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化重构迎来重大机遇
随着准入的放松,更多社会资本有望进入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效率的多元金融服务。巴曙松:随着准入的放松,更多社会资本有望进入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效率的多元金融服务。
随着准入的放松,更多社会资本有望进入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效率的多元金融服务。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同样也包括通过金融服务的普惠化,使得更多社会资金可以进入到金融领域、特别是原来的金融机构较少覆盖到的一些领域,给原来的金融体系中得到金融服务较少的行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有效管理风险、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提高社会福利。
主持人:本报记者 刘红
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巴曙松
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元龙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 温彬
主持人:通常所说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包含哪些具体内涵?
巴曙松:通常所说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主要包括市场主体的自由进入、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平等竞争、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存在正常的优胜劣汰机制来促进结构调整、市场存在正常的退出机制等,这可以说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金融市场的主要要素构成包括交易对象、交易主体、交易工具、交易价格。
要在金融体系中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需要有更为宽松的准入要求,要允许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建立清晰的社会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规则。以往不同金融领域之间的相互管制和隔离将得到放松和拆除,以促使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金融领域的金融机构之间平等竞争。
主持人:为什么说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心与难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方面?
王元龙:政府应发挥何种职能?政府和市场应如何妥善定位?政府如何监管金融体系,如何调整监管模式、监管理念、监管技术和监管工具?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垄断导致金融市场的扭曲,改革就是要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垄断,减少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
二是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长期以来,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与规模管制,导致国内金融市场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深化改革,就是将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向市场真正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如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放松资本管制等。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减少政府对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政府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实将职能转向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一个彻底的转变:由“越位”、“缺位”转变为“退位”、“补位”。
三是将市场运行纳入法治的轨道。当前中国的行政审批事项依然过多,少数地方、部门设置审批、许可的随意性很大,程序不规范,抑制了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大量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这都应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予以解决。在市场化的法规体系下,政府应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保证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有何影响,风险如何控制?
温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指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对金融领域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从宏观层面,就是要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民营银行设立将落地,金融体系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有助于提高金融业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在微观层面,就是要通过股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国有股份占比较大的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国有股减持试点,在保持国有绝对乃至相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引入其他股东可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目前已有多家民营企业提出筹办民营银行的计划,其中部分民营银行的名称申请已获得工商总局的核准。近日,银监会领导表示推动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银行业,并首度提出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的“五个原则”。“五个原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民营银行鼓励发展和加强监管的态度,其中“纯民资发起”确立了民资与国资同等地位,有利于银行业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丰富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自愿承担风险”和“订立生前遗嘱”明确了当民营银行出现经营风险时,民营银行发起人在事前和事后应该承担的责任。“承诺股东接受监管”和“实行有限牌照”则通过对股东的监督和银行经营地域、业务范围的限制实现风险可控。总的来说,上述五原则有利于民营银行在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实现规范和长远发展。
主持人:金融体系多元化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受益?
巴曙松:随着准入的放松,更多社会资本有望进入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效率的多元金融服务。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同样也包括通过金融服务的普惠化,使得更多社会资金可以进入到金融领域、特别是原来的金融机构较少覆盖到的一些领域,给原来的金融体系中得到金融服务较少的行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有效管理风险、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提高社会福利。
王元龙:针对金融地域结构性失衡、金融组织规模结构性失衡、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体系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其宗旨是要为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普遍的金融服务,其中特别强调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发展,并将其纳入整个金融体系。
《决定》要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途径。
温彬:近年来,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在间接融资方面,信贷主要投向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在直接融资方面,股票发行审批限制了众多中小企业上市的可能,具备债券发行资格的企业也主要是大中型国企,而广大的中小民企则无缘债券融资。
利率市场化将加速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主动进行客户结构调整,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这些措施将使更多的企业获得直接融资的机会。
金融体系多元化,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发展将促进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三农”、居民将获得更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会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覆盖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
主持人:允许更多市场对象和交易主体逐步自由进入金融体系,将对金融机构经营产生何种影响?
巴曙松:在竞争的推动下,金融机构会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市场定位,特别是全产业链、全牌照竞争态势的形成,将带来更多机遇。金融体系准入的放松以及自由平等竞争、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必然会促使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分化,带来市场化的优胜劣汰,这就相应地要有活跃的金融机构的整合并购机制。
温彬:过去几年,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金融管制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凭借垄断地位,享受着国家的隐性担保,经营业绩连创新高,但金融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还有差距。
金融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利差保护被取消,其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将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当前我国已进入中高速增长期,潜在的信用风险开始显现,市场风险也将更加突出,我国已上市的金融机构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能否经得住经济减速和市场化的双重冲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以及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
主持人:金融业目前趋同的经营战略将发生什么改变?
温彬:长期以来,在金融要素价格管制和金融市场封闭的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都存在经营同质化现象。商业银行在利差保护的情况下,其客户、行业、产品、地区等经营策略相同,在资产和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仍出现了金融服务的“盲区”;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体制和营销方式、保险产品与服务对象的选择、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模仿和克隆现象比较突出;证券公司业务模式单一,经营空间狭窄,收入来源有限,整体还处于同质化经营和低水平竞争之中;信托业的迅猛发展还主要依赖通道业务的制度红利。
下一阶段,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同质化的经营策略不可持续,必须顺应市场化的潮流,找准市场定位,加快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转型升级。未来的差异化经营有两个方向:一是专业化发展。将有更多的针对特定客户、提供特定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出现,包括汽车金融、消费金融、住房贷款、保险服务、养老金和资产管理等机构,不同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错位竞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做到金融服务全覆盖。二是综合化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推动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今后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有可能被打破,金融机构原有的功能将延伸,金融服务的跨界将体现出经营差异化的特征。
主持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否将推动金融创新?
巴曙松: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深化将催生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推出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性创新,进而推动利率、汇率品种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合理化,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由此进一步确立市场定价权,使投资者能够独立判断客户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溢价,形成风险收益曲线,为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提供市场基础;以资产证券化和非标融资为核心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创新,将改善要素价格扭曲,提高投融资效率;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技术革命,有望推动金融创新和提升金融效率,将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的本质,带来跨领域结合的重要发展机遇。
温彬: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大相径庭,除了受我国收入水平低决定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低的影响外,也与监管严格有很大关系,金融机构只能从事规定允许的业务,产品创新常常需要极其严格的审查和漫长的报批程序,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6000美元,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和多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在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主持人:市场化改革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此方面您有何建议?
巴曙松:在金融市场准入逐步放开的初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市场波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或者拖延放松金融业准入管制的理由,而是要及时根据放松管制中出现的问题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温彬:金融监管可以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在投资准入方面实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金融创新也采取“负面清单”管理,这将大大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热情,深化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满足民众差异化的金融需求。
主持人: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王元龙:按照《决定》要求,“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未来中国的各种资源,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都会向市场化方向疾步前行,都会主要由市场来配置。
实际上,金融改革的方方面面无不与市场化密切相关,都是市场化改革的具体体现。例如,利率和汇率是资金的价格,“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就是对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概括。“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是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概括。“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是对放开市场准入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