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金融开放围绕人民币国际化
2014-06-04 16:131418
在日前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4金融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上,各界围绕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话题展开热议。
真正的资本市场开放,没有人民币国际化是走不通的。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在不同的维度进行探索与尝试。例如,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可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规模;推进利率市场化,可探索人民币市场化的定价;外汇管理的改革可增强人民币与外币的可兑换性。
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 (FT账户)业务细则5月下旬“落地”,标志着央行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七项细则全部出齐,以及“央行30条”中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账户体系的政策框架成型。
在日前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4金融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上,各界围绕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话题展开热议。
自贸区不是做单纯离岸金融
上海自贸区财政和金融服务局副局长曹艳文表示,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的路径,大致可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制度框架设计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细则落地、政策实施的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是自由贸易账户的出台。
曹艳文介绍说,上海自贸区运行已有8个月,引入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达54家。若加上264家金融企业,以及金融信息服务、投资和资产管理等企业,与金融相关的企业占比达到自贸区新入驻企业的四分之一左右。
上海自贸区目前集聚了1.7万家企业,其中贸易类企业占绝大多数,服务业的企业比重居第二位,航运物流类企业占约12%,还有少量加工产业。总部型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发展较快,地区总部与自贸区认证的营运中心、亚太营运商等有300多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142家在自贸区投资了268个项目。
曹艳文称,这些企业的聚集产生了较大的金融需求,包括跨境资金结算、境内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等。自贸区企业的业务国际化程度高,跨境金融需求强烈,是金融能够在自贸区先行先试与创新的基础。
她认为,从中央对上海自贸区的目标设定来看,自贸区不是做单纯的离岸金融,因为单纯的离岸金融不具有借鉴与推广意义。自贸区的金融开放创新,不是宏观、整体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因为宏观的金融体系改革很难在一个小的特定区域内操作。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主要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在不同的维度进行探索与尝试。例如,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可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规模;推进利率市场化,可探索人民币市场化的定价;外汇管理的改革可增强人民币与外币的可兑换性。
“真正的资本市场开放,没有人民币国际化是走不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丁剑平称,只要监管到位,不用担心离岸资金池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金融的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的提高等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他建议,首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松绑,开辟一个绿色通道,扩大人民币资金池。上海自贸区有平台,尽量用人民币定价,因为跨境业务靠人民币升值来推动。人民币真正的国际化要捆绑大宗商品,才能保持其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推动金融机构融入全球市场
平安银行副行长冯杰在论坛上表示,自贸区的创新服务,对商业银行既是一项重大挑战,又是一个发展商机。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需要设计和创新产品,提升客户服务的渠道和手段,不断改进运营系统,建立与完善相关联的制度,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自贸区的改革发展中,将推动自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接轨,提升品牌和服务能力。
他举例说,FT账户的创新与超前的力度非常大。这个系统的接口不是只对着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而是对着所有金融机构的上海分行,可在上海“区外”的银行开设FT账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整个上海银行业可提供自贸区的结算功能,体现出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可复制性和可辐射性。
冯杰认为,自贸区的金融发展有广阔的前景。自贸区引领金融改革的创新,将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加以推广,将帮助金融机构快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在改革和竞争中,人才储备、产品创新、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等方面会不断提高。
他还说,自贸区金融有望出现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其一,离岸金融市场打通对外开放的渠道。自贸区的金融离岸市场将越来越发达,短期内规模有很大的提升。其二,自贸区的金融开放政策,一旦与互联网金融紧密结合,将发挥巨大的潜力。其三,随着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接轨,金融服务将体现出综合化、混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 (FT账户)业务细则5月下旬“落地”,标志着央行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七项细则全部出齐,以及“央行30条”中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账户体系的政策框架成型。
在日前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4金融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上,各界围绕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话题展开热议。
自贸区不是做单纯离岸金融
上海自贸区财政和金融服务局副局长曹艳文表示,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的路径,大致可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制度框架设计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细则落地、政策实施的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是自由贸易账户的出台。
曹艳文介绍说,上海自贸区运行已有8个月,引入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达54家。若加上264家金融企业,以及金融信息服务、投资和资产管理等企业,与金融相关的企业占比达到自贸区新入驻企业的四分之一左右。
上海自贸区目前集聚了1.7万家企业,其中贸易类企业占绝大多数,服务业的企业比重居第二位,航运物流类企业占约12%,还有少量加工产业。总部型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发展较快,地区总部与自贸区认证的营运中心、亚太营运商等有300多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142家在自贸区投资了268个项目。
曹艳文称,这些企业的聚集产生了较大的金融需求,包括跨境资金结算、境内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等。自贸区企业的业务国际化程度高,跨境金融需求强烈,是金融能够在自贸区先行先试与创新的基础。
她认为,从中央对上海自贸区的目标设定来看,自贸区不是做单纯的离岸金融,因为单纯的离岸金融不具有借鉴与推广意义。自贸区的金融开放创新,不是宏观、整体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因为宏观的金融体系改革很难在一个小的特定区域内操作。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主要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在不同的维度进行探索与尝试。例如,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可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规模;推进利率市场化,可探索人民币市场化的定价;外汇管理的改革可增强人民币与外币的可兑换性。
“真正的资本市场开放,没有人民币国际化是走不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丁剑平称,只要监管到位,不用担心离岸资金池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金融的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的提高等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他建议,首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松绑,开辟一个绿色通道,扩大人民币资金池。上海自贸区有平台,尽量用人民币定价,因为跨境业务靠人民币升值来推动。人民币真正的国际化要捆绑大宗商品,才能保持其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推动金融机构融入全球市场
平安银行副行长冯杰在论坛上表示,自贸区的创新服务,对商业银行既是一项重大挑战,又是一个发展商机。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需要设计和创新产品,提升客户服务的渠道和手段,不断改进运营系统,建立与完善相关联的制度,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自贸区的改革发展中,将推动自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接轨,提升品牌和服务能力。
他举例说,FT账户的创新与超前的力度非常大。这个系统的接口不是只对着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而是对着所有金融机构的上海分行,可在上海“区外”的银行开设FT账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整个上海银行业可提供自贸区的结算功能,体现出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可复制性和可辐射性。
冯杰认为,自贸区的金融发展有广阔的前景。自贸区引领金融改革的创新,将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加以推广,将帮助金融机构快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在改革和竞争中,人才储备、产品创新、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等方面会不断提高。
他还说,自贸区金融有望出现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其一,离岸金融市场打通对外开放的渠道。自贸区的金融离岸市场将越来越发达,短期内规模有很大的提升。其二,自贸区的金融开放政策,一旦与互联网金融紧密结合,将发挥巨大的潜力。其三,随着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接轨,金融服务将体现出综合化、混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