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三度提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在上海调研期间,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三度提及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命题。李克强希望长三角区域发挥基础雄厚、区位独特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既走在率先发展的前列,又作出率先升级的表率。
长三角率先探索
在上海调研期间,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三度提及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命题。
3月27~29日,李克强一行来到江苏、上海,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李克强随后在上海召开的两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用开放促进改革,要以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此前在3月17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并引发关注。3月25日,在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的境外代表座谈时,李克强再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李克强希望长三角区域发挥基础雄厚、区位独特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既走在率先发展的前列,又作出率先升级的表率。
经济升级版
李克强说,这次调研反映长三角经济形势总体平稳。但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积极因素和隐忧并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对稳增长、增后劲具有双重作用,是现代化必由之路。没有这种积极主动的“升级”,发展也难以稳住、更难持续。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排名在经过数年稳定上升后,2012年下降了三个位次,排行第29位。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经济司副司长范必称,中国经济再不安装升级版,何以提高竞争力?
范必表示,中国主要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投资实现高速增长。打造经济升级版,应当改变对传统经济增长动力的过度依赖。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阶段,迈向创新驱动阶段;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依靠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
3月29日下午,上海市委举行常委扩大会,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要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为中国经济升级版起到示范作用,必须大胆探索,通过扩大开放、创新开放的形式来促进改革,形成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上海要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在这方面上海没有退路,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创新,市委、市政府支持各区县、各部门大胆试大胆闯。
上海创新驱动
上海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借改革之力,1992年~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保持16年的两位数增长。
但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上海率先进入转型的关键期和攻坚期。2008年,上海GDP增速为9.7%,17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2009年为8.2%,为1992年来的历史最低,2011年继续放缓至8.2%,为全国倒数第二。2012年上海GDP增速7.5%,全国倒数第一。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并成为上海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3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了“2013年度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其中包括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海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政策设计研究、“营改增”行业扩围深化研究等,都是转型时期的上海迫切需要得到答案的难点、热点问题。
今年征集汇总的选题近300项,经过多轮专家筛选,整合成20项选题,分别报请市政府8位副市长审定并根据他们的分管工作提出重点关注的选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的课题选题方案,报请上海市市长杨雄最后审定批准。
有知情人士称,今年发布的课题,上海市领导特别关心。“往年上报给副市长的课题,他们很多就是看看就通过了。这次选题中,副市长提出增加了很多选题。这次根据他们要求做出调整。”
用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
李克强在座谈时指出,稳定经济大势,既要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更要依靠改革促进转型,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抓紧清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使他们在更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参与竞争。特别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近段时间以来,上海各级官员频繁提及改革,且在表述上将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韩正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处处长钱智曾表示,当前上海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边界没有完全厘清。在经济领域,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社会领域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界定不明确,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功能的缺位和越位并存。尤其是新兴领域,政府总是冲在前面。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称,投资体制改革是一个牛鼻子,因为这里聚焦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上海市监察局副局长花蓓在接受《第一财经(微博)日报》采访时表示,政府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一个很大的突破口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据记者了解,一个有关改革创新的决定今年或将进入上海人大的立法程序,且是一个“有内容”而非“喊口号”的决定,以推动下一步的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