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桥头堡”上谋跨越
抓好金融招商、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与周边国家协商双边本币结算…… “桥头堡”建设并不遥远:2015年初见成效,2020年基本建成。“桥头堡”建设《意见》开篇定位云南:西部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地处边陲,跨越的支点何在?来自“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要求,来自今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桥头堡”上谋跨越,云南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
西南门户:
“大通道”跃升“桥头堡”
如今,“桥头堡”成为云南的一张新名片。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形象地说:“桥”是通道,“头”是前沿,“堡”是基地,“桥头堡”就是大通道、大基地、大平台和大窗口;“面向西南开放”,是以东南亚、南亚、西亚为重点,面向印度洋的开放,这一区域涵盖50多个国家,有近30亿人口,区域内双边、多边合作势头强劲,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由昆明至缅甸腊戍,连接缅甸铁路网到达印度洋沿岸,比绕道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缩短3000公里以上。
1999年,云南省提出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十多年的砥砺奋进,“国际大通道”硕果累累: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三,民航旅客吞吐量全国第四,口岸数量约占全国的1/10;去年外贸总额突破百亿美元。与此同时,云南省以周边为基础、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核心、涵盖东盟和南亚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
如今,云南这座“桥头堡”不再仅是一条“大通道”,而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从一省之力的“大通道”跃升为国家战略“桥头堡”,云南从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从远离中心市场变身为投资热土。
云南省正在调研谋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得力的政策措施,走符合实际的沿边开放开发新路:出入境管理制度更加开放便利、简化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与周边国家货币清算机制;增加鼓励类目录、放宽限制条件、下放审批权限,把差别化的产业政策落到项目上;调整电价自主权、电源调度权、留成电量、发电税收等电力开发利益格局;抓好金融招商、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与周边国家协商双边本币结算……
“桥头堡”建设并不遥远:2015年初见成效,2020年基本建成。
“推窗向海”:
大胆开创沿边开放奇迹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倾洒温柔多姿的瑞丽江。
江岸的瑞丽姐告口岸,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对缅贸易的26%,进出境车辆和人员分别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一和第三,是我国边境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
今年5月,作为我国三个“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瑞丽“试验”大幕又开启。“瑞丽构想”雄心勃勃: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陆港和交通枢纽、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贸易枢纽;还有三大平台、四大基地。
反观云南4060公里边境线上,8个沿边州市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活动成本高的难题待解。云南省委扩大会提出“开创沿边开放奇迹”,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
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云南以中缅瑞丽—木姐、中越河口—老街、中老磨憨—磨丁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天保等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云南沿边州市你追我赶,借力“桥头堡”建设推窗向海开放沿边。可以预见,随着一座座口岸城市的崛起,云南沿边将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了“桥头堡”的金字招牌,云南对外开放如虎添翼:中国电信昆明区域国际局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信息交流枢纽和国际通信中心,云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试点。依托今年底即将转场运营的全国第四大门户枢纽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昆明空港经济区已有69个项目入驻,其中不少是奔着南亚、东盟市场来的。在红河州河口口岸,鑫源进出口有限公司过去每年只有千把万的营业额,而今年前7个月上税就1000万元!
相对于当年“引进来”为主的沿海开放,今日云南沿边开放更注重“走出去”。去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9家,实际投资近5亿美元,同比增长75%强,在全国位列第十,跃居西部、沿边省区第一,云南建工、云南机床、云天化等一批滇企投身海外市场。
桥头堡立足云南、面向西南、服务全国。在今年9月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论坛上,云南省代省长李纪恒热情邀约:“云南愿与泛珠各兄弟省区"握手桥头堡、共享大通道",共同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共同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共同谱写"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新篇章。”
产业崛起:
绿了生态,红了文化
作为欠发达省份,发展仍然是云南“最硬的道理”,绿色GDP是云南的追求。
“桥头堡”建设《意见》开篇定位云南:西部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省加速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生产力布局。“一圈、一带”是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六群”是六个城市群;“七廊”指昆明—越南河内、昆明—缅甸皎漂、昆明—泰国曼谷、昆明—缅甸密支那4条对外经济走廊和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昆明—昭通—成渝、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3条对内经济走廊。
“一圈、一带”,是云南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口。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经济圈,GDP占云南省的六成以上。昆明乘势而上,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并与省内其他州市签订合作协议,协力推动“桥头堡”建设。“一圈、一带”带动云南全局:恰处其间的红河产业园,“十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达三成。
“桥头堡”带动的许多产业,对云南都具有“翻身立命”的价值。2010年9月10日,中缅油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在昆明安宁开工,云南千万吨炼油项目同时奠基,项目将填补云南成品油的生产空白,对全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影响不可限量。
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云南这座“桥头堡”,能否生态和民族文化魅力依旧?
云南省今年9月作出一项决策:城镇和工业项目上山,保护坝区农田。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94%,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重要国内国际河流的上游,云南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又是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的保证。
近年来,云南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藏区高原到温柔傣乡,从高山之巅到江河箐沟,七彩云南万物并育、山青水绿。今年8月,滇池“高原明珠”又传出有望重放异彩的消息:滇池流域高速发展,滇池清波日胜一日。
绿了生态,红了文化。边疆解“五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让边疆民族群众同享公共文化权益。民族歌舞声名远播,文化建设的“云南现象”异彩纷呈。去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1%,2015年该数字将达8%,2020年达到10%。
富民优先:
“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烂
今年10月30日,云南打响“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综合帮扶小凉山地区2.5万深度贫困人口。此前3个月,西双版纳州布朗山布朗族乡启动扶贫开发,计划3年时间内整乡脱贫。
“十一五”以来,云南每年新增省级财政收入的七成多用在民生上,累计5000多亿,是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也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5年。不过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云南仍任重道远。
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不足全国七成,边境民族地区更差。落后欠发达带不来稳定,“桥头堡”定位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桥头堡”建设,已开始惠及云南各族群众。普洱市过去5年交通投资每年翻番,农村公路年均投入10亿,乡镇通畅率近九成,9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连地处偏远的西盟县勐梭村也办起12家“农家乐”,今年“中国普洱茶节”在西盟闭幕期间,村民岩义嫩赚了5000多元,合一年的种地收入。
面对跨越发展的时代使命,秦光荣反复强调:“兴边先富民,富省先富民,强滇先富民。”
今年9月,云南启动“十二五”兴边富民工程,规划总投资800多亿,涵盖“十大工程”和“十项保障”。到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全覆盖,群众生活达到全省中游。
今年11月初,云南省又作出决定,加大城乡统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十二五”时期,云南省将放宽城镇户籍,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并为进城落户农民“盖两床被子”:除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和医疗等保障,还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农村原有的承包地、林地等。
根据云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用繁荣富裕来“浇灌”,云南“民族团结之花”必将更加绚烂。
莽莽云贵高原,山极多,云南4000多万“山国的儿女”性情如高原般豁达、大山样坚韧。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云岭各族人民正豪情满怀,迎头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