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主攻调发展方式
2010-10-29 11:56351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建议》中,首次明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方面,也是为了推动内需消费的发展。
27日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
《建议》的起草者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在介绍“十二五”规划《建议》时表示:“‘十一五’期间的多数指标任务已经完成,但是结构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却参差不齐,比如,服务业的比重、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等。”
潘盛洲表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重点的改革还不到位,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仍然落后。“十二五”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建议》认为,下一个五年仍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次《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
在这份两万余字的建议中,没有提及任何“数量型”的指标,基本为方向性、战略性目标,比如,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五中全会之后,国务院将根据《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并将于明年3月“两会”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讨论。届时将有具体指标出台。
给地方适度放权
《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集中比例越来越高,地方财税收入比例持续下降,收入来源不稳定,正规和稳定的税源趋于枯竭,形成了中央财政宽余、地方财政紧张的局面。
随着地方税源的日益枯竭,地、县、乡政府的财政平衡越来越困难,通过各种方式举债成为地方政府迫不得已而采用的策略。
此次《建议》明确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同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对此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宏观经济室主任梁朋表示:“中央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转移,但要求地方配套比较多,而建议里提到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并且把原来的‘基层政府’提供财力保障,改为‘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这也是一个突出的改变。表明今后可能以县级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也就是说,今后五年的城乡统筹,特别是在基本公共层面上实现公共产品平衡化、均等化方面,都将以县级政府为基础平台。
“原来我们讲‘财权和事权’,而现在我们讲‘财力和事权’,‘事权’主要指税收等决定权,这还是要在中央一级;而中央集中‘财力’之后,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使地方拥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在梁朋看来,这只是地方财政使用的方式上有一定调整。
而对于此次提出的“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梁朋认为,地方将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税收管理,例如房产税、消费税、资源税等,今后的税率调整和征收范围可能会适当放到省级政府来制定。
省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主导环节,一方面要保证省级财政必要的财力,同时,将一些具有调控功能的地方税税种划归省级财政。省政府收入以营业税为主,还包括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的地方分享比例等税种。
此外,《建议》还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文化产业承担经济转型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明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今年9月26日,新华社全文发布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
在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看来,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完成从传统的文化行业到新兴产业部门的转型,上升为与钢铁、汽车、纺织等一样重要的国家战略性产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但更是‘战略性短缺产业’。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人均3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大低于世界各国平均发展水平,根据我国不完善的统计数字,大约仅及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1/5。”张晓明表示。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滞后,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可以支撑年度形势分析的比较可信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曾经根据年初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推算我国文化产业从消费面看有6931亿元左右。
但是,从后来公布的最后核定数据看,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实际支出只有约5600亿元。
“这个较大的差异说明,尽管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很大,但是文化消费依然疲软,远未真正启动。”张晓明认为。
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接近完成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回归市场主体的目标,今后的发展将依赖于市场化竞争形成合力的组织结构,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实现充分竞争之间建立平衡。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中,过度依赖做大国有文化企业,而不是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建设中小型文化企业,就有可能使原有的行政垄断还没有摆脱,又形成新的市场垄断,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文化产业只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缩影,服务业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消费整体不足与结构性供给短缺同时并存。
同时,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整体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在此次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建议》的起草者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在介绍“十二五”规划《建议》时表示:“‘十一五’期间的多数指标任务已经完成,但是结构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却参差不齐,比如,服务业的比重、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等。”
潘盛洲表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重点的改革还不到位,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仍然落后。“十二五”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建议》认为,下一个五年仍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次《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
在这份两万余字的建议中,没有提及任何“数量型”的指标,基本为方向性、战略性目标,比如,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五中全会之后,国务院将根据《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并将于明年3月“两会”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讨论。届时将有具体指标出台。
给地方适度放权
《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集中比例越来越高,地方财税收入比例持续下降,收入来源不稳定,正规和稳定的税源趋于枯竭,形成了中央财政宽余、地方财政紧张的局面。
随着地方税源的日益枯竭,地、县、乡政府的财政平衡越来越困难,通过各种方式举债成为地方政府迫不得已而采用的策略。
此次《建议》明确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同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对此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宏观经济室主任梁朋表示:“中央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转移,但要求地方配套比较多,而建议里提到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并且把原来的‘基层政府’提供财力保障,改为‘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这也是一个突出的改变。表明今后可能以县级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也就是说,今后五年的城乡统筹,特别是在基本公共层面上实现公共产品平衡化、均等化方面,都将以县级政府为基础平台。
“原来我们讲‘财权和事权’,而现在我们讲‘财力和事权’,‘事权’主要指税收等决定权,这还是要在中央一级;而中央集中‘财力’之后,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使地方拥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在梁朋看来,这只是地方财政使用的方式上有一定调整。
而对于此次提出的“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梁朋认为,地方将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税收管理,例如房产税、消费税、资源税等,今后的税率调整和征收范围可能会适当放到省级政府来制定。
省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主导环节,一方面要保证省级财政必要的财力,同时,将一些具有调控功能的地方税税种划归省级财政。省政府收入以营业税为主,还包括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的地方分享比例等税种。
此外,《建议》还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文化产业承担经济转型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明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今年9月26日,新华社全文发布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
在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看来,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完成从传统的文化行业到新兴产业部门的转型,上升为与钢铁、汽车、纺织等一样重要的国家战略性产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但更是‘战略性短缺产业’。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人均3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大低于世界各国平均发展水平,根据我国不完善的统计数字,大约仅及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1/5。”张晓明表示。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滞后,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可以支撑年度形势分析的比较可信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曾经根据年初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推算我国文化产业从消费面看有6931亿元左右。
但是,从后来公布的最后核定数据看,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实际支出只有约5600亿元。
“这个较大的差异说明,尽管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很大,但是文化消费依然疲软,远未真正启动。”张晓明认为。
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接近完成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回归市场主体的目标,今后的发展将依赖于市场化竞争形成合力的组织结构,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实现充分竞争之间建立平衡。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中,过度依赖做大国有文化企业,而不是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建设中小型文化企业,就有可能使原有的行政垄断还没有摆脱,又形成新的市场垄断,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文化产业只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缩影,服务业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消费整体不足与结构性供给短缺同时并存。
同时,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整体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在此次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0
标签: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