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谨防“短视”病
2012-04-24 12:491174
盘点2011年债券市场,在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等均获得正收益的情况下,普通债券型基金净值却平均亏损达3%左右,债券型基金保险、“安全垫”的投资特征遭到投资者质疑。究其原因,权益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拖累了普通债券型基金业绩;对可转债配置比例较高,亦加大了债券型基金的“股性”,增大组合波动;而对杠杆比例的放大,则进一步放大了债券型基金的亏损。
盘点2011年债券市场,在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等均获得正收益的情况下,普通债券型基金净值却平均亏损达3%左右,债券型基金保险、“安全垫”的投资特征遭到投资者质疑。究其原因,权益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拖累了普通债券型基金业绩;对可转债配置比例较高,亦加大了债券型基金的“股性”,增大组合波动;而对杠杆比例的放大,则进一步放大了债券型基金的亏损。
在当前债券型基金按照相对收益排名的前提下,基金经理适当配置股票、可转债、增加杠杆以期增厚组合收益预期,本无可厚非。由于增加了这些“类权益”资产,使得债券型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已不同于普通债券组合,然而债券型基金的普通持有人,其对债券型基金的预期和定位,却并未相应改变,于是当这类高风险资产遭遇大幅下挫、拖累债券型基金业绩时,市场对债券型基金的质疑就会加剧。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开放式债券型基金总资产净值为1330.35亿元,占全部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的6.39%;封闭式债券型基金2011年底总资产净值为293.64亿元,占全部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的27.08%。而在美国,截至2010年,共同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占到22%,货币基金占24%,两个固定收益类基金占据全部共同基金约一半,封闭式债券型基金更是占到全部封闭式基金的58.14%,这明显有异于我国当前“股基独大”的局面。
针对当前我国债券型基金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几点问题,应从3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
首先,完善债券型基金考核机制。当前债券型基金高杠杆、高配可转债等行为,源于其追求高收益的动机,而背后实为基金管理人应对当前相对业绩考核压力下的理性选择。目前基金公司对属低风险等级的债券型基金考核也与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类似,普遍关注的是该基金的短期相对排名;基金公司及媒体在宣传上,亦是此导向。
若能完善债券型基金考核机制,不仅衡量债券型基金的短期相对业绩,同时也鼓励关注基金业绩的稳定性和投资风格的持续性。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许多债券型基金当前激进、短视的投资行为。
其次,细化债券型基金分类,明确产品定位。无论是现在的可转债,还是即将推出的高收益债、国债期货等,其风险收益特征虽然远较人们印象中传统债券高出许多,然而若运用得当,其亦为非常好的增厚组合收益、对冲风险的投资品种,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债券型基金的持有人多为普通投资者,开放式基金的主发行渠道银行,其客户亦大多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这类人群购买债券型基金的初衷通常是出于保险的目的。若面对这类客户的开放式普通债券型基金在投资过程中为增加收益,一味加大权益资产、可转债等高风险品种的配置,忽视风险控制,则可能使得普通的基金持有人不再信任基金,最终导致投资者们“伤心离场”。对此,建议细化债券型基金的分类,明确产品定位。如针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的开放式债券型基金,可以多设计纯债类基金、指数类债券型基金,或者限制那些高风险资产如可转债的投资比例;而针对那些风险投资能力稍高或有特定配置需求的投资群体,则可多发展特定品种的债券型基金,如现有的主要投资可转债的基金以及未来的高收益债基金等。
除此之外,在产品的销售和交易渠道上,亦尽可能与相应客户预期相匹配。如低风险的纯债类基金,可采取主要在银行渠道销售的模式,面对的是低风险、有“保本”需求的投资者;而高风险的可转债基金等,可采取封闭式运作模式、多在交易所销售和交易,主要面向的是机构或者专业性更高的投资者。其宗旨就是将产品潜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与产品本身的投资特征相匹配。
再者,发展“分红”型债券型基金。在将来保险资金大规模入市后,其必然要求稳定的回报,而拥有持续分红机制、稳定现金流的债券型基金,将会受到其青睐。(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在当前债券型基金按照相对收益排名的前提下,基金经理适当配置股票、可转债、增加杠杆以期增厚组合收益预期,本无可厚非。由于增加了这些“类权益”资产,使得债券型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已不同于普通债券组合,然而债券型基金的普通持有人,其对债券型基金的预期和定位,却并未相应改变,于是当这类高风险资产遭遇大幅下挫、拖累债券型基金业绩时,市场对债券型基金的质疑就会加剧。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开放式债券型基金总资产净值为1330.35亿元,占全部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的6.39%;封闭式债券型基金2011年底总资产净值为293.64亿元,占全部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的27.08%。而在美国,截至2010年,共同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占到22%,货币基金占24%,两个固定收益类基金占据全部共同基金约一半,封闭式债券型基金更是占到全部封闭式基金的58.14%,这明显有异于我国当前“股基独大”的局面。
针对当前我国债券型基金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几点问题,应从3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
首先,完善债券型基金考核机制。当前债券型基金高杠杆、高配可转债等行为,源于其追求高收益的动机,而背后实为基金管理人应对当前相对业绩考核压力下的理性选择。目前基金公司对属低风险等级的债券型基金考核也与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类似,普遍关注的是该基金的短期相对排名;基金公司及媒体在宣传上,亦是此导向。
若能完善债券型基金考核机制,不仅衡量债券型基金的短期相对业绩,同时也鼓励关注基金业绩的稳定性和投资风格的持续性。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许多债券型基金当前激进、短视的投资行为。
其次,细化债券型基金分类,明确产品定位。无论是现在的可转债,还是即将推出的高收益债、国债期货等,其风险收益特征虽然远较人们印象中传统债券高出许多,然而若运用得当,其亦为非常好的增厚组合收益、对冲风险的投资品种,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债券型基金的持有人多为普通投资者,开放式基金的主发行渠道银行,其客户亦大多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这类人群购买债券型基金的初衷通常是出于保险的目的。若面对这类客户的开放式普通债券型基金在投资过程中为增加收益,一味加大权益资产、可转债等高风险品种的配置,忽视风险控制,则可能使得普通的基金持有人不再信任基金,最终导致投资者们“伤心离场”。对此,建议细化债券型基金的分类,明确产品定位。如针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的开放式债券型基金,可以多设计纯债类基金、指数类债券型基金,或者限制那些高风险资产如可转债的投资比例;而针对那些风险投资能力稍高或有特定配置需求的投资群体,则可多发展特定品种的债券型基金,如现有的主要投资可转债的基金以及未来的高收益债基金等。
除此之外,在产品的销售和交易渠道上,亦尽可能与相应客户预期相匹配。如低风险的纯债类基金,可采取主要在银行渠道销售的模式,面对的是低风险、有“保本”需求的投资者;而高风险的可转债基金等,可采取封闭式运作模式、多在交易所销售和交易,主要面向的是机构或者专业性更高的投资者。其宗旨就是将产品潜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与产品本身的投资特征相匹配。
再者,发展“分红”型债券型基金。在将来保险资金大规模入市后,其必然要求稳定的回报,而拥有持续分红机制、稳定现金流的债券型基金,将会受到其青睐。(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