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普遇钱荒 金融支持势在必行
在连续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作用下,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从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出现了连续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7月初,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强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缓解小企业融资难。
“缺钱”再次成为焦点。全国工商联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
自《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法规规章和扶持政策,使近两年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改善。但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很突出。7月5日举行的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有专家表示,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等发展压力,已经达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状态。
在连续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作用下,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从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出现了连续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关测算表明,诸多因素叠加,导致部分面向出口的中小企业利润率,已经下降至1.44%左右。
6月16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在其官方网发布了《我省中小企业新情况新问题调研报告》,坦承确实面临几大问题。该《报告》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缺钱”再次成为焦点。目前,浙江国有银行的存款回报一般在贷款额度的30%左右,股份制银行更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左右。存贷款利差加上承兑汇票贴现利息,企业实际贷款利息远远高于正常贷款利息,接近甚至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民间融资的利息水平相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升高,浙江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已经在25-30%之间。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但很多企业还有大笔的钱在里面,所以只好不断地抽走实业上的资金,来保楼市里的钱,这也是一些企业资金紧的重要原因。
而此前,深圳市银监局也通过发布首期“中小企业运营暨金融服务指数”,表明中小企业运营状况呈现出销售下滑、成本趋升、毛利下降、融资需求和缺口加大等特点。融资问题主要是非银行渠道融资不畅:企业从其他外部渠道融资仅占银行对企业授信余额的1%。融资需求和缺口加大:企业融资需求环比增加10%,平均融资需求2782万元;企业融资缺口环比增加22%,平均融资缺口为332万元。融资难普遍存在:约13%的企业融资难度很大,57%的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但尚能克服,30%的企业融资基本无困难。存在融资难的45%企业,反映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担保。
近期,全国工商联耗时2个多月,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进行系统调研,结果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一季度,广东3.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约923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1-2月下降了12.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6.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的长三角地区,也开始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温州市经贸委监测显示,今年前3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同时,这些企业订单金额出现减少趋势,单笔订单平均金额比上年同期下降的占16.7%。企业中亏损的占1/4,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境,既存在短期政策性的问题,也存在长期体制环境的问题。究其成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协调性不强。尽管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但是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其一,缺乏完整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保障。美国政府对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一套完备的担保计划,美国联邦小企业署(SBA)为小微企业提供完备的融资保证、小额贷款方案、灾难重建贷款方案等支持;美国社区再投资法(CRA)则旨在防止小微企业遭受授信歧视。日本除了政策性金融给予中小企业很大支持以外,在危机期间,政府还专门出台法规,要求商业银行对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的企业给予展期等支持。相比之下,我国的政策和法规体系都不够全面,对商业银行等机构缺少强制性的社会责任要求。其二,对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很多文件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实际效果有限。其三,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导致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修改迟迟没有出台。《中小企业法》实施已经8年多,但两个配套办法,即“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使用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其四,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例如,对小微企业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导致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业务,缺少可资参考的信用记录,从而增加风险定价难度和初期数据积累成本。再如,缺乏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统计体系,导致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状况把握不准。其五,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使用分散、交叉重复、方式单一等问题。一些风险补偿政策不是普惠政策,操作中往往只有政府系统设立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能够得到补偿。
二是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其一,间接融资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我国现有银行体系具有大中型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特点,尽管小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数量在逐渐增加,但在银行体系中仍处于非主流地位。根据美国学者伯林和麦斯特的研究,商业银行的借贷方式,可以划分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两类。前者依据的是企业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抵押品、信用评级);后者则依据企业的“软信息”(如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产品库存和原材料、水电消耗情况以及企业家的个人品行)。由于大中型企业经营期限长,能够提供完整、透明、真实的财务信息,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多属于“交易型贷款”。而小企业具有抵押资产少、财务不透明等特点,银行往往只能采用“关系型贷款”的借贷方式。“交易型贷款”具有规模收益的特点,规模相对较大的银行,更适宜主营“交易型贷款”;“关系型贷款”收益主要依靠贷款利率的溢价(用以补偿信息获得、风险管控的高成本),因此,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上更有优势。中国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600余家,而美国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就有7000多家。其二,直接融资体系缺少对中小企业扶持。具体来看,一是现有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仍然偏高,能够挂牌的基本上还是偏大型的企业。二是对非法集资的界限不够清晰,难以区分合理的民间融资行为和欺诈活动。三是对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不够重视,法律法规界定不清。其三,金融监管政策尚不能适应中小银行的发展需要。出于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过度担心,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运行规则等方面,设置了过高甚至不合理的门槛。
7月初,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强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缓解小企业融资难。有关部门在其组织的经济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这种概括性思路。这一新思路的具体内涵是:在资本流入、外汇占款格局依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保持整体流动性调控的相对紧缩。但在诸如中小企业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汽车产业等领域,推动政策定向宽松。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称,根据统计,70%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就业。除了从事基本农业生产的农民之外,我国中低收入者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可见,眼下中小企业关乎民生的大部分。长远看,随着全球化的提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融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加快提升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解决中小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路,不外乎一下几条:一是进一步健全间接融资服务,完善配套措施;二是梳理现有政策,强化政策的协调性,减少不合理的政策约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为创新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中小企业应成为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绝不是目前“银根紧缩”时期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