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奇:推进"十二五"中国银行业新的转型与发展
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整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0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银行业在延续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态势的同时,来自外部国际金融体系深刻变革和内部经济金融运行发展动向调整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5~10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将持续“低迷”,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在,全球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将继续深入。中国银行业发展分层格局亦日益明显,监管政策在变革中存在诸多变数,规模增长、利率市场化、逆周期监管、资产质量和牌照管制放松等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形势的关键。
2010年,银行业发展格局在宏微观形势不断转变与演进中悄然转向,未来5~10年,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思路渐显明朗。“十二五”期间,在目前累积因素发酵与影响下亟待转型与调整的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决定未来持续、稳健、成长性发展模式形成与巩固的重要“奠基期”。能否在此期间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体系变革,有效应对银行业转型发展之机遇与挑战,分层次实现对不同类型银行发展路径构建与监管的个性化,是在“十二五”期间能否奠定中国银行业未来持续稳健发展基础“毕功于役”的关键所在。回首过去,中国的“银行家”经历多年“掌舵”的风雨洗礼,在不断探索与反思中逐步成长;展望未来,洞悉银行业发展趋势,成为中国银行从业者的急迫要求与决定未来决策之关键变量。
此次《银行家》研究中心研究并推出的“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正是在“十二五”中国银行业发展“百年大计”奠基之期,以整体行业为研究对象,经过数次探讨、修正和测试,在对以往评价模型不断改进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科学评价方法;由银行家研究中心全体研究人员联合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相关:理财证券)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与金融机构权威研究专家和专职研究人员,同时聘请相关国外银行业研究专家顾问,共同合作研究;对由银行家杂志社全体专业人员历时一年多时间分工调研、深入实践获得的真实、客观、全面银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综合研究;呕心沥血数月最终完成本系列评价报告,呈献给业内同仁与关心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广大读者。
本次报告摘要部分包括中国银行业总体评价和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另有针对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及邮政储蓄银行等专题报告,所有报告将集结成书,与同行、读者一起探讨、交流。
2010年,伴随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微观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我国银行业在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部分问题与不足。
一、银行业概况
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3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40家,信托公司63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07家,金融租赁公司17家,货币经纪公司4家,汽车金融公司13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从业人员299.1万人。
(一)成绩与进步
1.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2001~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3.63倍,银行业资产规模(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从15.73万亿元增长到95.3万亿元,增长了五倍多,比上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负债总额达到89.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万亿元,增长19.2%。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万亿元,增长31.2%。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1.06、0.78、0.60个百分点,外资银行占比上升也较快,上升0.13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达2.11个百分点。
2.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在贷款结构上,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长35.5%,显示出良好发展势头;而票据融资余额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反映出票据业务发展的新特点。
3.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充足率10.1%,比年初上升0.90个百分点。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2008年底的水平,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4.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696亿元,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下降0.89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
5.拨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1.0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57亿元;商业银行整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整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0个百分点。
6.盈利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资本利润率17.5%,比年初上升1.26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03%,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占比分别为55%、21%、12%。
(二)不足与风险
1. 银行业整体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部分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
2010年,央行6次上调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逐步回落,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0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3.2%,比年初下降0.60个百分点。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不断加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上升。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等违规行为可能出现。
2.贷款科学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近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信贷投放力度较大。2009、2010年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7.95万亿元。面对贷款规模和业务量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粗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多有发生。同时,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日益明显,部分中长期贷款行业集中度高、整借整还风险突出。
3.融资平台贷款后续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平台贷款的清理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平台贷款总额高、涉及面广、结构复杂,清理和化解任务依然艰巨。未来,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
4.部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
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对风险信号不敏感,对风险行为不作为,内控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激励约束机制与业务快速发展中的风险管理要求存在脱节。
5.市场风险意识不足,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经验欠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的准确性、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代客交易等方面的风险管控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面对货币政策转变、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的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6.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因素依然存在
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已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调控,但由于深层次原因,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因素还在增加。房地产市场运行对银行体系稳健发展具有长期和重要影响,其中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领域。
二、城商行评价
2010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达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
(一)整体评价
1.城商行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的审慎发展之路。
2010年,城商行将特色化、差异化作为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培养国际化竞争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步伐,审慎拓展业务范围,目前已形成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样板。城商行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竞争性、高度重视目标市场的互补性、客观评价自身经验的可复制性和风险管控的可行性,审慎开展跨区域经营,并科学合理制定分支机构布局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逐步培养审慎稳健的发展文化。部分城商行审慎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将业务范围扩展至证券、保险、租赁等领域。一些城商行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开办节能减排信贷业务,发展绿色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在加快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加大了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力度。
2.跨区域经营一直是城商行经营发展中的“关键词”。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更多城商行开始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开拓异地市场,以实现业务增长和保证盈利水平。在此期间,监管层也肯定并支持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战略。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中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增速在各类型商业银行中居于首位,远超过其他类型商业银行,成为银行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群体。截至2010年底,中国147家城商行资产总额达78526亿元,同比增长38.2%,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8.24%。2004~2010年,中国城商行资产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28.98%,而同期大型商业银行增速仅为17.32%,股份制银行的平均增速为26.44%,银行业的整体增速则为20.2%。
3.在城商行资产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也在同步改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显著降低,降幅超过银行业整体不良率下降水平;资本充足率较高,超过股份制银行一般水平,抗风险能力强;拨备覆盖率显著增长,达到257.1的历史最高水平。
4.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城商行有效开展业务经营提供了坚实基础,保证了盈利水平的快速提升。
2010年城商行税后利润达到769亿元,2005~2010年的年均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4.8%,远远超过同期股份制银行36.3%和国有银行29%的增长率。在资产收益方面,城商行资产收益率显著增长,高于同期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整体资产收益水平,仅在2010年略低于国有银行资产收益水平。
(二)问题与风险
城商行发展至今,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难题。
1.公司治理不够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城商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较高,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违规、违法经营情况比较严重,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金融分析和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也亟待提高。
2.个别地区和部分城商行的风险问题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地区和部分城商行在经营管理思路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城商行的风险越来越突出,呆帐核销的力度明显不足。
3.城商行由于资产规模小、初始经营地域范围有限、技术研发能力弱和人力资源紧张,在战略规划与业务拓展中存在诸多掣肘。
4.银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城商行传统的效率优势作用不断下降。
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日益“染指”城商行传统业务阵地——中小企业,挤占城商行业务发展空间。虽然跨区域战略实现了城商行的大跨度发展,但受制于在经营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一直“如履薄冰”、谨小慎微,传统经营发展中的效率优势有所下降。
5.跨区域发展模式仍不成熟,难度犹大,风险仍存。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并非易事,城商行只有具备足够的发展实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异地发展的“御龙”之术。目前来看,城商行区域扩张过程中普遍面临业务模式可否复制、人力资源紧张和IT系统、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能否具备拓展性等迎接跨区域发展的重大挑战。
同时,从城商行目前跨区域发展中的业务开展模式来看,为快速争取客户和打入当地市场,城商行较多采用了“垒大户”的业务拓展方式,通过低成本条件重点“公关”大客户,依靠大客户打开市场,作为其他业务开展的基础,“以大养小”追求快速盈利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垒大户”发展模式对城商行来说,发展效果并不能得到保证,但却无一例外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经营管理难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实现跨区经营,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不断突出。由于城商行自身规模限制,人力储备普遍不足,为解决管理人员缺乏和熟悉当地市场的营销人员不足问题,在当地大中型银行或其他城商行高薪“挖角”成为目前很多城商行人才本地化的主要策略之一,但“挖角”很难实现银行员工的文化理念整合,高薪挖来的员工很难带来真正的价值,更多只是成本的大幅增加。
除上述问题外,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还包括IT系统支持是否同步和风险控制体系是否有效两方面。
6.政策变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和资本指标提升提出新的要求。
今年,在银监会明确表态收紧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审批的形势下,城商行跨区发展将更加慎重。同时,监管层不断提高对城商行的上市要求,部分希望依靠上市实现资本补充、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的城商行努力面临考验。
面对竞争格局的改变和监管政策变革,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重大战略选择。站在经营发展新的“十字路口”,决定城商行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关键性战略选择是:区域扩张策略、综合经营与专业发展、独立经营与共享平台发展。如何根据自身经营发展实力和发展规划做出适当选择,成为摆在城商行面前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