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利率市场化改革破题
从1999年沿用至今,上限固定在2.5%的寿险预定利率终于“松绑”。专家认为,寿险定价利率改革短期将压缩保险公司利润空间,但长期而言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据悉,此前由于预定利率过低,以保障为主的传统人身保险产品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吸引力并不大。
从1999年沿用至今,上限固定在2.5%的寿险预定利率终于“松绑”。保监会称,自8月5日起正式实施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新政策,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这意味着执行了14年之久的2.5%上限规定终于被突破。
专家认为,寿险定价利率改革短期将压缩保险公司利润空间,但长期而言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则有望“花更少的钱买到利率更高的保险产品”。
寿险定价利率改革落地
“这个坎一定要跨过去,如果利率一直是保监会审批控制的话,长期下去肯定不利于寿险业的发展。”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说。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指出:“寿险费率收益率2.5%的问题,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它的上限已经低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严重抑制了保险需求,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投保人的回报率。事实上,1999年以前是保险公司自由定价的,1999年年中保监会才出台了2.5%的预定利率管制。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总裁贝克俊告诉记者:“2000年左右我对保险市场做过调研,1999年以前银行利率水准相对比较高,在10%左右,所以保险公司也销售了大量的高利率保单。但在连续降息后,银行利率水准掉到了2%~3%,这就导致2000年前卖的高利率保单几乎全部是负数,保险公司出现严重的利差损,所以保监会才制定了2.5%的利率上限管制。”
渐进式改革影响温和
放开2.5%的定价利率上限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近年来,中国寿险业发展动力不足,寿险业保费增速跌落到了个位数,今年甚至还曾出现负增长。除了行业周期和外部经济周期叠加影响之外,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所带来的冲击更是明显。“2.5%的预定利率抑制了传统保险产品的销售,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有序推进寿险费率市场化势在必行。”中国人寿保险战略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尽管从短期来看,费率改革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包括推高保险费率、提高经营成本、增加盈利压力和退保压力等,但中长期来看,寿险费率改革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对此,长城证券认为,2.5%预定利率上限取消意味着保单价格将下降,保单利润率降低,短期内保险公司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但较低的价格也可能提升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加销售,“以量补价”。
值得注意的是,和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样,此次的保险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渐进式的。保监会在放开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的同时还指出,分红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万能型人身保险的最低保证利率不得高于2.5%。也就是说,此次寿险费率改革仅仅是跨出的第一步,后续改革还有待渐进实施。分析人士认为,从普通型人身保险先行试点,对保险业影响有限,因为普通型人身险保费占比不到10%。
消费者有望从中受益
寿险费率改革对保险公司短期或有偏负面影响,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则有望从中受益。因为业内人士预期,预定利率上限取消后,各家保险公司自行设定的预定利率水平将不同程度上调。并且大多数保险公司可能会降价,主要是过去预定利率过低,定价太高,保险公司获得了高额利润,消费者支付了过高成本。“对消费者来讲,利率放开初期肯定有好处,因为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比较激进的短期产品。”贝克俊坦言,为了抢市场,一些小型保险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做法,推出一些高收益产品吸引消费者。
据悉,此前由于预定利率过低,以保障为主的传统人身保险产品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吸引力并不大。数据显示,传统寿险产品在全部寿险保费中的占比,由2002年末的44.19%,一路下跌到2012年末的9.1%;而分红险、万能险等产品的份额则从55.81%一路攀升到90.9%。
也有人担心,预定利率放开可能引发全行业为争夺市场而非理性竞争,最终形成偿付能力风险。不过保监会通过偿付能力监管将准备金评估利率限定在3.5%上限,这种“管住后端”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险企大打“价格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