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富二代”都去香港买保险?——风险收益全分析
香港保险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保险巨头云集之地。相比之下,香港的两款少儿储蓄类产品少了所谓“每年返利”等繁琐的设计,但其实收益率则高得多。除了这些销售服务上的“小猫腻”外,外资和香港保险的理赔也并非尽善尽美。
香港保险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保险巨头云集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香港的保险公司不断推陈出新,选择比内地更加宽泛,保障性相对较高,回报率也往往更为可观。加之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法律制度不同,两地遗产税的差异成为香港各个保险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力,不少内地富豪们把香港的保险产品当做合理避税,对冲风险的避风港。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表明,内地居民去年来港购买的保单总计逾10万份,总金额超过百亿港元,占到香港全年新保单保费总额的16%。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内地人去香港买保险,还存在销售半径太大可能存在销售服务上的“猫腻”;理赔未必尽善尽美‘如发生纠纷必须在香港打官司,成本较高; 同时消费者还需要承担较高的汇率风险。
“资产管理经验”
“一个‘土豪爹’如果给儿子留下1000万资产,其中500万今后可能就要上缴国库。”小李告诉财新记者,这是他向“富二代”们推销保险时惯用的论据。
小李现供职于香港某著名外资保险公司,祖籍浙江某市,家乡“土豪”云集。他本人长袖善舞,利用自己在家乡的私人关系召集一批10余人的“浙江青年创业家”考察团赴香港学习“资产管理先进经验”。而该团实则由一群浙江民企富商老板的子女组成,他们大多对父辈的庞大资产自有盘算。
抵达香港后,由小李所供职的香港某保险公司召开“峰会”,向“创业家考察团”介绍“香港资产管理经验”,其中着重论述两地遗产税法的差别及在香港投资人寿保险的避税、避险的资产转移功能。“当场就有三四个‘富二代’被说动,决定投保10万美元。”小李向财新记者回忆。对于小李来说,10万美元的小单只是“开胃菜”。后来经过与“创业家”客户们私下更深层次沟通洽谈,陪他们在香港吃喝玩乐促进关系,他签下了一笔每年100万美元,连续投保5到10年的“大单”。
这样的“大单”绝大多数实际为内地的“土豪们”为赴香港转移资产,购买的大额保单。他们除却传统意义上的保障与投资外,更是追求境外投保的避税、避险等特殊功效,借助境外保险产品,进行家族信托、遗产信托安排,达到转移资产的目的。
虽然遗产税目前在中国大陆仍停留在《草案》阶段,但不断传出的遗产税即将在国内全面推行的传闻足以让“土豪”和他们的儿子们心有忌惮。他们内心的恐慌,正是香港众多保险经纪人生意的来源。
中国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并于6年后予以修改。按照遗产税新版草案超额累计税率表的规定,应纳税遗产净额超过80万人民币的继承者必须缴纳遗产总值20%的税额。遗产税草案中的最高税率为50%,适用于纳税遗产净额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继承者。
而香港立法会于2006年通过《取消遗产税》法案,使这个在香港实施了百年的税种寿终正寝。一旦遗产税在中国大陆正式实施,香港也将成为中国领土上遗产免税的一块飞地。
储蓄类保险差异
中国人对孩子的重视毋庸置疑,随着坊间不断传出遗产税的传言,越来越多国人开始拉长眼光,从小为孩子建立“小金库”。储蓄类保险无疑成了众多父母的优选:每年缴纳一定额度资金,孩子上大学、结婚、创业、退休,这些钱就会越滚越多,往往看上去颇为可观。
然而,一连串的零字背后,是不是真的那么划算?经计算,香港的储蓄类保险年均回报率平均比内地高出2-3个百分点。
财新记者对比了几家中外保险公司的少儿储蓄类保险(均按照从0岁参保)如下:
平安保险的“赢聚一生 爱的传承计划(少儿)”每年交75000元,连续缴纳5年,20岁时该保险价值45万元(此时退保能领35万元);30岁时价值63万元(此时退保能领38万元)。经计算,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1-2%。
中国人寿的“国寿福禄宝宝两全保险(分红型)”,选择10年交费,年交10000元,保障至80岁。每年可以领取从1%开始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的“成长金”,60岁可以领取17000元祝寿金等,合计收益至80岁共计446300元。如此计算,年化收益率约3%。
相比之下,香港的两款少儿储蓄类产品少了所谓“每年返利”等繁琐的设计,但其实收益率则高得多。
以香港销售的英国保诚的“隽升储蓄保障”为例,每年交10万元人民币,连续缴纳10年,20岁时可以一次性提取200万元,或者30岁可以一次性提取415万元。如此算来,年均回报率将近5%。
另一款香港AXA“真智丰盛III储蓄计划”,年缴约2.5万元人民币,连续缴纳20年,20岁时现金总价值约80万元,30岁时约147万元。如此算来,年均回报率也在5%左右。
“香港保险的分红相对较高,此外,内地保险分红是固定的,但香港则会根据时间和银行利率调整。另一方面,内地的保单都是人民币的,投资的市场也是内地,余地较小。而在香港可以选择美元保单,这样投资的余地大,收益率会高。”一位香港保险经纪人表示。
重大疾病险为毛“便宜”
重大疾病险也是大陆人去香港购买的热门险种之一。财新记者将各个公司的主流重疾险进行对比后发现,中国本土保险公司的保险疾病范围最小,年缴保费却最高。已经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保险公司和本土公司相比略强,但性价比都远远不如香港的重疾险。每年缴纳同样的保费,同样的缴费年限下,保额可以相差5倍之多。
“保险的价格是按照当地人口的平均寿命、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数据精算出的结果。香港人均寿命85岁,比内地平均高1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低得多,所以保险自然比内地便宜。”一位香港保险经纪人表示。
探究消费医疗险
“在我们的朋友圈子里,大家现在很流行买外资医疗保险。”刘小姐告诉记者。刘小姐今年29岁,美国留学归国后在一家金融企业工作,月收入近3万元,是有房有车的“中产”一族。刘小姐刚结婚不久,正在考虑要孩子。“知道外资保险是从去和睦家医院做产前检查开始的”,刘小姐说,她不久前去北京的外资医院和睦家做产前检查,顺便了解了一下产检和生育的价格,当时就被“吓了一跳”,整个顺产套餐下来要十几万元。“医院的人告诉我,来这里生孩子的人大多是走保险直赔,这也是零售价格如此贵的原因之一”,刘小姐说,医院给她提供了一张合作保险公司名单,其中包括招商信诺、BUPA等,几乎都是外资保险公司。
外资医疗保险的内容都类似,都是可以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通常可以选择亚洲、全球不含美国和全球含美国三种)可以几乎覆盖一个人的所有医疗支出。每个公司的产品都分为含门诊和不含门诊两类,如果是住院+门诊价格通常较高,如果只保住院价格是前者的一半甚至更少。
“当我们生病住院时,可以住最好的病房,用最高级的进口药物,也可以选择去香港就医,所有费用高端医疗保险都会覆盖。”刘小姐说。
据一位平安保险的销售人士称,目前内地的保险公司还都没有类似的高端消费医疗保险。
刘小姐给财新记者展示了各家保险公司给她的报价(范围为不含美国的全球地区,均为住院+门诊):
从价格上看,香港在医疗保险方面并无明显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在内地销售的外资医疗保险品种还比较少,通常只有含门诊或者不含门诊两种。香港的医疗保险品类更丰富,以香港安盛为例,同样亚洲地区的医疗保险,根据住院标准(单间或双人间)不同有不同的套餐。其中最便宜的不含门诊的“安心医疗计划”只需要合人民币5000元。
保险佣金计提差异
据一位香港保险经纪人透露,和内地的保险经纪人一样,这个行业是没有底薪的,全靠提成。通常来说,最初级的职员保单提成为1.5%,做到主管级别大约有2.6%。“如果是单纯的寿险和医疗险很难赚钱,通常卖储蓄类保险比较容易实现业绩。比如一年1万元的储蓄,缴费期限25年,我们的业绩是按照1万元乘以25年来计算的。”香港保险经纪人表示。
一位太平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也对记者介绍了国内的提成模式。和香港一样,该行业无底薪,但内地讲究“初佣”,是以第一年所缴保费为基础按比例提成。例如同样每年1万元,缴费期限25年的储蓄险,内地销售员的业绩是1万元的25%,之后逐年递减,第二年15%,第三年10%,第四年8%,第四年5%,通常五年后就不再提任何佣金了。
此外,内地保险销售员从第二年起还能获得不少于佣金的“继续率奖金”,即当客户每年按时缴纳保费时,销售员能够拿到的额外奖金。但和佣金一样,该奖金只有前五年有。
如此计算,同样一份25年期年缴1万元的保单,香港经纪人可以赚3750元,如果业绩好可以获得免费旅游等奖励;内地经纪人可以赚6300元佣金和估计超过3000元的“继续率奖金”,总计可赚近1万元。
“我们都知道香港的保险价格更低,分红更高,由此倒推,他们的经纪人提成应该比我们低。”一位内地保险销售员表示。
该销售员认为,香港的佣金模式更合理,因为内地销售员只赚“初佣”的话,就会有降低长期服务客户的动力和质量,五年以后客户的这份保单就“无人问津”了。
看不到的风险
尽管香港保险和外资保险听上去性价比很高,但并非十全十美,对内地客户而言,内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何女士曾经于2006年购买了一份香港汇丰保险的癌症保险产品,该产品有200万美金保额,如果得了癌症,可以去美国100家医院就医,同时可以携带一名亲属,该亲属可以获得25000美金的补贴。该保险每年都要缴纳不菲的保费,但何女士认为很划算,因为根据合约,从第四年开始保费可以享受75%的折扣。然而,当第四年到来的时候,何女士却没有享受到这苦等了三年的折扣。“前三年每到该缴费的时候,汇丰都会通知我。但到了第四年这个关键的时间点,汇丰却偏偏没有通知我。”何女士愤愤地说,因为当年恰好遇到工作变动,由于保险公司没有及时提醒,就忘记了缴纳保费。
这一忘导致何女士的保单失效了。而她设法重新购买时,发现由于年龄增长,保费已经大幅提高,而且必须重头开始缴纳,不能享受75%的折扣。
除了这些销售服务上的“小猫腻”外,外资和香港保险的理赔也并非尽善尽美。
一位购买了大地(MSH)公司的“FESCO专属全球医疗保险”的客户对财新记者吐槽道:“我买保险的时候给我说美国有100多家医院能够直赔,但我向其中一家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咨询,他们都表示没有听过这个保险,认为不能理赔。”“后来我们按照保险卡上的电话找到了美国的代理,发现是一家夏威夷的公司。”该客户对记者表示,虽然从头至尾并没有真的在美国尝试理赔,但医生和护士的回答让她感到心中打鼓。
目前,医疗保险理赔分两种,一种是直赔,即看病时只需出示保险卡便可“免费”就医。一种是事后理赔,即客户把索偿资料寄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审核后将现金支票寄给客户。然而,在索赔的过程中不乏遇到障碍者。“很多人在核保时被发现已经患有相关疾病,如果他自己无法提供证明证实他当时不知情(比如近期显示一切正常的体检报告),就会被拒赔。”香港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一旦发生保险纠纷,和香港保险公司打官司恐怕是一般人“消受不起”的。由于适用香港法律,理赔纠纷必须在香港当地诉讼,而香港律师费高昂,最后法律费用定会掏空诉讼人的腰包。
此外,香港保险经纪人提示,由于香港保险需要用港币或美元支付结算,购买者还须考虑到汇率浮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