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核心是计价功能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成熟了吗?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标志?当前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下是否适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把握合适的推进路线和着力点?
进入2011年,学术界就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一波还在持续的辩论。尤其是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都未完成前,实质为资本项目开放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在次序上究竟是否以及应如何展开,是先改革再开放,还是开放促改革?但在辩论之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潘英丽主持推进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我们的对策”课题研究的一个领域。
如何从GDP大国
到经济金融强国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潘英丽: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经济活动时,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是本国在国际市场买卖的商品和服务、本国持有的海外资产或负债,都用美元等国际货币计价,而不是用本国货币计价,因而国际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使本国经济遭受巨大伤害。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缺陷”。
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本世纪以来美元出现持续贬值趋势,中国借此赢得了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难以幸免的是,大规模积累的美元储备资产遭遇了重大的购买力损失,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2011年8月《重新定义美元价值》报告,美元针对16种大宗商品的购买力本世纪以来已经下降75.6%。为防范危机而大规模积累美元储备的亚洲国家,再次受到伤害。
弱小国家本国货币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因此这些国家的利益需要通过国际社会推进国际汇率管理来维护。相比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将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主动而彻底地摆脱“缺陷”问题。
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利益就在于摆脱“缺陷”,即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交易的商品和资产的人民币计价,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绝大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赢得全面的国际竞争优势和主动权。
与此相比较,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铸币税不能简单理解为国家利益。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际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对应的是发行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义务或责任。比如,今天美国如果只想从美元发行中获得好处而不想承担国际责任,那么美元本位制离其崩溃之日也就不远了。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本身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从纯粹的GDP大国转变为全球的经济金融强国。它也是中国为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或创设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所做的大国贡献。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无疑是正确的。
已具备基本条件
日报: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是否已成熟?
潘英丽:我们近期一项研究成果,“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潜能:来自全球8种主要储备货币历史的实证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中国GDP和贸易规模在全球已经数一数二,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实际有效汇率稳中有升,以真实利率表示的高成长性等都表明中国已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欠缺的条件是进口需求的增长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进口需求的增长有待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中的内部市场开发;资本账户的开放则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本土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特别是国内债券市场的深度发展;人民币汇率进入适度区间。
根据我们在一定假设下的模拟分析,不考虑货币国际化惯性,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权重可以接近目前的欧元水平;考虑货币国际化惯性,2025年仍可达到日元曾经达到的最高水平。
货币国际化核心是计价功能
日报: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标志?
潘英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通常由三种指标计量:一是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二是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的结算和支付中的占比;三是在商品贸易与金融交易中计价的占比。
学者通常拿官方外汇储备权重作为一种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代理变量。但是,货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核心,在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计价功能的发挥。因为商品和服务的计价功能派生出结算和支付功能;而金融资产的计价功能派生出财富贮存功能和外汇储备资产的权重。从历史经验看,石油交易的美元计价给美元带来了很大好处。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最重要指标,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交易中人民币计价的份额。人民币国际化成功的标志,则是石油等战略资源和资产的人民币计价。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中国金融市场转变为国际金融市场,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资产池得到极大的扩张。在国际货币环境极不稳定、国际短期资本投机盛行的背景下,开放资本账户极易引发本土的资产泡沫和泡沫破灭的金融危机,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首先从资本输出、培育海外商业存在和稳健发展人民币计价的海外商品与资产市场起步,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需要明确的是:官方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权重不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追求的指标。相反,这一指标只应是全球资源和资产人民币计价权重的一个自然结果。
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
日报:当前不稳定的国际环境是否适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潘英丽: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全球金融经济的历史性转折点,从泡沫生成到去泡沫和去杠杆化,这一过程已经开始但远未结束。因此,未来10年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动荡不定的国际货币金融环境。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在于美国财政状况的不可持续对美元产生持续贬值压力,而各国央行和投资者都在寻求更为安全的投资场所和美元替代品,这种资产转换需求又对美元的稳定性构成威胁,由此很可能形成长期的恶性循环。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基础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体系的深度发展方面如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有可能成为长期安全的国际投资场所,人民币国际化也可顺势而为取得成功。反之,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放开资本账户,允许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出,则很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因此在国际货币金融环境不稳定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心应放在积蓄能量,也即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上面,而不是急于推出人民币的海外供给。
培育海外商业存在
日报:如何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合适推进路线和着力点?
潘英丽:我将未来1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定义为“积蓄能量、伺机出击”。具体而言就是前期稳健创造国际需求,后期激进释放海外供给。
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的着力点在:资本账户管制条件下快速推进和强化海外商业存在;加快经济和金融转型;同时为后期激进释放人民币供给创造合适的国际货币金融环境,即从亚洲着手推进国际社会加强对国际汇率波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
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核心是人民币国际计价功能的形成。其前提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全球贸易、投资、生产和金融活动中能够逐步取得主导权。如果没有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快速发展,外国投资者出于升值预期持有中国可交易或具有流动性的人民币资产,极易导致中国本土资产泡沫的急剧膨胀,一旦外资撤离就可能引发泡沫破灭型金融危机和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逆转。
培育强大的海外商业存在,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3万多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和人民币的直接输出,可以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投资提供雄厚的资本供给;西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海外收缩将会为中国腾出了空间;金融危机还为中国海外投资提供多个底部的买入时机。中央政府需要制定鼓励民间对外投资的国家政策,加快推进以强国战略为导向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战略配置。其未来投资的领域需要重点关注能为中国增加市场主导权的(如购买跨国企业和各类交易所的股权)、促进产业输出(如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设立国家产业园区等)、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延伸(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的各个领域。
此外,还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并积极推进行政垄断型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未来10年可以看作是积蓄能量、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的第一阶段。之后,在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网络建成、中国经济和金融成功转型、在人民币国际定价方面达成多个双边协定、国际货币环境相对稳定(或者美元爆发危机)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可进入激进释放海外供给的阶段。政府可在某一时点宣布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并通过商品进口、对外投资、和对外发行债券等各种渠道急剧扩大海外人民币供给,以此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效益和地域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