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舸:“伤不起”的中小企业以何“疗伤”?
在货币、信贷政策趋紧的现状下,刚度过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又迎来了“钱荒”,对经济形势颇为敏感的中小企业大呼“伤不起”。就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发展转型等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易中舸。
在货币、信贷政策趋紧的现状下,刚度过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又迎来了“钱荒”,对经济形势颇为敏感的中小企业大呼“伤不起”。若想为中小企业“疗伤”,解决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真正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对症下药。
就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发展转型等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易中舸。他表示,政策扶植、融资渠道拓宽、产业转型已成为当下中小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政策杠杆 推动银行更加关注中小企业成长性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首要原因还是得从银行身上找。”易中舸直言不讳地说,“虽然银行战略层面提高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在发掘企业价值、培育高成长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易中舸告诉记者,今年初,协会向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介绍了几家需要资金扩大规模的中小企业。银行方面非常重视,为提高贷款效率,支行行长亲自带担保公司负责人一起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可进入信贷审批阶段却因中小企业缺乏一定的资产抵押而停滞不前。
“公式化的条条框框成为银行首要供奉的标准,却难以与中小企业的需求对接。银行应多借鉴创投机构的投资理念,更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易中舸说。
长期以来,资产抵押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之一。一旦银行借款无门,不少中小企业便转向成本较高的民间融资。过高的融资成本使得不少中小企业急功近利,造成战略、可持续发展、信用体系等方面缺失。
易中舸认为,银行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走向“金本位”,而应在促进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银行国际排名不断攀升的光环背后,希望不要看到中小企业失落的神情。”
他提出,解决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增加产业导向性信贷比例,设立专向收购银行中中小企业信贷债权的机构等。
拓宽渠道 打破间接融资为主的单一市场
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主渠道一旦不通畅,中小企业资金压力立刻显现。
“实际上,在银行信贷之外,各种产业基金和社会资金充裕,而大量中小企业却融资无门。”易中舸说,目前亟须探索、发展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据了解,一家掌握了特殊种植葡萄和酿酒技术的红酒企业,因缺乏抵押贷款无门,没有资金扩大生产。在协会的介绍下,投资基金积极介入,不仅带来发展资金,还从公司治理、商业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帮助。短短两三年,企业从年净利润不到十万元激增至数千万元。
不过,易中舸表示,VC、PE的股权融资对中小企业而言,门槛和间接成本较高。“股权对企业来说是最值钱的东西,如果能得到债务性融资机会,我不赞成企业在自身价值潜力尚未展现之前股权融资。”
目前融资租赁、债券融资等融资形式正在逐步完善。“融资租赁、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等直接融资形式虽然目前规模还不大,但这代表着创新意识,勾画出中小企业融资的巨大空间。”他说。
“如果把企业融资体系比喻成金字塔形,IPO及股权融资属于塔尖那部分,发行债券也需要市场对企业的成长价值有所认可。”易中舸说,不管什么样的投资者最看重的都是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自身要有谋发展,促转型的意识。
与机构合作研发 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除了当下调控政策的影响,更应该看到,造成中小企业普遍性经营困境的内在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大量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产业,加之在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生产要素成本的攀升,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里愈发举步维艰。
“其实,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转型不亚于融资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易中舸认为,近期信贷政策、产业调控等方面虽然确实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某程度上也对中小企业优胜劣汰提供了土壤,应当视作产业升级的契机。
记者了解到,协会有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会员企业,属于高耗能企业。随着国家加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控制,企业负责人意识到不能再走老路,将转型升级的目光投向一种可以减少80%钢材消耗的新型技术,却又苦于自身研发能力和经费有限。了解情况后,协会牵线投资基金,通过投资基金的设计和运作,企业正在实施并购一家科研技术公司的计划,三方合力开发,前景巨大。
“经常有研究人员向我诉苦,说抽屉里压着满满的研究成果找不到合适的生产企业,也有中小企业向我咨询好的升级技术。”易中舸说,“为二者搭建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光是协会一方面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予以支持。”
他认为,中小企业在研发阶段,由于资金投入大、周期长,往往难以承受。在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搭建平台的同时,国家应该出台政策予以引导,适当分担费用促进科研成果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