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要为员工失职买单吗
华夏银行前员工私自兜售的第三方理财产品无法完成兑付,由此将银行理财行业的灰色地带公之于众。有的银行员工在代销信托产品、有限合伙理财产品时,私自向投资者做出保本保息承诺,这种现象正暗藏巨大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 刘雁
华夏银行前员工私自兜售的第三方理财产品无法完成兑付,由此将银行理财行业的灰色地带公之于众。银行是否该为员工失职买单,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从法律层面来看,若果真是这位员工为了一己私利,擅自兜售第三方机构的理财产品,银行可以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从这一层面看来,银行本身似乎确实也是受害者,其名誉必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银行可诉诸法律调查涉事员工。
然而,从道义上看,投资者由于认可银行的信誉才购买了相关理财产品,员工行为代表着所在银行进行的前端交易行为,银行否认销售过该款产品的说法,于情似乎很难被投资者接受。有投资者气愤地表示,“难道这是在马路上购买的理财产品吗?”亦有投资者诚惶诚恐道,“前几天我也刚在华夏银行买了理财产品,不会出事吧?”看来这一事件对银行品牌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再来看看华夏银行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案。在抗议图片被发至微博并经过大范围传播之后,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当天即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则“否认销售或代销过该款产品”的声明。然而,这则声明不仅没达到解决投资者问题的目的,反而对华夏银行本身的信誉度造成了负面影响。直至昨日晚间,华夏银行终于发布澄清公告,称系前员工私自兜售投资产品,银行将协助公安机关进行调查。
事实上,这并非银行员工失职引发客户损失的第一单案例,我们看到尚未有银行对此类事件真正买过单。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理财纠纷案件也时有发生。
据媒体报道,宁波某银行理财经理,凭借着客户对自己身份的信任,劝其不要购买理财产品,转而将资金交由她进行投资,最终导致客户损失700万元。
而今年9月,一则“客户180万理财亏成1万,平安银行强硬拒调解”的报道,也让平安银行陷入风波,这名客户一怒之下已将平安银行告上法庭,称系客户经理误导。平安银行认为,该名客户办理的为黄金T+D业务,而非银行理财业务,银行作为第三方仅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
华夏银行也在喊冤,他们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银行本身对这一事件并不知情,并且各家银行对于理财经理做私单都是明文禁止的。
在我国,银行拥有极高的信用,投资者普遍认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肯定没问题,此次银行基层员工“私单”的出现影响极大,而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案例或仅为冰山一角。有的银行员工在代销信托产品、有限合伙理财产品时,私自向投资者做出保本保息承诺,这种现象正暗藏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