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机会
后危机时代是中国加快资本形成和资源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并提供广泛空间参与国际规则的学习、适应和治理。对美国居民储蓄率上升不必过多悲观
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的迅速上升,促使中国的决策者和企业家在把握中国经济走势时,都必须更为关注全球的经济运行趋势,而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也会对 全球经济产生更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必须高度关注全球化在后危机时代的演进。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中国加快资本形成和资源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了显著的冲击,中国经济在经济刺激和经济转型动力推动下迅速复苏,无论是投资规模和信贷投放等,都表现出异常强劲的增 长。如果在发达国家经济运行十分强劲的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来对全球资源的强劲需求,进而成为许多摩擦的根源和导火索。但是,正因为危机时 期,中国能够保持更快资本形成速度来推进城市化,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依然相对低迷,这就给了中国经济一个良好的时间窗口来从事资源的布局。中国通过加速城 市化来扩大内需,增大了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在危机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途径。
因此,2010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的相对低迷,以及资源价格相对较低,为中国加速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机会。索罗斯说金融危机对美 国冲击最大,中国受益最多。实际上,这次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是受到的冲击较小,而得益的多少,还要看后危机时代,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后危机时 期的时间窗口及时进行良好的布局。大致来说,这种布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第一,资源的布局。中国要加速城市化,需要根据城市化加速的需求对全球资源进行布局。
第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位置。金融危机时期,许多已经在发达国家没有市场、利润率差的技术和企业、乃至品牌等,可能在中国依然有 很大的增长空间。能够推动中国在全球化分工的产业链位置提升的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市场依然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加工制造环 节的中低端,在金融危机平稳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应该是整合实用的产品、技术、品牌和资源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期,也是提升中国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的 好的时机。
第三,新兴产业崛起。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很有可能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并形成突破。中国加工制造能力很强,如新能源之类的新兴领 域等,有可能做的更好。同时,关注新兴产业,也可以使得中国的企业在向全球购买适当的技术和企业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全球产业波动的趋势,避免收购那些可能 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被淘汰、被更新的产业。
中国将有更为广泛的空间参与国际规则的学习、适应和治理
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的决策者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也保持了十分清醒的把握。不过,从总量看,中国经济即 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得中国的企业家必须要更多关注全球市场,关注全球规则。在国际规则领域,中国的企业家除了被动的学习和适应之外,还应 当更多参与,可以看到,这样的空间正在拓展之中。
美国的去杠杆化必然会导致中国部分外需的结构性萎缩,但是对美国居民储蓄率上升的不必做过于悲观的预计
从经济政策线索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的在应对危机时期的表现具有十分明显的对应,例如,在美国表现为去杠杆化、提高储蓄率、减少消费,在中国则 表现为再杠杆化、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同时减少对于出口的依赖。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储蓄率提升的幅度直接影响到中国出口可能受到冲击的程度,如果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大幅持续上升,中国的出口就需要作出大幅调 整的准备,这包括过剩的出口产能的转移和消化等。不过,从趋势看,不能对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做过于悲观的预计。从2009年的美国居民储蓄率的演变看, 上半年美国经济迅速恶化的时期,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一度达到7%,离格林斯潘上任之前的8%左右的平均水平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可以看到中国的出口一度面临十 分困难的局面。不过,从现在的演变趋势看,毕竟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体系来说是一个进步,美国居民的储蓄率要完全恢复到10多年前可能并不容易,现在美 国的储蓄率又下降到4%-5%之间,而2010年美国市场的主流预测是其储蓄率会进一步降到3%~3.3%之间,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消费者会腾出一部 分储蓄来重新进行消费,中国的出口可能出现超预期的恢复。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上升,也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新的增长空间,值得我们认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