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新方向
在已经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第四次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均强调了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使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这就对金融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创新、自我膨胀等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中心城市和城市金融中心星罗棋布。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3个城市群。然而,城市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乱象。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正在争相建设全国甚至全球“金融中心”,有上百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地区金融中心和城市金融中心。根据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自2007〜2009年,上海、北京、深圳金融从业人数年均分别增长8.86%、11.81%、18.85%,沈阳和长沙更是超过20%。
第二,产权和衍生品交易所遍地开花。近些年来,各种各样产权和衍生品交易所建设热潮从一线城市向地、县级城市蔓延。有材料表明全国各地已设立300多家名目繁多的交易所,一些交易所把各种衍生指数作为主营业务,一些交易所甚至把艺术品资产进行拆分,开展“艺术品份额交易”。据说有的白酒企业也正在酝酿开展期货交易。
第三,居民理财产品多如牛毛。在居民财富迅猛增长、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底,保险投资资产4万多亿元,信托资产3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的净资产规模为近3万亿元,银行面向个人理财产品的账面余额1.7万亿元,加上对机构和私人银行客户发售的部分,估算达到2.5万亿元左右。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资金的规模更是没人能说得清楚,普遍存在“临门一脚、强制入股、包装上市、捞了就走”的情况。
第四,民间借贷和影子银行过分膨胀。随着金融机构日益多元化,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官方利率价格信号失真的情况下,很多社会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各类投资公司、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无银行之名、为银行之实”,往往以银信合作、委托贷款、信托理财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超短期过桥贷款和其他贷款,监管套利。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11年10月,民间借贷余额超过4万亿元,影子银行放款规模超过8万亿元,相当于同期银行贷款总额的20%以上。
第五,国际热钱进入境内投机套利。近年来,由于看好人民币升值空间,加之美元、日元、欧元利率持续走低,部分境外投机套利资金假借贸易、企业和个人结汇、外商投资等渠道,采取零星、分散、隐蔽的方式,多渠道渗透进入境内。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国际热钱规模大,期限短,要求回报高,往往热衷于在楼市、股市、债市、汇市、农产品和大宗商品领域进行炒作,还有部分境外热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国内民间借贷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创新、自我膨胀,导致资本配置失衡,产业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出实体经济,流入金融市场。近两年来,金融业利润一直遥遥领先。在前不久的论坛上,一家银行行长坦率地承认,目前“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除了传统的银行业务外,各类投资公司、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并未严格遵守基准利率4倍的规定,而是以经营超短期过桥贷款、替企业解决短期头寸的方式高利率发放贷款。盈利丰厚的民间借贷,吸引了上市公司甚至全社会资金的参与。
根据有关机构资料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同比增长l0%,小型企业的利润同比仅增7%,外贸企业利润甚至下滑到3%以下。一些企业被迫向地下钱庄借贷,有的利率高达70%〜80%。因为无力还钱,一些中小企业主只好选择“跑路”,出现所谓“跑路潮”和“倒闭潮”,实体经济加速放缓。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即期权益与预期收益都变相证券化、货币化、资本化,体外灰色经济、地下影子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畸形发展,正在极大地冲击着实体经济,导致国民经济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人为空心化。
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基础。由于金融经营的是资本和货币,金融业处于产业利益分配链高端。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受比较利益驱使,大量资本和人才必然会从产业和实业中游离出来,无形中就削弱了产业资本和产业人才的发展,也容易助长投机之风,侵蚀实业文化。在金融业超常规发展的时代,社会上推崇的不再是产业和实业大王,而是金融和资本大亨,人们的实干和创业精神日渐衰减。
纵观世界历史,金融还会周期性地制造泡沫,每一次泡沫破裂都会给实体经济发展造成深深的伤害。公元16世纪,西班牙以航海起家。随着拉美金银大量流入,西班牙人不再愿意从事艰苦的海运,很快就衰落了。17世纪初,荷兰人又依靠航海称霸全球,1637年的郁金香泡沫给荷兰经济致命一击。进入18世纪,英国政府授权南海公司垄断贸易权,1720年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支持,其股价犹如泡沫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市场、股票交易市场等领域因大幅投机炒作连续上涨四年,后因广场协议引发泡沫崩盘,从房屋、土地到股市、银行无一幸免,迄今还在严重拖累着日本经济。最近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实际上就是美国草根阶层对金融过分创新、缺乏监管所形成的泡沫经济的一次直觉式反思和批判。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宏观层面,充分认识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确认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金融业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大力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对金融业发展进行规制,加强引导,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一,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金融来自实体经济,金融业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面向实体经济。如果金融虚拟过度膨胀,肯定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速泡沫经济形成,甚至带来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实际上,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房地产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范围中,对活跃实体经济有利。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对我国而言,不仅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更要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防止金融违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二,金融业必须服务实体经济。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吸引全社会的沉淀资本,通过股票、债券、票据、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不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的资金需要,增强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运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金融业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实践一再证明,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配合良好时,将有力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当金融过度发展与产业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凌驾于产业之上时,就有才能危害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单纯以贷款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银行必须切实改进现金管理、理财咨询、风险评估等业务,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保险公司需要逐步探索房地产、PE等新兴领域投资,在资本市场波动中实现保险资金的科学有效管理。证券公司也要探索多元化业务模式,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信托业也需要转变业务结构、业务领域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专业理财信托,不断提高资产管理能力。金融业务、金融创新都要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的社会氛围,切实形成产业优先、实业致富的经济制度。
总之,在金融业大发展的今天,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面向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该是金融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的神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