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银行应用金融科技创新的四个着眼点
今后,银行应用金融科技创新的着眼点或关注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具备所有的工业门类。其他行业,也基本如此。从规模讲,中国具有从个体经营户、小微企业到跨国巨型企业丰富的企业层次架构。有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不仅不同企业集团相互有差别,即使是一个企业集团内部不同成员企业之间也有千差万别的关系,有上下级关系、管理关系、合作互补关系,也有纯粹的商业关系,更有单纯的财务投资关系。传统上,我们的投资人主要就是政府、企业、储户,现在有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投资人和众多的非持牌专业投资人,包括机构和个人。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融资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它们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们的投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银行应用金融科技不断创新来满足这些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运作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交通管理,因为交通工具的变化而变化,也带动了社会管理的变化。政府公共服务内容的增加、服务方式的丰富,也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跟进和服务于这些新的变化。这些年,因为互联网的应用,商业模式也有了许多新的创造,无论是企业对企业,还是企业对个人,甚至是个人对个人。新的商业模式,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将合作等行为也融入商业模式当中,商品交易、服务交易相互交融。这也对银行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强监管、严监管”已成常态。我认为这是与进入新时代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部分,将深刻影响我国金融的改革开放。这不是一时的政策变化,而是决定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和什么样的金融市场的一场深刻变化。这就是要建立一个法制化的、规则的、有序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只有这样的市场,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金融的创新,金融科技的应用,必须符合金融监管变化的要求,在合规合法、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技术为金融创新提供的可能性,空间是非常大的,需要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进行大胆的尝试。同时也要按照金融本身特有的规律,来审视各种可能性。总之,是利用创新的金融科技进行金融创新,而不是进行科技创新。
第一,银行要充分利用技术,进行内部管理和流程创新,实现内部营运、管理的科技化和数字化。人们一般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客户端产品的创新上。但是银行内部管理的信息共享、流程效率的提高、管理和营运成本的降低、风险管理能力的加强、科学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等,是产品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要在合规、符合业务逻辑和有效应用科技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必须实现银行内部营运和管理的科技化和数字化。只有内部管理和流程的数字化,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造银行的流程和架构,打通信息区隔、业务区隔、营销与管理区隔,为金融科技的金融化创造足够的空间。否则,仅仅是产品端的创新,金融科技走不远,更不要谈什么颠覆。比如,为客户创新一项产品,不仅要关注客户的相应需求、客户的体验,就银行内部来看,还需要对与客户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搜集与应用,整合与调配银行内部的各类资源。对这些数据的管理,既要给这项产品的创新提供支撑,也要满足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核算的需求。
第二,打通银行各类业务和产品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务。以前银行的不同业务是相互分离的,贷款、结算、外汇买卖、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等都是分离的。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打通不同的业务和产品的区隔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技术也为这样的打通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应该说,打通各类业务和产品的通道,不是有了金融科技才开始的。银行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以传统业务为例,信用卡业务最初解决的是支付和信用问题,随着技术的应用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现在实际上是贷款、清算、支付、兑换、提现等业务的整合。再如,银行为企业提供代发工资服务,是在做对公业务的同时把个人业务整合进来。现在,运用新的金融科技,我们可以把贷款、信用证、承兑汇票、存款、代发工资、清算、托收等业务和产品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模式或方案,在一个平台上提供通盘的服务。第三,打通银行服务与客户内部运营、管理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务。随着企业组织架构的发展变化,其内部管理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的管理需求,需要以金融的理念和工具来提升内部资金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的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率。现代企业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样,投融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传统上,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基本上等同于财务管理。现在一个集团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不是简单地把集团所有成员的资产负债表加总就可以。同时,由于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资金来源与运用,不仅要保持期限错配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更要确保不同融资方式与资金运用的合理匹配以及不同融资方式占比的合理性。这不仅是集团层面的问题,也是所有成员层面要面对的问题。因此,企业也需要以金融的理念来管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这方面,银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金融化的服务方案和工具,帮助企业建立管理资产负债表的能力。银行通过创新赋予企业金融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第四,打通银行服务与新商业模式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务。新兴技术条件下的商业模式,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商品买卖关系,需要有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与之匹配,同时这样的金融服务又能进一步促进这些新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例如,信用证结算就是把银行的服务和产品融合到企业的商品交易过程中。现在在探索的供应链金融,也是在寻求打通银行服务与商业模式的通道。在互联网条件下,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更需要银行的创新参与。万物互联,没有金融的参与,是不能走向成功的。我曾经走访一个企业。企业上游的原料供应商都是小微企业。上游企业把原材料存放到该企业的仓库,过了一定时间,该企业将货款结算给上游企业。这样,该企业账上不用反映应付款。但上游企业会有较多的库存,资金比较紧张。一般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核心企业提供担保。该企业不是不愿意为这些上游企业担保,而是不希望在账户上反映对外担保。我觉得可以应用技术手段,将该企业和它的上游企业与银行连在一个平台上,当上游企业将原材料存入该企业仓库时,由该企业开出电子仓单给上游企业。仓单必须注明:存入的货物、数量、质量、价值等信息,同时需承诺一定时期后该企业见单无条件支付货款或与仓单相应的货物。上游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将此仓单质押给银行融资。贷款到期,如上游企业不能按期还款,银行可以凭此仓单向该企业收款。这里的关键,不是单纯的仓单的质押,而是该企业对于仓单的见单无条件付款的承诺。利用科技要实现的是流程的简洁与快速、仓单的真实性和流转的安全性,也就是创新不能背离金融的本质。现在的商业模式,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传统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服务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人的生活提供服务的。现在有许多商业模式很难归类到这些服务业之中,如网络游戏。传统上也有游戏服务,比如棋牌室提供的是游戏场地和工具,而不是游戏,收取的是场地费和器具使用费。扑克牌生产商只是生产扑克牌这个商品,并不生产掼蛋这款游戏。网络游戏、程序开发社区生态等,诸如此类,品目繁多,这些虚拟经济中的价值媒介、金融逻辑、价值流转方式等,都与传统商业模式不一样。有人将其定义为数据服务、流量服务等。其中的商业模式也形形色色。这是金融创新服务的全新领域,需要更大尺度的思维突破。
银行应当积极探索的三大业务方向
一是资产管理。如何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做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为什么要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方面是使需要融资的企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让投资者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更重要的是丰富融资体系,分散社会融资风险。也就是说,要分流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要依据资管新规,明确自身的定位,创新符合银行角色的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广义的国际业务或金融市场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以人民币为基础的衍生产品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带一路”倡议会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与贸易,与传统的跨国投资、跨国贸易在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金融服务上如何突破简单的贷款业务,开展全方位、全新的跨国金融业务是未来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三是企业并购业务。我国企业并购业务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依然是初级的、不成熟的。银行如何为企业并购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这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创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