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与财政部互怼开撕:财政“耍流氓”、央行“小央行”

任涛 |2018-07-17 23:2114452

这两天,市场上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央行与财政部互怼”的新闻上,互怼内容可谓是干货多多、精彩纷呈。

作者:任涛  

来源:博瞻智库(ID:Bzzk-research)


这两天,市场上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央行与财政部互怼”的新闻上,互怼内容可谓是干货多多、精彩纷呈。

一、简评及一些思考

央行认为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不作为,在耍流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财政政策应主动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而不能被动等待,特别是要学会如何高效率的花钱。财政系统则认为目前央行的决策理念不及预期,仍然属于“小央行”的决策思路,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此次开撕由央行研究局长徐忠博士掀起,相较于央行研究局局长直接出来喊话,财政系统的回怼则是通过匿名完成。也许央行对财政政策可能积怨已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某些领域出现分歧要属正常,但公开说出来毕竟还是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实际上有点无力的。

(二)我们回想到本轮债转股,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变相注资,虽然这是用银行自己的钱去成立金融投资公司,和1998年那一轮债转股财政部有点类似。但是,此次债转股财政部并没有掏钱,所以央行可能心理不太舒服,也有了央行并无主动宽松意愿和央行去履行出资人的角色等提法,所以债转股降准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了8700亿元。

(三)虽然国有金融机构等受央行政策约束,但国有金融机构的控股股东为财政部,央行对国有金融机构的约束实际上是受财政部制约的,例如2004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申请扩大经营范围时,当时成立没多久的银监会便指出,会征求和尊重财政部的意见。

(四)央行和银监会管辖金融机构,但是国有金融机构的权益端受财政部控制,金融机构的资产端很大程度上又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等),而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形成的债务又和地方政府财政扯不清关系,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资产端和权益端对财政系统均有比较大的依赖,这也就是说,在分析金融机构时,财政部、央行、银监会是并行的,而财政部的问题则可能更为隐蔽。也难怪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只知一行两会,而不知财政部。

(五)近年来的经济政策一直是“积极财政政策+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央行在发现单纯的货币政策可能没办法完全发挥效用时,结合国际背景,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构建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政策框架,这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对财政政策不作为的一种回应。

(六)从表面现象来看,财政政策肯定是积极的,特别是2009年的四万亿、营改增以及后面的PPP、债转股等等,均可以看到财政给我们一种非常积极的表象。但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债务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如国有企业的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等,因此央行说财政政策有问题、效率低可以说是义正言辞。

(七)中央本来计划的去杠杆政策应该是“财政政策限制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货币政策中性偏紧+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约束”的组合,但是在这些政策出台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反复,如地方政府想法设法以各种形式进行举措、金融机构想法设法进行“伪创新”、刚性兑付已深入骨髓、房地产问题屡禁不绝等等。现在来看,可能也只有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约束是立竿见影的。

(八)财政政策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刀切,但是由于软约束的制度性因素在,一刀切的问题很容易被蔓延,本来应该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信用收缩问题,却不可避免的波及至其它企业。

(九)央行还可以通过结构性政策来达到其想要的目的,但是央行本身并不想宽松,2017年底的GDP规模在83万亿元左右,而目前的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则分别高达177万亿元、183万亿元、173万亿元和129万亿元,M2、社会融资规模和存款均为GDP的2倍左右。可以说从数值上来看,实体经济本不应缺钱,央行再注入资金无异于饮鸩止渴。

(十)央行希望维持目前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现状,不想被裹挟放松货币政策,因此主要寄希望于财政政策能做点事情,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但是,目前的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金融机构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共犯和同谋。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寄希望于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但说实话从量上来讲,央行的确也没有放松的空间了,即便强制性放水,也无济于事,这就像在沙漠里滴一滴水一样。央行希望财政部能够多做点事情,减轻实体经济非金融成本等负担,激发实体经济再生产的动力,同时打破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地方政府等领域的依赖和信仰。老实讲,这些都不容易。

二、央行怒怼11个重点梳理:中国财政“耍流氓”

央行怒怼财政部的文章其实比较浅显易懂,且有很多干货,当然也有不少的埋怨,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财政部觉得自己的权力太小,所以要像美国财政部一样需要回笼权力,包括把发改委、商务部的一些职权纳入其中等等。

(二)财政透明度较低,信息披露避重就轻,财政报表一般人看不懂,基本上不受监督。

(三)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赤字却越来越低,财政政策没有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功能,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四)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和短视,特别是对地方隐性债务、养老金缺口、化解产能过剩、杠杆率偏高、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方面。

(五)各级政府有4-5万亿元的国库存款,一边存钱一边借钱不合理,现在还没有充分利用好手里的钱就开始借钱不合理。

(六)财政部门要学会如何把钱花好,否则看似表面上的“减税”反而却增加了减税对象的负担。(七)之前国有金融企业的注资,实际上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银行购买再去向银行注资)来去注资,这里面央行帮了很大的忙,财政并没有真正的钱。现在去杠杆下,财政部要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

(八)财政部如果管不好国有金融机构,干脆直接让央行或其它部门来履行职责得了。

(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属于政府债务,不应将这些隐性债务一推了之。

(十)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是因为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这里金融机构是比较弱势的。

(十一)未来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还可以做得更好,经济下行压力下更要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功能,要更积极、更有效。

三、财政系统回怼9个重点梳理:中国央行“小央行”

(一)赤字率是否上升和财政政策是否积极没有必然关系,赤字规模和财政政策力度之间也不能简单等同,这主要是因为口径的问题,事实上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二)央行质疑中央财政虚假注资金融机构的说法是非常不专业的,这恰恰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体现。

(三)财政部承认1998年注资国有金融机构实际上是由全体纳税人出资,并非是靠银行自己和央行帮助。

(四)金融机构不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受害者,而是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

(五)地方政府压低纳入政府债务的存量债务不是有意赖账不还、等着违约,主要是为了出于政绩考核和风险指标的考虑。

(六)金融机构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扭曲了金融市场、不利于打破刚性兑付、为新增隐性债务打开了方便之门、刺激金融机构继续“创新”、助长了违规举债融资,隐蔽更强、风险更大。

(七)“对地方债务控制后,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所以要增加中央赤字”、“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就要财政加大注资力度”等政策建议在逻辑上显得草率。

(八)中国央行不仅存在现实差距(如人民币国际化、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等),在决策思路上仍然属于小央行。

(九)一些内部专业人士主观上对央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足够重视,由央行控股商业银行意味着明显倒退。


33
标签:财政部 财政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财政要过几年紧日子”

2009-03-06 10:06
1099

财政部: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2024-11-13 11:32
18622

财政部公开征求意见:划定可用于弥补亏损的资本公积金范围

2024-11-05 15:02
41564

美国财政部将1个中国实体加入特别指定国民清单

2024-08-22 13:30
89554

财政部: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2024-08-05 11:40
50392

财政部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

2024-07-31 14:05
4088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