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进科技与金融相互赋能时代 —专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

2018-10-31 11:08 23754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驱动,金融业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新引擎、新动力,借助金融科技,各类金融机构在场景、获客、资产、风控等领域创新,带来了效率和盈利的提升。然而,金融与科技二者如何互相赋能,它们之间的边界如何界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作用,它们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业内深思。

—专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



来源:《贸易金融》杂志2018年8月刊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驱动,金融业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新引擎、新动力,借助金融科技,各类金融机构在场景、获客、资产、风控等领域创新,带来了效率和盈利的提升。然而,金融与科技二者如何互相赋能,它们之间的边界如何界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作用,它们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业内深思。


贸易金融:近年来,科技如何赋能金融正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贲圣林: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互相赋能”。金融业的科技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信息技术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技的赋能使金融行业大大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也使服务的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反过来,科技创新带来的一些新兴产业和企业,它所需要对应的金融服务,也就是金融赋能科技也需要一些新的形式。比如,对于以信贷为主的一些传统的银行已经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些新经济和新产业所需要的相应的服务,催生了包括PE/VC等股权型的新兴金融产业和与新经济相对应的新金融模式,其中也包括众筹等。所以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金融处于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心地位,这两个作用都非常关键,二者相互之间的融合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贸易金融:不可否认,科技已经使金融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对现有的金融体系带来怎样的挑战?


贲圣林:事实上,科技改变金融结构的现象已经发生,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重要趋势. 虽然在这个趋势下,金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如信任信用是基础,风险定价是关键,但是金融的手段、金融服务的方式、金融产品的种类、金融风险呈现的形式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可以说整个金融行业的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IT信息化阶段”,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信息技术起步开始,到现在几乎每人都有信用卡,这背后都是信息技术的支撑。到了20世纪60年代,ATM机器开始出现,再到后来银行客户管理系统(CRMS)的应用等,都属于金融IT信息化的过程。所以金融行业内部包括中后台信息化集中管理,线下业务线上化,都令其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阶段在国际上持续到90年代中期,大概有50年的积累与沉淀。


第二个阶段则是“互联网金融阶段”,从1995年到2015年左右近20年的时间。这个阶段,银行的业务、产品、服务呈现泛线上化、移动化特点,同时以移动支付以及P2P、网贷、众筹等业态的兴起。


从过去的一两年开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正逐步进入所谓的“智慧金融阶段”,有人比喻是以“ABCD”技术,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为代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安全技术为中心(所以也有人说是BASIC组合),金融可以真正达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微不至。在这个阶段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对金融行业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甚至应该说是革命性的。


贸易金融:您认为我们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过程中,特别是在智慧金融这个阶段有哪些问题存在?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贲圣林:在这个过程中,挑战是很多的,既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更多普惠金融的可能性。金融科技可以让普惠金融这样一个包容性金融的人类梦想离我们的现实更加接近,但是挑战也是非常多的。


第一个挑战是有些技术还不够成熟。比如,区块链技术虽然很有潜力,但是它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大面积应用还需要时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发挥就牵涉到数据的规则问题和数据的使用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规则与制度的建设就变得极为迫切与关键。


目前看来,在金融行业,比如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数据的采集标准问题、使用权问题,数据归属权问题,技术标准问题,这些制度规则的制定都还非常滞后,再加上世界范围内对于金融科技或者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本身发展也不均衡,中国在数据采集和使用方面相比国际还存在较多不成熟和不良的做法和现象。如在欧洲,最近实施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数据的采集、保护和使用转让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如果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类似这样的统一的标准,我们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国内的监管规则不仅落后于许多发达经济体,也是远远滞后于我们的行业实践。


综上所述,一个是技术的不断成熟,另一个是制度规则快速的建立,行业标准的统一。这二者的不断完善和相互作用将左右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最近的网贷行业“爆雷”不断,有不少原因是因为规则不清晰,监管不到位、标准缺失造成的。


贸易金融: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加强监管力度,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贲圣林:从政策层面到规则层面,首先,中央与地方应划分清晰金融事权。哪些权利与职责属于中央的,比如银证保大家很清晰是归属中央的。新的金融业态,比如支付是由人民银行监管,但是网贷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法无天”状态,即便到今天许多地方仍然不明确。


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地方的监管能力跟不上所需承担的监管责任,跨区域经营的金融业态和属地化管理的监管机制相冲突等问题日益明显。互联网金融本身区域概念比较薄弱,我们的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手段都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属地化监管了。


最后、地方监管标准应该统一。比如,在P2P备案问题上,由于各个城市的条件和门槛尺度并不一致,这就会导致监管套利,这说明我们监管理念、监管方法、监管能力都有待改进。


当然,还有准入门槛的问题。比如,传统的银行牌照准入门槛有些偏高,但像网贷,此前基本无门槛,直到后期,才对注册资本金、股东资质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上恰恰相反,互联网金融的隐性门槛不低,虽然政府没有明确,但是实际上隐性门槛非常高,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背景,有对金融的敬畏之心,要有以服务社会、服务普惠金融为导向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网贷这样具有普惠性质的新金融业态做好。


贸易金融:如何用科技金融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贲圣林:第一,信用体系是一切的基础。为什么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成本比较高?是因为交易成本很高,因为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基础不扎实,企业需要甄别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发布的信息是虚假信息还是夸大信息。


第二,如果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无论是借款人还是小微企业作为借款人或是投资人、金融中介机构自身信用不健全,自身的行为不理性,甚至带有欺诈性质,那么再好的技术、再好的治理都于事无补,只会让不良影响不断扩大,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社会信用的整体建设非常重要。据了解,现在已公布的社会失信人员已经达到1200多万人。根据粗略计算,除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群、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失信人员在社会群体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规模高达5%甚至10%,甚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社会信用环境里,从事金融业务是非常有难度的。


贸易金融:我们有没有办法比如利用科技手段使得信用体系更加完善呢?


贲圣林:当然有。比如大数据技术可以赋能反欺诈,可以更加精准地将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分析清楚。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中小企业的历史财务报表不能作为甄别其风险的依据,何况很多个人、中小企业也没有报表,即便有报表也不一定可信。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企业每年增长规模、供应商发货量、货运公司物流批次等甄别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这些数据可能更加精准,更加实时,更加真实。从个人层面,可以通过分析你的消费行为、出入的场景,甚至通过你的朋友圈,都可以折射出个体的社会信用跟财务信用状况。所以科技手段在有效的、精准化的反欺诈、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贸易金融: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欧洲和美国应该远远领先于中国,他们对于金融科技运用反而非常的克制和保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贲圣林: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从需求角度讲,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市场,传统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发达。已覆盖了相当多的人群和他们的基本服务。但是相反,欠发达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往往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个人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正是因为这种服务的滞后,为新的金融服务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所以消费者、中小企业这些受传统“金融压抑”的主体,是激发新金融爆发与创新的有生力量。这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是相对比较欠缺的。


第二,从供应端来讲,在中国,银行虽然规模大,但是在获取客户的能力、服务客户的效率、甄别风险和风险定价的能力等方面都应该说是比较欠缺的。特别是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银行的反应速度相对比较慢。


第三,体制问题。发展中国家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往往是国企,国家控制的,他们主要以批发业务为主,往往是服务国有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不可否认,它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它的弱点就是反应太慢,在市场快速变化,特别是面对新兴产业带来的冲击往往反应太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从体量上来讲在全球都是很大的,但在自身能力上是不强的。相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世界一流的,他们是通过自身打拼和竞争脱颖出来的,这就是他们发展非常快的原因。


当然我们最大的力量是中国的消费者,因为我们拥抱了新科技、拥抱了新业态、拥抱了新金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的消费者成就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消费者放弃或者让渡了一些个人隐私,但是相信这个问题会在未来得到较好的解决。


贸易金融: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现在如何对自身进行定位?


贲圣林:二者应该是协同的关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机构,其自身就是最早一批科技的使用者。像信用卡、ATM等等背后都是信息科技在金融行业率先使用的例子。


所以金融行业传统意义上来讲跟科技并不陌生,但是过去这段时间科技发展速度更快,金融行业由于监管、自身的惰性等原因,相对来讲进步比较慢了。但是经过这一轮金融科技浪潮,金融的科技化首先是传统金融、主流金融机构的科技化的趋势在加深、在加速。这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五大互联网公司达成合作可以看出,金融正在走向科技化。同样,互联网企业也在走向金融化,科技企业日益涉足金融或类金融服务,这是双方相向而行。持牌传统金融机构专业性强,拥有公众对他们的信任,但是缺少活力和互联网基因。而互联网企业有活力,其风格相对比较“任性”,在金融严谨性方面相对欠缺,所以相互之间有很多补充。


贸易金融:是不是它们两者之间发挥作用应该是不同的,或者方向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贲圣林:是这样的。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他们可能更加擅长提供批发型的业务,比如大中型客户、大型机构、大型企业的大宗业务,包括个人业务里面的贵宾理财、私人银行这块。这些高净值客户,往往是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擅长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小额分散,无时无刻不在,由于它的科技元素可以触达的面和范围更广,再加上可以7×24小时服务,更适合小微客户、和大额客户的小微零散需求。


比如,私人银行客户进行大额理财肯定到国有大行,但是日常到星巴克买一杯咖啡,或是去超市购物,支付的时候可能就不用银联卡而选择第三方支付了。


所以互联网金融跟传统金融之间应该说有一定的边界,虽然目前在技术不断动态变化过程中,有些边界不是很清晰,但是这一点其实需要明晰。从企业自身的定位角度来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互联网企业就是要专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在这一领域有所为。而像一些大额、大型客户、大宗业务并不是其所擅长的,也并没有比较优势,就应该有所不为,交给传统金融机构去完成。

9
标签: 圣林 浙江大学 金融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浙江大学蔡亮教授:踏实做好区块链关键技术研究,尤其是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联盟链

2021-04-26 16:52
65657

第八届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春季)在北京隆重召开——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助推金融强国建设

2024-03-23 09:05
106116

中银消费金融多管齐下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2024-03-15 11:22
247641

中银消费金融多管齐下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2024-03-15 11:22
248944

中银消费金融多管齐下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2024-03-15 11:22
246802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