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的符号化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把人视为“符号的动物”,认为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是以符号为媒介的。
来源:汽车行业发展与研究 贾新光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把人视为“符号的动物”,认为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是以符号为媒介的。
《汽车时尚报》总编辑莫非认为:“如果有机会仔细研究国外的专业评测和消费者报告,相信大多数国人会感觉异常惊讶,这里面固然有品牌认知和使用习惯的差异,更多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对汽车“符号消费”的习惯--不仅仅是追求奢华,还有很多,值得详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符号特性非常明显,比如中国的八卦就是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三个这样的符号为一组,可以组成八种形式,分别代表八种事物,也就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卦互相搭配又推演出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它的标记”。原始人认为自己的祖先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何星亮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在民俗中,有着极为复杂的符号体系,传达着丰富的传统观念、文化信息,红双喜、大红毡、大花轿、红盖头、红灯笼、红蜡烛、大红花等等,传达出结婚喜庆的信息,松、鹤、鹿、桃、南极翁都传达的是长寿的信息,松竹梅兰菊荷,代表高尚的品德和气节,爆竹、月饼、元宵、粽子等等,都传递了不同的文化信息。
现代意义的符号学认为符号由三部分组成(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观点):符号所指的事物,被称为“物像”;符号的形式,被称为“再现”;符号的感觉或意义,被称为“解释”。
在现代社会,人们所消费的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符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商品供应越来越丰富,消费品的稀缺程度减弱,人们追求使用价值的需求得到满足,消费社会越来越多地把人们的消费兴趣转到商品的符号意义方面,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从对商品的拜物教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
通常认为,我们所消费的物是一个没有生命、缺乏个性、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比如汽车,从功能上看,就是一种代步工具,或者说是具有动力系统、不需要人力或畜力推动的运输工具,在历史上,人类还曾经使用马或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从这一点看,汽车就是汽车,就是交通工具。
但是在符号学看来,除了运输功能之外,汽车还具有个性,这里的个性不是机器功能的区别,比如说品牌的选择,就是不同个性的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其实在汽车设计时就开始考虑到了,也就是在设计汽车的同时设计了符号,或者是打上符号的烙印。当人们选择汽车时,就是一种人的个性同汽车品牌个性之间的互动,汽车作为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完成,就是人与商品沟通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在商品与商品交换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符号的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求,不是为了消费商品的物质功能,而是体现消费者的自我价值实现,包括外在的表现,为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宣示自己的个性和品牌,也包括炫耀。
鲍里亚斯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社会关系本身,关系的理念。”符号的价值,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成本和劳动价值。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角度来看,一个物品所包含的原材料成本和劳动价值很少,但是如果它被作为符号进行消费,其符号价值就不受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约束。
除了汽车品牌,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其他符号存在。汽车的发动机排量,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指标,也就是气缸容积,但是在中国,排量同官员的等级相联系。中国的官员是按级别配车的,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的配车标准为排量3.0升、价格45万元以内;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配车标准为排量3.0升、价格35 万元以内;厅、局级干部的配车标准为排量2.0升,价格25万元以内;县(处)级干部配车标准为排量1.8升、价格20万元以内。这样一来,排量便具有了代表等级的符号效应。
《中国轿车风云》一书中写道:在这种配给环境下,轿车代步工具的商品属性遭到扭曲,走到哪里都是风驰电掣的轿车成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解放前有民谚:“听见皮鞋响,来的是官长”,解放 后则变成了“听见喇叭响,来是官长”,以后有人调侃乘坐北京吉普的官员“听见吉普响,来的是官长,官儿也不大,顶多是团长。”
符号学认为当代消费的符号化,不仅是消费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理解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关键之一。有人把这种对商品符号意义的消费欲望,以及由这种欲望推动的消费行为,称为现代消费的本质。
80年代,国内确定要发展轿车工业,当时规划部门的安排是:一汽生产中高级轿车(2.0升以上),主要为省部级干部配车;上海生产1.8升的轿车,为局级干部配车;一汽大众生产1.6的轿车,东风神龙生产1.4升的轿车,夏利生产1.0升的轿车,奥拓是0.8升。这里面除了解决干部配车之外,还包含着一种错误的认识,或者对汽车消费的符号特点还没有认识到,就是只要大小排量都有了,就可以满足轿车消费的需求了。
国内一直批判“消费主义”,有人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只是追求欲望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已经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符号象征意义。”批判者把它认定为“不合理的需求”。“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主义的风气盛行,造成了强烈的消费欲求和狂热的购物行为。”
汽车发明之初,不过是贵族的大玩具,主要用来兜风和比赛,所以价格奇高。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和大众化的T型车,使汽车价格降低到难以置信的300美元,也是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这一思想甚至影响到希特勒,他推动了大国的大众汽车项目。
福特的T型车适应了马车换汽车的时代,称霸一时,美国路上跑的60%都是T型车。福特的T型车创造了单一车型销售的世界纪录,但是这种成功也使福特因此固执起来,置顾客和公司内部的强烈呼声于不顾,认为T型车很好,不需要改进,甚至连颜色亦只有黑色一种。当市场上的买主已经是有了汽车的人时,他们对汽车的要求就不仅仅是一个简陋的交通工具,而需要新颖的造型、豪华的气派、舒适的布置。
福特没有看出这一重大变化,固执地年复一年地生产黑颜色的T型车。而通用汽车的斯隆看出了这一变化,为了扭转通用汽车公司经营困难局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汽车销售四原则:分期付款、旧车折价、年年换代、密封车身。在20年代以前,工程师支配着汽车的设计和制造,外观被看作次要的东西,为了降低成本,T型车采用了敞开式车身,这种车身舒适性很差。1926年,斯隆提出“从外观开始弃旧创新”的方针,聘任青年设计师欧尔担任卡迪拉克部的设计顾问,第二年通用公司成立了美术色彩组,由欧尔担任领导,主要负责车身的设计,首先推出了密封车身的新车型。从此,车身的造型、颜色、舒适和豪华成为汽车设计所追求的主流,形成汽车符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