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京族人:从“大海”到“商海”
刘福珍出生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村,巫头与山心、澫尾三岛是中国唯一以海洋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随着中越边境贸易逐渐向规范化的国际贸易转型,以及旅游、海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广西东兴京族三岛的经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中新社广西东兴1月6日电 题:广西京族人:从“大海”到“商海”
作者 杨强 李智勇 韦联想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再苦也要做下去。”47岁的刘福珍在创业之初常常这样告慰自己。
刘福珍出生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村,巫头与山心、澫尾三岛是中国唯一以海洋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
刘福珍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出海打渔的情景,回忆起早年自己一家人生活的艰辛,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我们一家五口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瓦房里,一张木床和一张铁床中间就隔着一块碎花红布;平时用一辆破单车把海鱼、海螺拉到集市上贩卖,儿女们也跟着受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越边境贸易方兴未艾,与越南仅一水之隔的巫头、山心、澫尾三岛上的京族人在捕渔和种田之余,也做起了边境贸易。
仅有小学文化的家庭妇女刘福珍,从1993年开始,靠着从越南进口露天煤然后转销到中国内地,走上了经商之路。最初的时候,由于缺少机器设备,只能靠人工一铲铲地将煤装进小船里,好强的刘福珍,虽然身高不足一米六,为了加快装货进度,经常与工人一道在烈日寒风下装煤。
“那个时候的小船只有几十吨的运载量,装满煤炭后,船上能站人的地方就小了,赶上风浪,很容易把人打落到海里。”刘福珍回忆说,她被大浪打到海里去不下数十次,不会游泳的她在被救起后,仍然坚持随船前行,直到交易目的地。“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再苦也要做下去。”
2008年,生意越做越大的刘福珍成立了“福珍边境贸易公司”,运煤也改用了载运量达数千吨的大货轮。2008年至2012年,刘福珍的公司每年向国家纳税额都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随着中越边境贸易逐渐向规范化的国际贸易转型,以及旅游、海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广西东兴京族三岛的经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京族已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在江平镇的巫头、山心、澫尾三岛,像刘福珍一样开着豪车、做着跨国生意的京族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刚刚过去的2012年,国家批准了《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试验区重点布局国际经贸区、港口物流区、国际商务区、临港工业区、生态农业区等五大功能区。这给刘福珍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酒店占地两亩多,投资2000多万,是目前江平镇最大的旅游酒店。”刘福珍指着自己投资正在建设中的两幢高楼,以一个商人特有的远见告诉中新社记者说:“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以及(京族三岛)金滩旅游项目的开发,将积极带动这里的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或许是受到妈妈的影响和熏陶,刘福珍28岁的大女儿李雪娇也在做跨国生意,目前,她在东兴市成功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红木家具店,并且还在中国南方最繁华的开放城市广州开设了分店。
李雪娇的红木家具店主要从越南等东盟国家采购原材料到国内加工销售。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全面建设,近年来逐步扩大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为包括刘福珍母女俩在内的很多跨国商人提供了生意上的便利。
李雪娇6岁的儿子阮志鸿每天坐着自家的“雷克萨斯”轿车上下学,他就读于东兴市一所艺术幼儿园。“我小时候哪里能上幼儿园呀,每天都是步行两公里的路去京族小学上课,学校仅有几间瓦房教室。”李雪娇感慨地说。而今,她当年就读的那所京族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传承京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先辈们“出没风波里”的那些惨淡谋生经历渐行渐远,新生代的京族人正在用全新的思维规划着他们美好的未来。
李雪娇打算创立自己的红木家具品牌,而对于儿子,李雪娇说:“过几天我打算请个英语家教来给他上课,以后再送他出国留学,让他长大后把生意做到大洋彼岸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