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王冬胜: 全球货币将迎来 “双雄并立”时代
在关于货币改革的技术性探讨中,人们有时很容易忘记美元能够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并非单凭其机构实力、流动性的充裕度或备选货币的缺位。尽管这些也都是必要条件,但美元的超然地位其实源于全球对该货币的信赖。人民币要获得这样的信赖尚需时日。
如果说二十世纪由美元一统天下,那么二十一世纪则将是美元和人民币双雄并立的时代。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美元以及基于其全球主导地位所作出的诸多政策假设将首次面临挑战。而在此过程中,新储备货币的崛起可让投资者和央行的资产组合更为多元化。
虽然,人民币在可预见的将来还难以完全取代美元,成为全球唯一的投资及储备货币。但种种迹象表明,新的全球储备货币将在今后15年内逐步崛起,并对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一体系在上世纪绝大部分时间内主导了全球经济,为全球经济史无前例的黄金增长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尽管美国经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并且其量化宽松政策令货币供应量新增了3万亿美元,但在全球经济不稳的大局下,美元依然被认为是唯一最实际的避险资产。
人们可能还会容易想到欧元和日元,只可惜,想获得储备管理人的青睐,对这两大货币而言,其实并非易事。相关统计显示,欧元现在仅占已配置全球储备的13%,较金融危机之初下跌了2个百分点;日元则仅占2%。值得一提的是,持有全球储备逾三分之二的新兴经济体,其欧元储备仅占8.6%。
对于美元独霸局面的改变,国际市场已呈现出一种渴求。持有数万亿美元资产令投资者和央行缺乏安全感,这种担忧并非在于美元本身,而更多的是源自于资产组合多元化可减低风险的投资定律。
人民币作为备选避险货币的兴起,最基本的影响是可以令储备组合管理更为灵活。尽管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量化宽松令全球经济免受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部分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美国货币供应量自2009年初以来增长了38%,部分投资者因此担忧由此所带来的中期影响。若在美元以外出现一种可行的备选货币,投资者就可分散风险。
当然,人民币尚未成为这一备选货币,但各种迹象表明,人民币正逐步向此迈进。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启动了“三步走”的国际化进程 — — 成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继而作为投资货币广受认可,并最终成为储备货币。仅仅五年,人民币国际化已成绩斐然。人民币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占到中国贸易总额的18%;按价值计,离岸人民币债券规模在去年增长了五成; 而澳洲等多国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其储备货币组合。
不过,这些数字还需放在全球背景下来解读:全球贸易结算额仅有1.6%以人民币结算 ,而人民币离岸市场则只占全球投资的0.1%。 显然,要完全发挥人民币的潜力,仍有不少挑战有待克服。
人民币在提升其全球吸引力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要让国际投资者广泛认可人民币,在进一步放宽资本项目管制的同时,还需实现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让市场在资金的配置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一进程中,推进金融、财税改革仅是其中一环。正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主任普拉萨德(EswarPrasad)等观察家所指出的,政策透明度、央行独立性以及有力的法律保障亦是投资者所注重的要素。
在关于货币改革的技术性探讨中,人们有时很容易忘记美元能够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并非单凭其机构实力、流动性的充裕度或备选货币的缺位。尽管这些也都是必要条件,但美元的超然地位其实源于全球对该货币的信赖。人民币要获得这样的信赖尚需时日。
不过,决策层在各方面工作上都已取得了显著进展:政策意向始终保持其清楚度和连贯性;不为短期利益而放弃推动改革;与此同时,尽管内地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在投资争端出现时经受充分考验,但并无实证显示国际资产组合或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者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
没有人会低估中国改革的规模和复杂性。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决策层会坚定地推进改革。可以预期的是,无需待所有改革措施全面落实,人民币就将会被国际投资者所接纳。
回顾全球金融发展的进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与六十年代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颇为近似。尽管受到当时美国资本管制的影响和欧洲法律(以英国法律为主)的规限,欧洲的美元市场仍然迅猛发展。
而从全球贸易的角度看,各国央行将其最大贸易伙伴的货币纳入储备货币亦属明智之举——既可用作汇率波动的对冲,也可作为流动性的缓冲。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是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仅在76个国家和地区占据这一位置。
展望未来,一种全新的全球储备货币的出现将成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最大转变。我们即将迎来一场有助所有投资者分散风险的变革,并造就一个提供更多选择和更能抵御冲击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