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业务猛增 加剧券商“马太效应”
去年以来余额突飞猛进的融资融券,已经在券商的收入构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过,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对经纪业务的冲击,也让券商对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资本中介类业务寄予更高的希望。” 据统计,去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已经完成150亿元公司债以及6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也为融资融券的发展提供了“粮草”。
去年以来余额突飞猛进的融资融券,已经在券商的收入构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过,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对经纪业务的冲击,也让券商对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资本中介类业务寄予更高的希望。
然而,利益面前,却非“人人均等”,除了业务资格牌照,券商的资本充足率、自营业务规模,乃至风控水平,都对融资融券业务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券商格局正进一步加剧。
融资融券来势汹汹
依据中国证券业协会2013年度经营数据统计,全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759.21亿元,仍旧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融资融券利息收入以184.62亿元排在第二位,占比11.6%,已经超过证券承销与保荐和券商受托客户资产管理收入贡献。
“融资融券对券商的收入贡献还不止于此,客户在融资和融券操作中产生的手续费也是算在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中。即使现在普通交易佣金的价格战已经蔓延到融资融券交易,一般来说,券商还是会把这一佣金设置高出两个点。”东方证券金融创新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为了争夺融资融券这块“美味蛋糕”的市场份额,各券商已经使出浑身解数。除了手续费和利率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双双下滑,业务门槛也是一降再降。
“融资融券刚推出的时候,资金门槛设置为50万元,开户要超过18个月。随着竞争激烈起来,开户时间只要6个月,资金门槛也是一路从20万跌至10万,甚至申银万国已经取消了资金要求。”上述人士回忆称,中信证券是最先把资金门槛调低至10万元的券商。
作为回应,中信证券一位营业部负责人并未否认率先调低资金门槛设置,但他同时表示,敢为人先,也需要资本。“首先是资本充足率。调低业务门槛意味着放开更多投资者入场,券商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出借就成了考验该业务能否发展壮大的重要标杆。”
据统计,去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已经完成150亿元公司债以及6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也为融资融券的发展提供了“粮草”。
此外,自营业务对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报此前对获批开展融资融券的84家券商进行走访,超过20家券商明确表示没有融券业务。“融券所需的券,大多还是来自于券商的自营池,自营业务做得小,自然没有券能借给客户。”一位小型券商的营业部负责人无奈表示,而即使可以开展融券业务的券商,也经常遭遇“无券可借”的尴尬。
同时,中信证券该营业部负责人称,门槛降得低,也对券商的风控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维持担保比例一旦跌至警戒线,能不能迅速引起关注,追加担保,以及能否及时强制平仓止损。”此前的昌九生化暴跌引发的融资融券爆仓案也成为券商风控的“试金石”,“黑天鹅事件一旦出现,之前折算率,担保比例设置,以及应对措施,都决定了能否化险为夷。”
券商“马太效应”加剧
证金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共有84家,在国内115家券商中占比73%。也就是说,尚有31家券商未开展融资融券,当经纪业务佣金收入不断下滑,且遭遇互联网金融夹击,尚未获取业务牌照的券商也在加快步伐。
“我们的申请已经提交了,现在正在等待受理。”联讯证券经纪业务相关人士称,当融资融券的开展轰轰烈烈时,业务牌照缺乏已经成为几乎致命的短板。“每一个牌照都很重要,但是目前来说,融资融券显得更急迫一些,一些客户有这个需求,不能开展就意味着损失客户。”
而已经获批的小型券商也并非绝对安全。此前已经拿到融资融券牌照的日信证券,2013年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呈现净亏损状态,为-104.94万元。业内人士分析称,可能是由于转融资业务借入资金滞留未出借,需承担利息所致。
当小型券商挣扎在无牌照以及亏损的窘境时,大型券商却在融资融券业务上获利颇丰。以中信证券为例,去年上半年的融资融券业务收入已超出2012年全年水平。招商证券去年上半年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达到5.35亿元,在总收入占比18.42%。
“大型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贡献都能达到10%左右,小型券商能达到5%都算不错了。总体来说,融资融券还是加剧了马太效应,小型券商想凭借这项业务翻身基本很难。”一位非银行金融业分析师如是评价。
作者:吕雅琼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