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做广还是做专?
在众多职业群里,财会算是“专”的。在一个公司里,比起人事、行政等后勤性岗位,财务部的工作很多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那么,为什么财会人在职业选择时仍然面临做广还是做专的问题呢?这是因为财会人员在企业的具体职责受所在企业财务职能的组织结构和岗位分工影响。
在众多职业群里,财会算是“专”的。在一个公司里,比起人事、行政等后勤性岗位,财务部的工作很多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那么,为什么财会人在职业选择时仍然面临做广还是做专的问题呢?这是因为财会人员在企业的具体职责受所在企业财务职能的组织结构和岗位分工影响。稍具规模企业的财务部门,常细分出不同的分职能(科室):会计、资金、预算、稽核、税务等,即便是会计也可能有不同岗位:总账、成本、往来等。所谓做广,是指负责全盘账务的会计专员或主持全盘财务工作的财务经理人,所谓做专是在大型企业中术业有专攻的财会人才,他们更多致力于在“大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下的某一个分职能。
财会人传统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会计、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CFO)。但这只是职位头衔,研究一下这些职位的招聘启事就会发现,头衔虽然一样,但职责很不同,并不是所有财务经理和财务主管都是负责全盘账务或财务相关的工作的。
我的一个同事在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总部做财务经理,她的职责主要集中在总账、合并报表、中美会计准则的调整和会计流程的优化改进方面,而该公司税务、资金、预算与财务分析、内审等方面的工作则由其他不同的财务经理和总监负责。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两种职业路径:一种是做全盘的通用性财务经理人,一种是做某方面的专家型财务经理人。
不少财会人偏好做广,因为只有做过财务所有相关的模块,才可能实现做一个企业财务总监的最终目标。但我个人认为,做专不是指负责某方面的操作性事务,而是指某方面具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家技术和方法。这样的话,对于财会人而言,做广和做专就有着难分伯仲的职业含金量。含金量意味着职业经理人在企业内部被认可的两个维度:高收入、高地位(或职级)。就像那些大公司的招聘启事中同样的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职责不同一样,税务、资金、财务分析、内控方面的专家也可以做到总监级别。
以大型集团企业为例,其财务专家线的成长路线有三条:一是业务决策支持(前台财务)类财务专家,其工作范围包括经营战略和规划、企业全面预算和年度计划、管理报告、经营分析、业绩评价与改进、与同类企业的标杆对比;二是控制与合规(中台财务)类财务专家,其工作范围包括资金风险管理、现金管理、融资管理、内部审计、内控建设、税务筹划与咨询;三是提升效率(后台财务)类财务专家,其工作范围包括日常交易记录(会计核算)流程的持续优化、法定财务报告披露、建立或整合全集团范围的会计核算体系。
从以上分类可见,真正意义的做专需要受雇并依托于管理成熟、岗位职级体系公平的大公司。
所以,做专的职业风险更高,这意味着专家人才只能在有限的大公司之间跳槽。一旦失业,他们在市场上不易快速找到合适的职位。
当然,高风险也伴随着高收益,很多跨国集团支付给税务、资金、财务分析总监的薪水远高于中小企业负责全盘财务的经理和总监。相对应的,选择做广的风险是低,但其收益也可能很低。而且,虽然在市场上选择职位的余地大,但其薪水高低不齐,在业务简单的中小企业做全盘财务负责人的薪水远没有在大公司做财务负责人的高,毕竟小公司的财务职能没有大公司那么复杂,同样是做广,小公司的复杂程度也无法与大公司相比。
所以,从降低职业风险的角度讲,财会人员在工作的早期,比如前5年,最好先做广,即积累更多专业线的操作性职责经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所在公司的岗位职级体系选择是做专,还是继续做广。比如,去专业线不太复杂的中小企业,再逐步过渡到大企业,历练成为负责全盘财务职能的财务总监。
但无论做专还是做广,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即专家技术和专业见解虽依赖于持续长久的经验积累,但做专并不是指在这一领域做够多少年,因为专业判断和洞察力要靠用心。所以,无论是选择做广还是做专,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要秉持专业至上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