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的贸易公司进化论
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总值595.6亿元,环比增长2.4%。“我们现在和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反复磋商,就是为了区内企业功能能叠加,效益能够放大。
自贸区有啥成效?最直观的表现是贸易量显著增长了。
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总值595.6亿元,环比增长2.4%。其中出口150.5亿元,环比增长5.2%;进口445.1亿元,环比增长1.5%。
与2013年10月上海自贸区挂牌的第一个月相比,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18%、17.9%以及18.1%。
另外一组可对比的数据是,2013年上海自贸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30亿美元。比2008 ~2012年上海综合保税区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了,后者分别为626亿美元、530亿美元、800亿美元、980亿美元、1130.52亿美元。
不过,单纯进出口总额数字增长,显然不是自贸区的最终追求。上海自贸区更希望推动区内功能提升,其载体则是自贸区内大量的贸易公司。“原来是1.0版,现在是2.0。”2月18日在上海美国商会举行的一场活动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说。
数据显示,自贸区成立2个月中新设立的1434家企业中,贸易类企业占比达69%。有报道称,目前在自贸区已经落户的企业中,80%都是贸易公司。
全功能贸易服务
简大年称,上海自贸区现在强调功能拓展,“这个功能拓展的核心是贸易以及和贸易相关的服务业、金融业。”简大年表示,这并不是为了金融而金融,为了服务而服务,而是要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围绕贸易。特别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广义的贸易便利,是这次自贸区的重点。
具体来说,就是目前在自贸区注册的贸易公司,借助于自贸区新的改革举措,今后可以注入其他新的功能,比如维修功能、供应链管理功能、教育培训功能,比如结算功能、融资功能等金融功能。
借助这种功能的提升,自贸区内企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就会增强,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也会更加重要。
举例来说,借助于自贸区推出的“亚太营运商计划”,今年1月份,位于上海自贸区的施坦威钢琴(上海)有限公司被总部授予具有贸易营运和管理功能的施坦威亚太区总部,将负责集团亚太区资源的统筹管理和优化配置,整合并实现亚太区范围的钢琴订单、物流运作、资金结算、人员培训等营运功能和管理职能。
同样的,比利时化工企业苏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苏威(上海)有限公司,原本在自贸区内专注做贸易,今年1月,苏威(上海)也被总部授权为特种聚合物事业部亚太区总部,承担整个亚太区的管理职能,并负责特种聚合物事业部在中国及东南亚区域的产品分销、技术支持、资金结算、进出口和相关配套业务。
此外,去年以来,自贸区还在外高桥试点运行了10家混合型全球维修检测中心,上海波音整机维修项目在机场综保区启动运作,此前的说法是2013年年内将推出涵盖飞机、船舶、设备维修等混合型全球维修基地,三区全面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维修业务。
“我们现在和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反复磋商,就是为了区内企业功能能叠加,效益能够放大。”简大年说。
海关、金融公共平台
在上海自贸区打造的贸易便利化架构中,海关监管方法的创新、外汇管理的放宽、产业领域的更加开放、商业登记制度的改革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据报道称,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海关将进一步借鉴国际海关先进做法,在海关申报、税收征管、加工贸易进口料件核销、简化通关单证和流程、口岸“大通关”等方面力求突破,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单一窗口建设,把建立各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作为今后推进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让企业通过一次申报就能解决与贸易相关的所有部门的需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设计。
在单一窗口之外,目前正在逐步推出的“央行30条”细则,也将成为推动贸易便利化以及自贸区内贸易公司升级的重要推手。
简大年说,搭建贸易功能,并在贸易功能中注入新的政策工具,就是为了使自贸区真正形成商品和资金的国际流转交易平台,打造和国际接轨的平台经济。
“现在已经有一批企业进来,正在构思、构造他们的平台,包括能源、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大宗商品、融资租赁、文化产业、离岸业务等方面。”简大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