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告急:存款都去哪儿了?
2017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感受到了吸收存款比之前更难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现状,而存款又到底去哪儿了?
来源:王剑的角度(ID:wangjianzj0579)
作者:王剑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本文发表于《金卡生活》2017年12期
转自:金融行业网
2017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感受到了吸收存款比之前更难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现状,而存款又到底去哪儿了? 我们知道,M2(广义货币)中的大部分是存款,外加一小部分M0(流通中的现金)。M2中的存款包括一般存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图1)。我们日常所谓的“拉存款”,其实是指一般存款,而非银行存款一般由同业业务部门负责。另外,在业务实践中会常常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保险公司存款是非银行存款,但在考核、监管的角度,往往按照一般存款来进行处理。因此,本报告将简化处理,将M2中的一般存款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图1 货币的构成 存款到底有多紧张? 通过了解全行业的存款增长数据,大家便可知晓今年具体的存款形势。 第一,存款同比增速。以两个口径的存款同比增速为例。 首先是全部存款,即一般存款加上非银行存款,也就是M2-M0(图2)。自2011年宏观调控以来,存款增速一直处于下行态势。这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有意为之,因为货币供应量是中国人民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之一。2015年由于货币宽松政策,存款增速在短期内上行,然后又继续下行,同时国内“去杠杆化”也在持续进行,直至今年下半年,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这是业内“存款难”现状的根本原因——整个锅里的米少了,但还是许多人要吃饭。 图2 2011年1月-2017年9月全部存款的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其次,如果更换口径,只统计一般存款,则另有意味(图3)。一般存款与全部存款增速情况相似,区别在于一般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15年上半年非常低,一度低至7%以下,然后开始反弹,直至2017年增速再次回落,但尚未构成新低。 图3 2011年1月-2017年9月一般存款的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那么,2015年上半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包括非银行存款的全部存款增速并没有下降过多,而一般存款增速则大降,这主要是因为一般存款转移至非银行存款。其实就是大家纷纷购买各种资管产品,而资管产品募集到资金,便存放于银行,从而形成非银行存款,2015年开始,非银行存款大幅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资管产品中,份额最多的是银行理财产品,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存款与现金达到5万亿元以上,并且当年新增数为1万亿元。相比于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宝的份额则少得多,因此,大家也不必把分流存款的原因,全部“戴”在余额宝头上。 总之,存款增速的下行态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会在低位徘徊,这几乎已成定局。 第二,存款当年的累计增量。由于银行“拉存款”的任务,一般是按“增量”来下达的,因此,可以参照存款在本年较上年末的累计增量的数据(图4)。 截至今年9月,一般存款新增9.3万亿元,全部存款新增10.3万亿元。而去年9月,两者分别新增12.5万亿元、12.2万亿元。很显然,不管是一般存款还是全部存款,今年数据较去年数据都有所下降,因此,存款的压力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各位银行业务员年初领到了不低于去年的存款增量指标,那么行业内铁定有人要无法完成任务指标了。 图4 2016年1-9月与2017年1-9月存款增量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接下来,再来观察2014-2015年的情况(图5)。2014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量仅为8.2万亿元,非银行存款全年新增3.8万亿元。2015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11.7万亿元,但是非银行存款在年底压缩的情况下,仍激增4.4万亿元,并且非银行存款在前7个月内,增长迅速,激增6.1万亿元。背后的原因,依旧是上文提及的资管的大发展,使得一般存款被分流。 图5 2011-2017年9月存款增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因此,今年乃至明年,全行业依旧会处于存款增量变小的形势中。通俗的说,就是锅里米少了,却还是有许多人要吃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更多人在吃饭,因为新银行和新网点仍在继续发展,所以最后导致大家只能拼抢得更凶,而存款荒也只能继续存在。 存款被谁“抢”走了? 今年存款增速(增量)有所下降,导致大家拼抢存款更为激烈。那么先来了解一下大家拼抢的结局如何。 首先是存款在各类银行之间的分布情况。为了统一口径,此处的存款数据全部使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数据,该口径与上文M2存款类别的口径略有差异,但M2口径中并没有找到最新的四大银行的数据。银行分类以该表分类为准,分为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两大类。 根据该表数据,2017年以来,大型银行的存款占比,即大型银行存款占全行业存款比例,也就是市占率,开始见底回升,9月末存款占比为53.37%(图6)。而在过去几年中,存款占比虽有小幅波动,但大方向仍是长期向下,中小型银行在“抢食”大型银行的“存款蛋糕”。而今年以来,这一势头却被扭转。 图6 2015年1月-2017年9月大型银行的存款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同时,再细分为个人、单位(对公)存款口径后,笔者又有不同的发现(图7)。大型银行的单位存款占比在今年以来有显著回升,已形成明显的拐点。而个人存款方面,9月末数据略微有所改观,但无明显改善,大型银行依然处于守势状态(图8)。 图7 大型银行单位存款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8 大型银行个人存款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所以,笔者将上述现象总结为:一是在全行业存款增速(增量)下降的背景下,大型银行的存款市占率却上升,“抢到”更多的存款增量。二是大型银行在争夺对公存款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在个人存款方面表现不如前者。 上述这些情况,在某些大型银行的调研中便可以知晓。而我们在后续阶段仍需要保持研究,为何今年以来,大型银行突然间“抢到了”诸多的对公存款。 “抢”存款秘籍是什么? 首先,先来回顾今年的行业背景。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整体流动性偏紧。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正式实施了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各类银行资产的规模扩张给予遏制。另一方面,银监会于3月底开始启动一系列监管检查,遏制银行各种监管套利的业务模式,原先投放非标等存在监管套利嫌疑的业务,开始显著收缩。基于此背景下,对公存款的优势开始向大型银行倾斜。 其次,从两个步骤出发。一是存款的派生来源,二是存款派生后,被存款人不断转移的支付,最终存款会停留在谁在账户上。 第一,存款派生环节的解释。第一个步骤,银行以自身资金,即表内资金,向实体企业投放信用,以信贷为主,外加同业投资(非标、代付、买返)与购债。企业得到资金后,便形成存款,这也是M2派生的过程。大型银行的信用投放一直以信贷为主,而过去中小型银行的信贷额度有限,因此会大量动用同业投资等手段来进行。信贷和同业投资有一处重大差异,也就是银监对信贷的代付要求。具体而言,在大部分信贷的投放过程中,放款银行按照监管的要求,直接把款项打给借款人的用途方。例如,借款人申请贷款用来购买原材料,那么放款银行就会直接把钱打给原材料的供应商。这时,这笔新派生出来的存款,不一定是存在放款银行,而是存放在原材料供应商的开户行。所以,此时银行争夺存款,比拼的是谁争取到的企业的基本户最多。毫无疑问,大型银行的企业基本户是最多的,于是他们能够取得更多的企业存款。 但在过去几年中,盛行的同业投资,则没有代付要求。中小银行通过同业投资向某借款企业放款,那么,他们可以先以自营资金购买一个资管产品,再让资管产品通过某通道,把资金投放给借款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打款给原材料供应商的。此时,该银行便会让这家企业在其下进行开户,于是这笔新派生出来的存款,就顺利地存在了自己的银行。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前几年同业业务有优势的银行,其存款也表现不错。 如今,整个监管环境有变,同业投资量收缩,存款由信贷业务派生的比例有所上升,那么,拥有更多企业基本户的大型银行,就有明显的受益(图9)。 如果再将其进行细分便可发现,今年的信贷以对公中长期业务和个人中长期业务为主,前者主要是一些基建项目,后者主要是一些按揭贷款。所以,存款的走向自然是先去基建上游供应商和卖房人的账上,包括一手房开发商和二手房房东。 图9 当期新增M2中信贷、同业的来源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存款转移支付环节的解释。存款由派生而形成后,钱款便会在市面上流通。如原材料商得到钱,就会去支付员工的工资,或再去购买其它的原材料,支付其他的费用。存款就像经济的血液,在不同人员间“流来流去”。最终,有些钱可能会退出“一般存款”,比如被提现成M0,或者员工拿到奖金去购买理财产品,变成非银行存款,但大部分存款还是留在一般存款中,不停地在不同的企业、个人的账户间转换。这时,银行如想要获得该存款,就必须比拼各自争取到的企业、个人的基本户。 因此,第二个步骤的结论与先前阐述的一致,存款会落到基本户更多的银行,也就是大型银行下。 研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 在M2派生渠道回归为信贷的背景下,争取基本户成为了银行“拉存款”的利器。但这事,显然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而是长期为客户提供各种产品与服务,最终积累下来的结果。在基本户方面,大型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优势最为明显。大型银行拥有全国性优势,而在地区内,城商行、农商行也有着一定的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性股份银行的基本户底子最薄,存款压力最为巨大,尤其在前几年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耕耘基本户上的银行,未来还将面临存款的惨烈竞争。 更让中小型银行雪上加霜的是,在过去几年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中,特别是近一两年来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使得中小型企业数量明显收缩,过剩产能被淘汰。比如,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上看,2016年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分别为9631家、52681家、316287家,分别比上一年减少2家、1389家、3158家,而这些中小型企业原本是中小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 (编辑:葛辛晶) 延伸阅读——存款增长乏力负债成本上升 银行4季度债券配置受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存款增长乏力叠加负债端成本上升,年末银行整体呈现“钱少”、“钱贵”的特征。这也抑制了银行资产端的配置,尤其是对债券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将受到较大影响。 平安证券宏观研究组认为,目前金融去杠杆之下,存款派生增速减弱,银行购债意愿降低,是当前债市持续性疲弱的重要潜在原因之一。考虑到这一逻辑将在今后大概率延续,债市未来的风险性不容忽视。 “四季度我们也没钱来做债券配置盘了,资本补充渠道有限,资金都尽量往信贷方向走,明年上半年才会有自营资金来做债券配置。”一位华南股份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表示。 不过也有大型农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称,还是要看低成本负债的获取能力和资金的机会成本。该行今年存款增长势头不错,因此债券投资无论是配置还是交易都有需求。“我们是以国债配置和同业存单投资为主,考虑到免税效应和资本耗用,目前的国债收益率还是有比较好的配置价值,而3个月同业存单的投资则更像是现金管理工具。” 银行年末“缺钱” 四季度银行有多缺钱,从两类存款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一类是包括对公和零售在内的银行存款,一类是同业负债。央行数据显示,10月整体存款增长1.06万亿元,但其中包括财政存款1.05万亿元,如果扣除后者,10月银行体系的存款几乎没有增长。 存款增长乏力也是今年以来的持续性特点。国泰君安[股评]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剑日前研报认为,今年存款更多地落到企业基本户更多的银行,也就是大型银行下,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基本户底子最薄,存款压力最为巨大。 银行同业资产的压缩也导致派生的存款继续减少。“因为现在很少用同业负债来支撑债券业务,一方面是利润太薄甚至倒挂,另一方面是和监管脱虚向实的要求不符,所以都是用自营资金在做。”一位华南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不仅“缺钱”,四季度还“钱贵”。整体来看,银行同业存单利率、回购利率、理财利率均出现趋势提升,凸显负债端的压力。其中,3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从9月中旬的4.34%逐步抬升至目前的4.87%;3个月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则由8月中旬的2.8%升至目前的3.57%。 这也促使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性下降。Wind数据显示,10月末8家A股上市股份行同业存款累计发行余额约为2.54万亿元,较6月末减少近4500亿元,其中不少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同业存单余额都出现明显压缩。 四季度配置盘少 负债端的增量与成本压力,抑制了银行资产端配置。对今年存款增长压力明显较大的股份行和中小银行而言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一、二季度银行的债券类资产投资相对活跃,而且一直是配置需求大于交易需求,到三季度就做得少了。”前述华南股份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称,“四季度因为确实缺钱,配置盘基本没动,交易盘也比较少,而且临近年末,都在忙着年底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 该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全行目前的加权风险资产状况,以及资本补充渠道较少,该行有限的资金都尽量往信贷方向走。“今年银行在资产配置上都是偏向投放贷款,自营资金少,同业负债成本高,就只能压缩债券投资。” 中金固收分析师陈健恒则认为,10月以来债券收益率持续上升,比较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银行缺存款配置债券,导致债券尤其是利率债的供需关系恶化,推动了无风险利率的上升,并滞后传导到风险利率。 此外,按照近年经验,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和优先股往往集中于年末发行,其中2015年和2016年最后两个月的优先股发行占比约为30%。虽然二级资本债和优先股多以银行间互持为主,但仍会占用银行相关指标,也凸显银行MPA考核压力,进而影响到配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上市银行优先股普遍集中于9月后发行。境内银行中,建行等4家银行境内优先股发行已通过发审委审核,累计发行总额1175亿元。这些优先股预计都将在四季度完成发行。 不过,也有华南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该部门主要对接理财资金,有刚性的债券配置需求,因此并没有明显减少债券配置盘,现有配置以信用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