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降中趋稳
6月PMI指标虽创下年内新低,但仍维持在50%以上,显示当前经济虽仍有下行压力,但经济趋稳的基础正在形成。
经济增长“降中趋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6月份PMI指数继续回落,但幅度明显减小,预示未来经济增长可能降中趋稳。
“而近期稳增长的政策陆续出台,投资增长降幅减小,消费实际增长率略有提高,出口增速明显反弹,这些也支持未来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预期。”张立群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个二季度来看,经济增长率最差的是4月份,此后5、6月份向好发展。“根据测算,二季度平均PMI为51.3%,较一季度仅回落0.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明显收窄,以此判断我国二季度GDP保持在7.5%以上没有问题。”
事实上,6月份制造业PMI回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每年6月份往往都会有所回落。历史数据显示,此次回落幅度为除2009年6月外历年中最低,在蔡进看来,这说明经济趋稳的基础正在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除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外,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从地区来看,主要是东中部地区回落,西部地区则呈上升走势。而从企业来看,小企业PMI连续三个月低于50%,6月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大型企业发展相对较好,一直保持在50%以上。
产能过剩或是未来主要矛盾
尽管当前经济趋稳基础正在形成,但仍有下行压力。因此,在关注稳定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首先,新订单和出口订单指数进一步下降,均低于50%,揭示最终需求下行压力较大。其中,6月新订单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说明整体需求依然偏弱。同期,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2.9个百分点至47.5%,降幅扩大,反映我国未来两个月的实际出口可能走低。
在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彭文生看来,与金融危机时期不同,近期总需求不是急剧下降,而是持续几个季度放缓,且自主增长动能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值得警惕。
其次,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不利于市场供需平衡。不仅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与生产指数两者差距达到2.8个百分点,与此相应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创下今年新高,达到52.3%。
蔡进强调:“未来政策走向不仅要稳定需求,还要淘汰落后产能,否则相当一部分行业价格下行,对整个经济运行动力有一定影响。”中国银行(601988)也在发布的季度报告中指出,产能过剩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此外,受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持续回落,尤其是最近两个月回落明显加快。6月份已回落到41.2%,创历史新低。这一方面说明通胀压力减轻;另一方面则说明部分企业的生产价格偏低。
上述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效益下滑,不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活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909亿元,同比下降5.3%,降幅较4月份扩大3.1个百分点。专家提醒,当前情况下,既要防通胀也要避通缩。
政策应突出“稳增长、保效益”
针对经济增速回落的形势,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政策力度已明显加强。在此基础上,专家建议,政策取向应突出“稳增长、保效益”,进一步促进经济趋稳基础形成,确保下半年经济稳定向好发展。
不少专家认为,现阶段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边际效用已开始递减,还需通过加快利率的调整步伐来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未来通胀压力的减轻,也为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
同时,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对于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汇丰银行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一直认为,在货币政策之外,财政宽松政策和开放更多部门给民间投资应尽快得以全面落实来稳增长。
蔡进指出,未来“稳增长、保效益”应着眼于“三个有利于”:即一要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二要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市场供需关系、调整经济结构;三要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