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新4万亿”,谁来刺激中国经济
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仍较大,一些行业又现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隐忧浮现。袁志刚期待,今年下半年政府层面将在深化改革方面的顶层设计方面推出新亮点,如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垄断的约束,在竞争性领域的产权重组、市场化运作等。
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仍较大,一些行业又现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隐忧浮现。
面对“弱复苏”开局,近期舆论再次出现是否应该推出新版“4万亿”的猜想。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记者昨天采访沪上经济学家,他们普遍认为,过多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的刺激计划已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要持续稳健增长,需要更深层的转型与改革。
“刺激计划”有负面效应
专家认为,过度的经济刺激,有着明显的负效应。大量货币投放,造成了通货膨胀,地方债务迅速增加,资产泡沫上升。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赵晓雷指出,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政府投资项目,这样的做法应该不会再推出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表示,政府干预经济刺激,可能会在短期内有作用,但也有扭曲中国经济的危险。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固然是需要的,但“刺激计划”带来的过度投资,如果收益回不来,造成的呆账还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除了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对于产业的政策性扶持也会有负效应。袁志刚指出,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但一拥而上的投入,也带来了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另一方面,支撑新一轮“刺激计划”,财力也难以为继。他认为,地方融资平台隐患已经显现,地方政府收入也有限,没有足够的负债能力,今后继续依赖“土地财政”也已经不可能。
启动社会投资行不行?
赵晓雷指出,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中,目前出口形势比较困难,居民消费短期内也难见起色,因此在短期内要稳增长,比较有效的还是启动社会投资。
他的建议是,利率适当松动一下,“所谓松动,就是适当降低一点,这关键是释放一种信号——政府着力提振经济,从而可以刺激实体经济的投资”,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通胀水平在可控范围之内,适当松动利率是可以接受的,“其他政策工具目前还不急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缺的不是流动性,关键是信心。”
袁志刚认为,如果全球经济大环境没有强劲复苏态势,中国经济大量的产能投资是没有意义的。当前生产资料价格低迷,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在去库存,没必要也没意愿再建立新的库存。同时,因为企业的融资成本是银行的名义利率减通胀率,而PPI为负,因此企业融资成本比名义利率还要高,投资意愿自然较低。
调结构须辅以改革举措
尽管对短期经济走势有担忧,但专家们对经济调结构很有信心。
赵晓雷说,调结构恰恰是要在宏观经济偏紧的时候,如果经济很热,市场主体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调结构。他认为,短期内,可以非常谨慎、小幅度地调控利率,而从中长期看,还是要保持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这对调结构是有利的,给微观经济体施以压力,推动调整转型。他强调,对企业施加的调结构压力,要同时配合适时的改革举措,“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的变化,单单给压力,企业就活不下去了。”他提到,近期政府在释放市场活力方面所做的努力,都在往好的方向去,例如机构调整、减少审批,都是很好的政策。
袁志刚期待,今年下半年政府层面将在深化改革方面的顶层设计方面推出新亮点,如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垄断的约束,在竞争性领域的产权重组、市场化运作等。
借国际规则撬动市场化改革
袁志刚指出,可以通过借助国际规则,以开放来倒逼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从改革红利中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增长动能。
专家指出,现阶段很多的改革要推进,势必面临既得利益方的阻力,比如垄断的国企、垄断的银行。一个较好的办法,来自于加入WTO时的经验,通过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对接,开展许多领域的开放破冰,推进市场化改革。
今年以来,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以及箭在弦上的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已经引发全球贸易规则重组的热议,也将对中国带来深远影响。对此新的协定,学界有人认为还需冷眼旁观,有人则主张积极准备。袁志刚认为,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去应对,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这些新机制中的一部分内容确实对中国不利,但从基本面上,新的国际规则总体上来说是促进竞争、鼓励市场机制的,“我们应该从中寻找动力,破除阻力。”(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