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渠道落实配套资金资金短缺倒逼产业结构优化
大量项目若开工,必然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再如高速公路这一类有稳定且较高回报的项目,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给民间资本开放投资机会,向社会融资,甚至可以考虑上市融资。
中国证券报:大量项目若开工,必然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这些配套资金应怎样落实,会不会对银行信贷造成巨大压力?融资难题会不会制约这一轮投资计划的完成?
张承惠:如何落实项目的配套资金,一直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融资应是多元化的,除了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产业基金等也都是资金来源渠道。银行信贷的确是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我认为全年8万亿信贷规模不会轻易突破。因为虽然现在密集批复了很多项目,但是真正需要大量资金投下去,应该不是今年而是明年,所以明年的资金问题或许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
因此,商业银行未来仍旧面临潜在风险,虽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问题在短期内不会真正爆发,且当前地方政府通过平台贷款获得资金的意愿仍旧强烈,但是融资平台贷款的中长期风险或将愈来愈大。因为只有未来的经济能够逐渐回升,实体经济有所好转,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才能增强。
面对各地的投资热情高涨,商业银行也应该有所选择,不能盲目投入项目。同时,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控制,实际上商业银行的风控体系已相对完善,关键是如何执行。当然,不排除商业银行被某些项目“绑架”,不得不投入资金。
范剑平:可融资渠道无非是银行信贷、企业债和民间资本。目前再把银行当做财政提款机的想法并不现实。
在今年5月“地方稳增长”思路明确之后,无论是发改委还是央行,均在企业债方面有所松动。如发改委已按照债券资金投资的领域,将今年企业债申报分为绿色通道、重点支持和正常审批三类。其中,绿色通道类项目将即报即审、简化程序、尽快发行。重大交通、通信、能源、原材料、水利、电网改造、洁净煤发电等作为重大在建续建项目可进入审批绿色通道。特别是轨道交通项目,由于项目自身并不具备盈利能力,因此必须靠发债来解决,下一步或将推出针对此类项目的基础设施私募债券,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再如高速公路这一类有稳定且较高回报的项目,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给民间资本开放投资机会,向社会融资,甚至可以考虑上市融资。
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困境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投资结构的调整。一些前景明确的好项目自然会吸引银行及社会资金介入,而一些落后产能即使获批,也会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投产。资金偏好将进一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