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耗时多少? 记者体验“52分钟”上班艰辛路
此前,中科院发布《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北京以“平均52分钟”位居全国城市上班耗时榜首。
核心提示
7月20日,市交通委介绍今年上半年交通情况时说,上半年,本市机动车以每月5.75万辆的速度在增长,半年增加了34.5万辆,截至6月,本市机动车总量已达436.4万辆,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而此前,中科院发布《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北京以“平均52分钟”位居全国城市上班耗时榜首。很多上班族因此担忧,如果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他们的上班路也许会变得更漫长。近日,北京晨报记者随机截取了部分上班族样本,并随同体验了他们的“52分钟”上班路。
样本一:“睡城”故事
上班下班都能望见星星
乘客在地铁四惠东站等车。
出发地:新华联家园
目的地:世贸商务楼
里程:20.6公里
交通工具:自行车+地铁+公交+步行
上班耗时:7分钟+50分钟+15分钟+3分钟=75分钟
咬牙:
打车回家取标书
谷江,家住地铁八通线果园站附近的新华联家园,上班地则在20公里外的世贸商务楼。在他的考勤卡上,工作时间用醒目的字体标注:“早9点至晚6点。”每个工作日的早晨7点15分,他都是八通线上汹涌人潮中的一员。
“先骑自行车到地铁站,需7分钟,乘地铁花去50分钟,然后坐公交到单位附近的公交站,花15分钟,最后步行3分钟,抵达单位。我花75分钟上 班还算‘正常’。”谷江称,他的朋友、同事大都住在“睡城”,除了通州,还有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因为身边不少人没有够上“52分钟”的平均线,他们都笑 称那是“先富者”的标准。
去年12月的一天,谷江将公司标书忘在家中,而该标书下午1点半就要用,“当时,恼得我牙都快咬碎了。”他的主管要求他立刻返回去拿标书,否则 就别干了,但想起每天上班路上漫长而痛苦的经历,刚下决心起身回家,又颓然坐回办公椅上。如此反复两三次。谷江说:“误了事,没人比我更痛苦。但路实在太 远了……”最后,在其他同事的劝说下,谷江打车回家去取标书。
特征:
黑眼圈+满脸倦容
按照谷江的说法,住在“睡城”的上班族,都是赶海者,每天都要走长征路,“黑眼圈、满脸倦容,这是现代上班族的经典‘造型’。其中很多人都是睡眠不足。上班路太漫长,人的生活质量都大受影响。”
根据统计,目前八通线日客流量在25万人次左右。2000年,通州常住人口为67万,而今约有110万。与这组数字对应的是,八通线从最早的每 10分钟一趟车,到后来5分钟一趟,现在间隔更是缩短到了不足4分钟,高峰时段,车次由22次增加到29次,却依然无法跟上乘客数量的增长步伐。
家住回龙观,在国贸附近上班的张先生说,他们的普遍状态是,出门路上能看星星,回家路上还能看星星。“我们是最不该住在远处的一群人。‘睡城’ 大都在五环甚至六环。住在‘睡城’里的人,几乎100%都要上班;而上午9点后,从位于二三环的单位窗子往下看,许多人牵着狗出来遛弯,那时突然感觉自己 的奔波,既沉重,又滑稽!”
早起赶车的唐家岭上班族。
样本二:“堵点”特写
半小时的路多走一小时
出发地:西局村
目的地:西直门
里程:12.3公里
交通工具:自行车+公交
上班耗时:10分钟+80分钟=90分钟
狂奔:
骑自行车赶公交
在西直门上班的小赵,上班路因“堵”而漫长。
小赵住在丰台区的西局村,距单位仅12公里。正常理解,上班耗时不会超过半小时。但她却要付出近90分钟的时间。
每天早上不到7点半,小赵就已骑上自行车往公交站狂奔。“你很难想象一个女孩在坑洼不平的路上疯骑的场景。早上各商铺都在往外摆商品,有一次, 我骑车直接冲到一个水果摊上,差点撞翻芒果筐子。我根本顾不上搭理老板的怒视,仍然加速往前冲,结果又撞到了前面路人的脚跟,我没说对不起,被撞者也是头 也没回。没办法,赶往西三环路上的人,要是计较这些,谁都得迟到。”
小赵说,她上班途经的西三环路上,从西局到公主坟的路程才3.2公里,“最堵的就是这点路。如从西局上车,到公主坟需70分钟;而从离我最近的西局车站,骑自行车再往北走200米,就可到六里桥南车站,从那儿坐车,到公主坟仅需50分钟。”
为印证此言,北京晨报记者分两次乘公交赶往公主坟。第一天,从西局到公主坟,耗时65分钟;第二天,从六里桥南到公主坟,花了52分钟。
抓狂:
时间被路“堵住”
在小赵看来,在北京堵车是常态,但堵到她这份儿上,实属不易,“不可预料的迟到,不只会影响收入,还会影响自己在老板和同事心中的地位。你要是常迟到,升职都会成为奢望。”
曾住六里桥的陆先生说,年前他搬家时,特意躲开六里桥路段,“现在住的房子又小又贵,但我认了。住六里桥每月迟到七八回,连单位薪酬部都劝我搬家。那段路实在是个噩梦。”
北汽出租汽车公司的吕师傅称,北京最堵的路除了六里桥,还有中关村、西单、积水潭、十里河桥、马甸桥等10多个地方,“依我的经验看,六里桥堵 四五十分钟,西单、积水潭、十里河桥堵三四十分钟都算正常,最严重时,马甸桥能堵一个多小时。早上开车路过这些地方,遇上上班的,我都劝他们不如步行。有经验的司机,走到这儿不是喝水,就是嗑瓜子,着急没用啊。”
样本三:“摆渡”缩写
上次班要跨大半北京城
出发地:鲁谷路
目的地:CBD
里程:29公里
交通工具:步行+地铁+公交
上班耗时:10分钟+60分钟+30分钟=100分钟
无奈:
不爱车的人想买车
住在西五环石景山区鲁谷路附近的张先生,上班地在CBD。每次上班,他都须跨越大半个北京城。张先生是夜班编辑。每天的上班路,步行加地铁,最后换乘公交,他需走100分钟。但因为每晚下班都在凌晨左右,如何回家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惆怅,耗时变得彻底“不可估”,走两个多小时很正常。“很多时 候,须从单位打车到有夜班车的地方,打车费三四十元,经济负担加重;然后再乘车到鲁谷路附近,再步行10分钟回家。”
张先生说,去年冬天一天夜里,一位骑电动车的同事看他打不到车,便要载他一程,去磁器口赶夜班车,“上了电动车才发现这并不是个好选择。同事备有护膝,我坐在后面,在刀割般的冷风里,腿都被吹麻木了。”
“跋涉两个多小时后推开家门,才感觉每天‘摆渡’于这个城市的两端有多辛苦。”张先生说,如今,连他这样一个平常对车没有丝毫兴趣的人,也在忙着考驾照买车了,“说是8小时上班制,但多数人为上班付出的时间成本都太高了。”
呼声:
企业能否分散布局
在中关村海龙大厦做软件开发的桑小姐说:“按一般人的理解,文化单位多布局在海淀,商业单位多集聚于朝阳,中关村是高新电子产业的航母……这些 产业或行业的聚集区,一向令我们引以为傲;但这样的布局,可能会让分布在城市四面八方的上班族,为了喜爱的或是更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不得不天天长途跋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早在5年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统计的数据就显示:中关村有IT企业近4000家,员工近17万人。桑小姐说:“能不能使这些集聚的企业也分散布局到城市的四面八方?这是每个受‘摆渡’之苦的上班族的呼声。”
样本四:车主之痒
堵车时真想弃车步行
北五环早高峰时间。
出发地:苏州街
目的地:西直门
里程:7.7公里
交通工具:私家车
上班耗时:45分钟
着急:
参会人一半堵路上
家住苏州街的郑先生一直开私家车上班,抵达西直门附近的单位,一般情况下需45分钟,“近8公里路程,要经过中关村和西直门两大堵点,耗这点时间还算说得过去。但不可能总这么幸运。”
今年端午节放假,按规定调休,节前的双休日继续上班,但根据“尾号限行”的规定,双休日车辆不限行。郑先生当天还按平常习惯,早8点开车出门, 可走至西直门外大街,距单位不到500米时,平常不到5分钟就可通过的路段,却被堵了半个多小时,“很多车主实在被堵得耐不住性子了,就拉开车门站在路上 向前眺望。有人在长龙中发现单位同事的车,两人干脆就站在路上聊起了天。”
因为郑先生这天9点要开会,当看见前车往前刚挪了一步时,他踩上油门就往前跟,未料前车走了不到半米就急刹车,郑先生的车直接将前车的车灯撞裂了。
眼看要迟到,郑先生赶紧打电话让同事暂时“接车”并处理事故,他先去开会。可等他蹿到会议室,才发现十余位参会人竟有一半没到,“都在那段路上堵着呢。这天我从出门到进单位,花了65分钟。”
尴尬:
“稳手”免不了剐蹭
郑先生说,开私家车上班,并不一定总是方便快捷。“别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见路堵了,最坏的打算无非是步行,然后换车;但你开车被堵在路上,总不能把车丢下吧?更让人难受的是,越是被堵,越容易发生事故。”
郑先生说,他学车时,教练教导说,开车宁让三分,不抢一秒,“我刚开车那会,连教练都说,你这车算是白学了,开得还没人家骑自行车快。但现在, 一遇堵车,就连我这出了名的‘稳手’,也免不了跟其他车刮蹭,没办法,司机的脾气都被路给堵坏了,事故还能免得了?一出状况,自然延长上班耗时。”
■专家说法
分散布局提高通勤率
中国社科院城市规划与环境研究院规划室主任李红玉表示,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上班耗时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世界性的大都市 中,上班耗时取决于城市的主体功能性。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疏解的功能十分强大,那疏解通勤压力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比如纽约,其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功能性无法完全疏解,因此,这些城市的上班耗时都完全有可能超过“52分钟”。
“行业或商圈过分密集,对上班时间影响很大,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代商业需要高度密集的产业模式。国外的大都市, 都有类似北京CBD这样的功能区。”但同时李红玉认为,“一些服务业和很多政府办公功能区,应分散布局,形成一些城市功能组团,各组团有一定的间隔,每个组团既有就业,也有居住,这样,整个城市的通勤效率会提高很多。”
李红玉说,“在国外,许多大城市的周围分布多个卫星城,这些卫星城有各自的完整而独立的产业和功能,由于其功能齐全,生活水平和环境不比市中心差,且卫星城的房价毕竟不会很高,因此,很多住在卫星城的上班族,通勤时间也许只需十多分钟。”
■国外借鉴
建卫星城融四大功能
李红玉称,类似北京的圈层式城市发展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时期,也多有出现。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在上世纪的前半期,都曾出现 过单中心、高度密集的状况,后来这些城市重新规划发展模式,在城市周围建卫星城,各自担负一些城市功能。1965年,根据《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 划》,巴黎提出要建5座新城,不脱离巴黎,又与市区互为补充,构成统一的城市体系。新城极力寻求就业、住宅和人口之间的平衡,不搞卧城和单一的工业城市, 文化、商业和娱乐等设施被安排在新城中心区,使得新城居民能在工作、生活和文化娱乐方面,享有与巴黎老城同等的水平。世界上一些成熟的卫星城特别强调卫星城要具备居住、工作、休憩、交通四大功能,同时还要求应从人的需求出发点来建设卫星城。(记者 张永生 摄影记者 蔡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