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进口贸易分析

2011-11-25 16:09 3350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以日本为“领头雁”形成了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东盟、中国的产业梯次传递的动态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东亚区域产业分工的格局和贸易模式。表3中,2001~2008年间中国对外进口贸易总量高速增长,实现22.75%的年均增长率,其中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9.84%,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现负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以日本为“领头雁”形成了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东盟、中国的产业梯次传递的动态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东亚区域产业分工的格局和贸易模式。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产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区域内分工和贸易格局变化,从原有的“三角贸易”发展成为“新三角贸易”(参见图1),这也反映了目前东亚区域内最终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规模较小,对外依赖程度强。目前,中日两国均无法单独成为东亚区域内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李晓等,2009)。

  一国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能力决定该国能否成为贸易强国及在贸易中的受益,中国若想改变目前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能力是决定性因素,特别是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同时,这也是当前东亚贸易模式转变的关键,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将这一问题更为彻底全面地显现出来。能够直接反应一国市场提供能力的就是该国的进口贸易,因此,对中国进口贸易现状发展和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中国在东亚区域内市场提供能力变化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东亚地区垂直一体化的分工模式推动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贸易关系。在“新三角贸易”模式中,中国发挥着东亚区域对外出口平台的作用,同区域内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也逐渐紧密。表1中的贸易结合度指标很好地揭示了这一模式背后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所谓贸易结合度,即反映贸易伙伴间的相互依赖度,但就具体计算公式而言,贸易结合度指数也可以看作是单向市场依赖指数①。比如,(A国对B国出口/A国出口总额)/(B国进口总额/世界进口总额),这个公式可反映出口市场依赖程度即A国对B国出口的依赖程度或A国对B国出口强度,也可理解为B国为A国提供市场的强度。从表1中数据可得,日本对中国出口依赖度在较高的基础上又略有增加,2008年指数较2005年增加0.037;韩国和东盟对中国出口依赖度均有下降,指数分别下降0.56、0.129;同时,整个东亚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度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2008年指数较2005年下降0.153,与此相对应的是东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依赖度的增强。从以上对指数变化的分析来看,东亚区域作为中国进口来源地的地位较东亚以外地区相对略有下降,但就此还不能武断地认为中国作为东皿区域内市场提供者的作用减弱,因为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仍表现出增强趋势,虽幅度较小,但与域内其他国家或地区下降的趋势相比其增强是明显的。

  若更准确地回答中国作为东亚区域内市场提供者的作用是否减弱这一问题,就需要对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进口贸易进一步做深入地分析。本文以东亚区域内重要贸易伙伴国为研究对象,从世界和东亚两个区域范围入手,以进口份额分布、进口增长率分解指标按进口来源地和按产品分类的分布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进而对中国进口或中国市场在东亚区域内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三、中国进口贸易的来源地研究

  1.静态分析

  表2反映了1995~2009年中国进口来源地份额分布变化的概况。日本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9年和1995年相比下降近9%;而东盟与韩国的比重在此次危机前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9年比重均略有增加。这期间三者在中国进口贸易中比重变化趋势的不同,使得这3个经济体之间比重的差距缩小,主要是东盟、韩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由1995年的15.05%、14.15%缩小为2009年的4.20%、2.82%。三者之间差距缩小的同时,东亚区域在中国进口中的总比重则在2000年之后逐渐下降,2009年的比重较1995年减少3.64%。

  从相对份额分布变化来看,1995~2009年期间东盟、韩国的相对地位显著上升,日本则显著下降,相对地位的变化使得这3个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与3个经济体绝对地位变化的路径一致。但是,各经济体相对份额变化的速度在2005年之后明显放慢,东盟、韩国和日本在1995~2000年期间的变化分别是5.19%、5.94%和-11.13%,而2005~2009年期间的变化分别是1.26%、-0. 14%和-1.12%。从变化速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仅有东盟的相对份额是持续增加,韩国的相对份额是先升后降,而日本的相对份额则是持续减少,表明东盟在区域内作为中国进口来源地的相对地位在不断上升,这与3个经济体绝对份额变化的路径不一致。

  2.动态分析

  通过进口来源地份额的绝对分布和相对分布的变化对中国进口贸易进行了静态分析,接下来将通过中国进口增长率及其分解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表3中,2001~2008年间中国对外进口贸易总量高速增长,实现22.75%的年均增长率,其中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9.84%,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现负增长。为了对中国进口增长率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按进口来源地进行分解,也即分析各经济体在中国进口贸易增长的地位及作用,这里将进口来源地分为日本、韩国、东盟和东亚以外四大经济体,表3中贡献值和贡献度分别表明各经济体对进口增长的绝对和相对地位。东亚以外的经济区域在中国进口增长推动中占据绝对优势,而东亚区域内的日本、韩国和东盟三经济体对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差距在2001~2007年期间逐渐缩小,其中,2005年韩国、东盟的贡献度均高于日本,到2007年东盟与日本之间贡献度的差距仅有0.15%;2008~2009年的数据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彰显了日本对中国东亚区域内进口贸易影响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接下来对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进口贸易增长进行分析。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进口贸易在2001~2007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22. 54%,略低于总进口的22.75%。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增速回落并且出现负增长。从按来源地分解后的东亚区域内中国进口增长率来看,危机前韩国在区域内的贡献度逐渐增加,日本则逐渐减少,东盟变化幅度不大;危机后又出现2001年的日本一东盟、韩国的格局。

  通过中国进口来源地的静态和动态分析可知: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所占份额还是增长速度贡献,东亚区域内的市场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不断减弱,也即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地位在下降,作用在减弱,这进一步验证了此前分析所得的结论;同时,在东亚区域内部的日本、韩国和东盟三经济体的市场对中国进口贸易影响的变化趋势不一,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日本的地位不断下降、韩国和东盟则不断上升,而危机后日本的地位又出现回升。危机的出现虽改变了此前中国在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相对的市场提供地位变化趋势,但未能改变在东亚区域整体内绝对地位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危机后日本无论是在绝对增长优势还是在区域内相对增长贡献上的回升也进一步验证了日本对中国出口依赖度增强的结论。

  四、中国进口贸易的产品分类研究

  第二部分按进口来源地的分析只是从贸易量的角度研究了中国进口贸易,也即从贸易的宏观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全面的,第三部分将从贸易品角度即贸易的微观视角出发对中国进口贸易进行分析。

  首先对产品分类进行简要说明。根据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产品BEC(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分类标准,结合贸易产品的使用目的,可以将贸易产品划分为工业供应品与燃料、零部件、最终消费品、最终资本品4大类。

  1.静态分析

  依据上述划分方法将中国进口贸易品按不同来源地进行分类计算,从表4中的计算结果可知,中国在东亚区域内提供零部件产品的市场能力最强,其后依次是最终资本品、最终消费品和工业供应品与燃料。1998~2005年期间,零部件和最终资本品从东亚地区进口份额市场提供能力或地位有所下降。2005~2009年期间,从东亚进口的四类贸易品份额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最终资本品减少11.39%、零部件减少4.57%、工业供应品与燃料减少4.21%、最终消费品减少2.54%,其中消费品减少比例最低,而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9年最终产品(包括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份额出现逆势微涨,同时零部件的份额仍持续下降。具体到各个经济体而言,从东盟、韩国、日本三经济体进口工业供应品与燃料的绝对份额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零部件进口份额分布中,1998~2009年期间东盟与韩国的绝对份额先升后降,而日本的绝对份额则是直线下降,其中2009年韩国的绝对份额已超过东盟;最终资本品进口份额的分布中,日本的绝对份额先升后降,而东盟与韩国的绝对份额则显著上升,2009年与1998年比,三经济体绝对份额的变化分别是-5.15%、8.55%和6.97%;最终消费品方面,韩国和日本的绝对份额持续下降,而东盟份额的变化虽表现出波动的趋势,但波动幅度均不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危机后2009年东盟的绝对份额增加1.33%,增加份额大于日韩两国减少的份额,这也暂时改变了东亚区域进口份额下降的趋势。

  绝对地位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对地位的变化,结合表5中中国从三经济体按产品分类进口份额的分布可得,从东盟、日本和韩国进口工业供应品与燃料、最终资本品和零部件的相对份额变化均表现出收敛的趋势,即三经济体之间相对差距缩小,1998年3类产品进口相对份额分布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分别是16.13%、59.70%和37.97%,到2009年这一差值分别是7.85%、12.75%和7.53%,从这一数值的变化中可明显验证3类产品相对份额分布趋于收敛,其中最终资本品收敛幅度最大。最终消费品进口相对份额的分布则不同,2009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为37.44%,而1998年这一差值是39.98%,变化幅度仅有2.54%,未与其他3类产品一样表现出收敛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日本在区域内的最终消费品进口中仍占有最大份额,韩国与日本、东盟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

2.动态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中国进口贸易增长中分类产品的作用,依据上述贸易品分类方法对中国进口增长率的构成进行分解。

  表6中,2001~2008年中国进口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在外部危机的冲击下出现负增长。从贡献度来看,工业供应品与燃料、零部件产品的贡献度一直很高,2002~2008年二者的贡献度之和均在70%以上;最终资本品的贡献度从2001年起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最终消费品的贡献度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从分类产品的增长率来看同,仅有最终消费品的增长率在2008年危机爆发前表现出上升的趋势,且在2006~2007年间最终消费品的增长率是4类产品中最高的,而其他3类产品的增长率均出现下降;2009年,4类产品均出现负增长,但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增速跌幅最小,仅有0.48%,同时对当年负进口增长的贡献度也仅为0.2%。显然,中国的最终消费品进口在全部进口贸易中的贡献度小,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特别是危机前的快速增长和危机后的微弱减少表明,中国在提供最终消费品市场方面潜力大、抵抗外部冲击能力强。同时,表7反映了中国在东亚区域内进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零部件与最终资本品的贡献度和增长率在这期间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最终消费品的贡献度则逐渐增加且其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9年4类产品中仅有最终消费品的增长率为正,同样体现了抵抗外部冲击能力强的特征。

  通过中国进口贸易产品分类的静态和动态研究发现,中国从东亚区域内进口的最终产品份额逐渐下降,表明中国在东亚地区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作用减弱;区域内零部件进口份额的转移,表明东亚贸易模式分工中的中国角色在悄然转变,这势必会带动东亚区域贸易模式的转型。与此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最终产品和零部件的份额在区域内不断增加,反映出中国和东盟之间近年来密切的经贸关系,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将使得二者之间的贸易一体化进程加速。

  五、结论

  本文从按进口来源地和产品分类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与区域内重要贸易伙伴国进口贸易静态和动态变化的考察,分析中国市场在东亚区域内的地位及作用。

  从对中国进口贸易来源地和产品分类的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到,中国市场提供能力的下降,表明21世纪以来东亚区域分工模式目前仍未出现明显改变,中国在区域内的分工地位也未有实质的变化。但中国在区域内零部件进口份额的转移及东盟各项分类产品份额的变化趋势表明,未来东亚区域分工贸易模式的转变虽依赖区域内中国和日本两个经济大国,但东盟的关键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发展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东亚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中国在东亚经济贸易合作及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若要改变中国当前在区域内的分工地位,提升在区域内的贸易地位,同时增强市场提供能力特别是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能力,无论是对内的产业结构升级,还是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都是当前紧迫的任务。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外交部:中国连续14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2023-09-15 12:03
82896

中国连续12年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2021-09-30 15:31
62126

中国2020年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2021-02-24 11:18
35228

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排序,变了!

2019-09-12 15:18
108426

支持中小企参与进博会 渣打推出“进口贸易伙伴计划”

2018-10-30 11:36
23890

中国连续九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18-09-10 20:59
175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