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共赢效果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和投资疲弱,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上扬
作者: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和投资疲弱,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上扬,推动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同时对东道国税收和就业贡献增大,对外投资的双赢效果显著。目前中国的对外投资亮点纷呈,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流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并超过了吸引外资水平,同时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关系发生逆转,对美投资首次超过了美国对华投资。
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多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并首次实现资本净输出。中国对外投资已大幅增长多年。自2003 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且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5.9%。进入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金额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55.3%。
中国对外投资结构逐步多元化,并向着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对外投资的早期,投资主要集中于矿产、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当前,投资领域已非常多元化,涵盖了国民经济19 个行业大类。虽然中国对外投资在高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依然偏低。但当前这一趋势正在发生转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步向高技术领域、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倾斜,在制造业、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出现了大幅增长。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1——11月,流向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297.3亿美元,增长151.9%;流向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92.3亿美元,增长249.9%。
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势头强劲。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蓝皮书显示,制造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中国制造企业正通过资本不断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并扩大全球版图,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对制造业的投资2015年的增幅达108.5%,投资额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7%。在企业并购方面,制造业优势尤为明显。2016年1——11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项目561个,交易金额达824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其中制造业并购金额近230亿美元,位列各行业首位。制造业“走出去”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深化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布局,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虽然我国面临一定的资金外流压力,但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对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首先,企业的对外投资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一样,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促进中国经济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可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土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和交流互动,获取并掌握前沿技术和要素资源,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创新研发思想,经由公司内部渠道转移至国内母公司,从而实现母公司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边际产业转移到较国内产业层次更低、更具产业扩张空间的国家,以此获得成本优势,获取产业转移价值,同时,也为国内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通过这一过程,国内经济将会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当前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使得以产业转移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机遇。
其次,通过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频繁,借此获得了先进技术、品牌、海外资源、市场渠道、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等。目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更多的是全产业链上的全球化发展布局,使得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紫光集团继入股台湾矽品精密和南茂科技后,于2016年5月收购惠普公司旗下新华三公司5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通过收购,清华紫光逐步实现从芯片设计与制造,到设备研发、软件与系统集成的IT全产业链发展。
第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加快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布局,推动企业的创新步伐。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报告》显示,在家电领域全球排名前10位的创新企业中,有3家中国企业,位列前三,分别是美的、格力和海尔,发明专利数量远高于位列其后的松下、三菱电机、三星等企业。例如,美的集团全球化发展迅速,已拥有四级研发体系,在海外6个国家拥有7个生产基地,产品年销量近3亿台。在“走出去”过程中,为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美的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看得尤为重要,集团的知识产权战略从创新竞争力及品牌竞争力的布局、全价值链的风险管控、知识产权资产的管理及运用、信息战略指引等几个方面,为全球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有利于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新秩序。当前以英国退欧、欧洲民粹主义抬头、反对自由贸易的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为标志的“逆全球化”现象,并不能表明全球化趋势正在或将要发生倒退。全球化经济规律是现代生产力的必然产物,不可能被逆转。我们应顺应全球化的客观规律,以积极的战略和行动来推进它,要包容以TPP、TTIP、RCEP等为代表的各类区域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包容性全球化。
全球化依然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但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关键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水平低;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企业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工会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受阻;应对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的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企业、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合力加以解决,以使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并“走进去”,发挥对外投资对企业自身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需加强监管和引导。对外投资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意义不容低估。要使对外投资发挥其最大效果,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坚持对外投资“企业主体、市场原则、国际惯例、政府引导”的原则下,将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和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结合起来,密切关注一些非理性投资,比如金额较大的非主业投资,具有明显风险的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的投资,督促企业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建议企业审慎决策。对于那些对实体经济无益、主要基于金融考量和财务决策的大型收购项目,要采取一些必要的临时性的限制措施。在监管的同时,政府还需发挥鼓励与引导的作用,为对外投资制定宏观的战略或指引,引导企业以技术和效率寻求为主的对外投资活动,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向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
企业要进行理性投资和必要的风险防范。在企业方面,在进行对外投资时要尽量坚持投资领域与主业的相关性,将投资向有利于企业技术提升和产业链布局的领域倾斜;在海外经营发展时,要不断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善与当地工会的对话机制,主动履行当地社会责任;在投资前和投资后,都要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购买必要的法律服务,对项目和交易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还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风险评估。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全球化的核心体现。未来中国全球化的发展取决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取决于中国企业成规模、高水平地“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参与到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当中,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中国企业才能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推动中国全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