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被低估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今年热议的“利率市场化”,外界低估了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今年热议的“利率市场化”,外界低估了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目前利率非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存贷款利差,目前采用的是“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政策;第二,对农信社有最高贷款利率2.3倍的限制;第三,企业发行债券时,最高不超过同期定期存款利率40%的限制。
对于上述第三点,吴晓灵表示,金融市场已经通过其他工具规避了这一限制;第二点则由于农业部门有不同意见,尚未形成共识。至于不能放开存贷款利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央行担心中国的银行改革还没有经历过经济周期的考验,治理结构不完善;一旦放开利差,央行担心会出现不正当竞争,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只有达到自我约束标准的金融机构方可给予更多的定价权。
吴晓灵指出,利差并不是阻挡利率市场化机制的主要因素。她认为,贷款利率对社会资源配置是最重要的,贷款利率下限的控制,并不影响银行按照市场和资金供需进行定价。
国外部分中央银行调整的是政策目标利率,比如美联储通过买进政府债券,或吐出政府债券来影响利率水平;而中国央行则主要通过买卖央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进而影响银行间的头寸,这会对银行市场间利率、客户利率都会产生影响。
“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有障碍,但利率市场化程度被外界低估了,应该说在当前利率结构下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吴晓灵强调。
吴晓灵同时表示,央行以后还会使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其实2004年央行就己开始利用这一工具,当时叫定向央票,一些贷款过猛的银行被要求强制购买,彼时主要根据贷款进度,而2010年央行提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除了考虑贷款进度、还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拨备等银行稳健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