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立汽车贸易自由竞争环境
目前,国内高档进口汽车市场高价暴利司空见惯,反常的市场现象涉嫌垄断。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调整现行的汽车管理政策,适度开放进口市场,打破垄断,优化国内汽车市场结构,营造公平贸易环境。
现行进口汽车管理政策已无法适应市场
目前,国内高档进口汽车市场高价暴利司空见惯,反常的市场现象涉嫌垄断。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进口汽车贸易量激增,国内有关进口汽车品牌销售管理政策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现状。
记者近期走访调研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进口汽车经销商、汽车进出口商、汽车物流企业后发现,中国加入WTO初期制定的有关进口汽车政策,已不适应国内市场发展。一些品牌厂商利用政策漏洞,掌握了行业主导权,使其获得垄断地位并牟取暴利。业内人士呼吁,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应重新依据国际惯例,建立汽车贸易的自由竞争市场环境。
据了解,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之后,为了规范国内汽车市场产销,200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进口汽车流通经销服务领域普遍实施以4S店为基础的单一模式。
从事汽车进出口政策研究20多年的上海市商务委机电处处长臧新兴说,在加入WTO初期,《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对于规范市场有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国内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爆发性增长,政策弊端凸显。由于各种权益向国外车厂高度集中,对其制约极其有限,导致国内利益受损。据统计,2005年以来,国内进口汽车销量年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2010年达到80多万台,2011年突破百万,2012年达到103万台。
百联汽车公司副总经理王仕龙说,“现在中国每卖18台车,就有一台进口车。而由于高度垄断,外商在华销售一台进口车的平均利润,几乎等于十多辆国产汽车。”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外车厂充分利用了《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存在的漏洞,涉嫌在华垄断经营,各种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境外厂家地位强势,4S店忍气吞声。管理政策实际上赋予各品牌汽车厂商、境外总经销商对国内销售商的最高控制权,包括定价权、零部件供应、售后市场服务等,国内授权的4S经销商无法自主掌握经营。
一位从事汽车进出口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政策的保护,国外车厂在华可以全垄断、全控制,产生诸多“猫腻”。例如,国内经销商如要做某个品牌,必须先缴纳“咨询费”,这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这意味着,经销商要将上千万元的现金打给外方指定的香港等地的咨询公司,才能得到授权许可。
这位人士透露,“因为办法明确规定,只有品牌厂方授权后才能在国内办理工商注册登记。而下一步创建4S店则更艰难,所有的材料,小到灯具瓷砖、大到办公用品,都必须按外方要求统一采购。价格有的比市场高许多倍,不少还要求经常更换,国内经销商只能忍气吞声。”另一位经销商负责人说,一些国外厂方还不顾市场承受力无节制发展经销商,导致很多地方一个品牌很多家经销商竞争。比如,某个国外著名汽车品牌在中国的4S店竟逾160家,其中多家已亏损。
其次,国外厂商控制定价权牟取暴利。由于独家经营,国外汽车厂商掌握了中国市场定价权并获取暴利,国内消费者即使在进口汽车关税不断下调的背景下,依然无法获益。
第三,资源浪费严重。按照目前办法规定,进口汽车销售普遍实施4S店为基础的单一模式,不但要高昂的投资,关键还要占用大量土地。一家进口品牌4S店至少要占地10亩,一些高端品牌如奔驰、宝马,需要占地17亩以上,国外汽车品牌已经从一二线城市全面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少的有几十家店,多的几百家,极大浪费了土地资源。
第四,相关产业链风险正在积聚。近年来,一些国外汽车厂商大量发展经销商,并且不断向经销商压库存,导致一些经销商已经不堪重负,亏损幅度正在扩大。
上海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整车进口事业部总监高济华说,国外汽车厂商所有的风险都要国内经销商来承担,他们不断加大销售指标,硬压给国内经销商。“比如,某欧洲品牌几年前在华销量一年只有几百台,但通过不断向经销商压指标来扩大销量,今年提出的目标竟达4万台,而实际上大半年只销售了1.2万台,但总体风险都在国内经销商,库存压力加大。”
一位进口汽车政策研究专家说,进口汽车市场乱象的深层次根源,是相关管理政策赋予国外汽车厂商决定权和支配权,逐步形成了垄断,而且情况日益严重。他举例说:“以前4S店还可以自行进口车辆,这两年,几乎都是总代理统一进口分配。多一个环节就又多一道利润,而且还可以用货源进一步控制4S店。几乎一切权力都捏在国外厂商手里,不管是价格还是销量,或是商务政策,都是主机厂说了算,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
“所以,现在放开市场、公平竞争很重要。同样的德国宝马车,卖给美国、英国、意大利都很便宜,但是卖给中国价格高一大截,就是因为利用了规则的漏洞。”这位专家说。
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调整现行的汽车管理政策,适度开放进口市场,打破垄断,优化国内汽车市场结构,营造公平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