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项目可兑换需稳步推进
日前,资本项目开放的话题一再升温,十天之内与其相关消息接二连三。
资本账户开放过程,是一个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居民与非居民持有跨境资产及从事跨境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能提高资本效率,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从国内来看,积极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机遇期,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也有利于购并国外企业,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便利,提高我国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同时,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和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此外,开放资本账户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1993年,我国明确提出“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目标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央行行长周小川撰文进一步解释,“中国尚未实现但不拒绝资本项目可兑换”。
近年来,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至2009年,我国共出台资本账户改革措施42项。外汇管理已由“宽进严出”向“双向均衡管理”转变,逐步减少行政管制,逐步取消内资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
2009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资本项目开放也作出如下表述,“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那么,下一步的资本项目开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把握怎样的节奏?
有代表委员表示,考虑到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应注意开放速度和程度与我国发展和改革的程度相适应,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的原则,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课题组报告也提出了优化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降低开放风险的具体步骤,即先推行预期收益最大的改革,后推行最具风险的改革;先推进增量改革,渐进推进存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