点孟加拉。但是我觉得可能看得更远一点。为什么必须看得更远 一点?因为中国的体量很大。日本在1960年代制造业加工开始转移,日本整个制造业的人数是970万人。1980年代的时候,韩国雇佣的整个制造业人数是 230万人,中国台湾不到200万人,中国香港100万人,新加坡50万人,中国大陆是1.5亿人。里面的情形怎么样呢?我们这是一个大缸,里面的水开始 往外溢的话,盆就满了。孟加拉200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往外转移,订单开始往其它发展中国家走,它工资上涨的幅度跟我们一样。现在世界上哪个地 区能够承接中国1.5亿的制造业转移呢?电子加工业1000多万人,这些哪里承接?就是非洲。非洲现在有10亿人口,绝大多数是年轻的劳动力。跟我们在 19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当时我们是10亿劳动力大部分在农村,而且是年轻劳动力。
非洲目前的工资水平在全世界是最低的,而且只有非洲有办法承接中国这么大的劳动力。并且如果哪一天非洲的工资上涨了,全世界就没有工资更低的地方了,密集型的产品只要有人在用,这个地方就是最后一站。现在的情形是这样的,到非洲去,可能是面临这样的情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