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多管齐下”助力中原经济区
“财政部给予中原经济区的支持,不仅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更宝贵的是扶持政策的倾斜、先行先试的机会和加快建设的信心。将河南省产粮大县由85个增加到104个,小农水重点县由46个增加到67个,生猪调出大县由40个增加到49个,合计每年新增补助20.3亿元,让更多的县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中原经济区建设,离不开坚实的财力保障。
5月23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2012年我省公共财政收支分别达到2040.6亿元和5006亿元,县均财政收支规模分别达到7.2亿元和23.5亿元,县级基本财力缺口全部消化,县域财力显著增强,为加快中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财政部给予中原经济区的支持,不仅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更宝贵的是扶持政策的倾斜、先行先试的机会和加快建设的信心。”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说。
“真金白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国家部委中,财政部第一个与我省签署了共建中原经济区合作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带来的最直接的成效,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在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时,财政部充分考虑中原经济区的特殊情况,给予了积极支持和照顾。据统计,两年来,财政部共补助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2876.4亿元,较2009—2010年增加了1148.8亿元,增长66.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2个百分点,极大地缓解了我省财政困难。
围绕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备忘录确定事项,财政部对我省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也明显加大。
一方面,新增我省专项转移支付项目120个,其中2012年补助金额超过1亿元的32项,超过3亿元的10项,超过5亿元的8项。另一方面,加大原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倾斜力度,其中2012年补助金额比2010年增长1倍以上的72项,2倍以上的34项,3倍以上的28项;增加金额超过3亿元的56项,超过5亿元的44项,超过10亿元的23项。据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增加资金主要集中在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工程、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对加快我省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2016年期间,财政部每年还会给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财力补助10亿元,由我省统筹用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补助的设立,不仅为我省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中央财政高度重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提振了全省上下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信心。
“政策倾斜”赢得更多发展先机
先行先试,是国家给予中原经济区“含金量”最高的政策;由此而来的试点政策倾斜,则是财政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方式。
两年来,鉴于中原经济区对全国其他区域的示范效应,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给予了多项政策倾斜——
在全国率先取消河南省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11.2亿元,并帮助消化新增粮食财务挂账69亿元,有效减轻了产粮大县负担;
将河南省产粮大县由85个增加到104个,小农水重点县由46个增加到67个,生猪调出大县由40个增加到49个,合计每年新增补助20.3亿元,让更多的县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给予我省近20项先行先试政策,包括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计划、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等等,仅这些试点政策每年增加我省资金超过40亿元。
正是这些扶持政策,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我省目前的财政困难,更为中原经济区的长远发展赢得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