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产业调整 减缓外需不确定性
近期决策层加强对部分出口大省外贸形势的调研,从欧美经济的近期变化和8月份中国PMI数据看,内外需增长依然不振成为困扰经济企稳的两难问题。在这种行业重新分工的过程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考虑到欧美各国的发展战略,中国是否能够完全承接行业和产业转移还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近期决策层加强对部分出口大省外贸形势的调研,从欧美经济的近期变化和8月份中国PMI数据看,内外需增长依然不振成为困扰经济企稳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欧债危机的暂时平稳和美国经济的转好,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进出口增速预期下滑,需求依然不振。分析人士认为,即使未来欧美经济全面转好,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边际递减,只有加快国内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并在制度、税收等方面予以跟进,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本轮世界经济调整中的外贸机会,中国的进出口才能保持稳健增长。
除去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5-2007年中国的进口、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但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出现了转折性变化。今年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演化和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的逐步明朗,中国的进出口增速始终在10%以下的个位数徘徊,从目前迹象和未来预期看,要想回到危机前的高速轨道非常困难。
首先,应看到过去十年中国进出口增速的高增长得益于入世后的制度红利。在逐步融入国际贸易大家庭后,中国传统出口行业的成本优势和劳务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逐步缩小,来自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的替代作用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更加明显。
第二,在后危机时代,欧美很多国家的产业发展策略进行了调整,如美国提出新能源计划、信息科技发展计划等,很多都是基于产业升级和国家战略层面,这些行业对未来经济增长将起到支柱作用,而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将外包给别国,这便是相关产业转移的轨迹体现。
在这种行业重新分工的过程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考虑到欧美各国的发展战略,中国是否能够完全承接行业和产业转移还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来自中国内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使未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削减。从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外需、内需、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在人口红利逐渐退去、战略产业发展尚在培养、外部不确定性对经济的扰动因素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只有加强内需培养和增长,同时优化投资模式,促进核心产业的快速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健性。
从美、日外贸经济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在内需培养已成规模,重点产业占据世界领导地位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处于稳定和减缓的通道。
那么既然未来进出口的增速都将回落,当前中国贸易政策和制度应做怎样的调整?中国应该优先扶持发展哪些行业,才能更好地抓住危机后的产业机会,加速自身的升级?
分析人士认为,可以先从制度、税收方面做调整,而在产业发展方面,要逐步退出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下大力气培育暂显苗头的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行业,逐步加强自身的技术竞争力,改变传统的低端制造和服务供应的出口模式。这不仅对自身产业的做大做强有很大促进,而且对于加快经济转型,改变传统的投资增长模式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此外,当前外贸结构也在进行产业内的调整。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受到的冲击较小,如何改变这些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也是在对外贸易中需考虑的策略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进行相关细分行业的产业出口政策调整,采用税收、补贴的调整方式先行试点,给那些正在发展中的潜力行业和公司以更多的支持,从而有助于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